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价值研究
2010-04-04王玉苓
王玉苓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价值研究
王玉苓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抗日根据地抗战不仅成为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且书写抗日战争历史的辉煌篇章。根据地音乐文化为根据地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根据地音乐文化成为鼓舞根据地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武器、呼唤根据地民众“保家卫国”的抗战号角、昂扬根据地军民“坚强不屈”的前进旗帜。
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价值;抗战号角;精神武器;前进旗帜
抗日战争揭开中华民族雄伟悲壮的一页,它以磅礴气势和丰富深刻的内涵彪炳于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史册。在这场战争中,抗日根据地抗战不仅成为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且书写抗日战争历史的辉煌篇章。而根据地音乐文化为根据地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实现自己的价值。根据地音乐文化成为鼓舞根据地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武器、呼唤根据地民众“保家卫国”的抗战号角、昂扬根据地军民“坚强不屈”的前进旗帜。
一、鼓舞根据地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武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抗战的地位日现重要,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已成为抗击日寇的一支中坚力量。面对几倍我军力量的强大日寇,如何战胜日寇?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 (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 (迅)总司令的”[2]。鲁迅先生统率的文化军队的音乐军队主要有冼星海、吕骥、贺绿汀、周巍峙、李劫夫、何士德等等。他们活跃在各根据地,进行音乐创作、演出,出版刊物,培训骨干力量。其中音乐创作在根据地空前繁荣,体裁多样、主题鲜明、题材丰富的作品遍地开花。这些饱含炽热民族情感和战斗激情的音乐作品,犹如一把把锐利的精神武器鼓舞抗日将士浴血奋战于广阔的敌后战场。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诗和歌是炸弹和旗帜。”根据地诞生的一首首歌曲是昂扬我军战斗力最行之有效的精神武器。《八路军大合唱》、《炮兵歌》、《新四军军歌 》、《我们是无敌不胜的铁军 》、《勇敢队》、《我们是无敌的游击队》、《保卫黄河》……它们以铿锵有力的节奏、无比坚定的曲调展现的大无畏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激励着广大将士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八路军进行曲》(1988年,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支歌确如狂飙天落,旋卷整个艰难困苦而又英勇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年代。我们每一个解放军战士,就是高唱者‘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排山倒海冲锋向前,击败日寇,覆灭蒋家王朝……[3]还有《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歌唱李殿冰 》、《英雄赞》、《小炮班长刘成耀》……,它们蕴含的果敢拼搏的精神力量不仅振奋昂扬将士的抗战斗志,而且教育鼓舞将士舍生忘死,为民族解放战争奋战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冀东有一支八路军小分队,在一次敌众我寡的战斗中,被敌人包围在滦县大平原的苏河两岸,他们毅然把枪捆在自己身上,手拉手高唱着《狼牙山五壮士》,一起跳入苏河英勇牺牲[4]。在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壮烈场景。无以胜数的抗日将士就是在这些精神武器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血洒疆场。八路军、新四军就是因为拥有无数的抗日勇士而成为抗击日寇的主力军。
二、呼唤根据地民众“保家卫国”的抗战号角
生活在各根据地的广大民众不仅是根据地抗战的基础力量,也是根据地巩固发展的根本力量。发动团结民众力量已是根据地抗战的决定因素。然而,广大民众文化程度低,民族意识淡薄,政治觉悟不高,如何发动团结教育组织民众?“一个弱国抵抗强国的侵略,想要彻底打跨武器兵力优势的敌人,唯有激励人民的敌忾,发动大众的潜力”,而“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的有力武器”[5]。音乐是一种简易通俗并深受民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尤其群众歌咏活动是教育团结民众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根据地,群众歌咏活动是最深入普遍的、最热烈欢腾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抗日歌声,《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平津解放后更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歌曲响彻云霄。著名作家老舍描绘这样的一幅美丽画面:“听,抗战的歌声依然未断,在新开的窑洞,在山田溪水之间,壮烈的歌声,声声是抗战,一直一直延伸到大河两岸!”著名作曲家郑律成说:“那时候大家唱歌情绪十分饱满……每逢听大报告,广场上聚集了五六千人到一万人,大伙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学唱歌,这个队唱,那个队唱,唱得很热闹……上课之前唱,吃饭之前唱,整队走路也唱,学生唱,干部唱,老百姓也唱,……延安不但是革命圣地,也成了真正的歌咏之城”[6]。在晋察冀、晋冀鲁豫,许多村庄成立歌咏队,在任何集会或集体活动上,热火朝天的拉歌、对歌此起彼伏,男女老幼,人人都能唱几首抗日歌曲。根据地的群众歌咏活动如火如荼,民众尤其一些偏远地区的民众正是从抗日歌曲里初次领悟到民族危难,“有国才有家,打走日本鬼子才能过安生日子”的道理为广大民众所认识。李伯钊在《敌人后方的音乐运动》一文中写道:“敌后的歌咏运动,对民众教育方面起了积极重大的作用,不论是田野间、兵营里、工厂中、学校宿舍,都时常可听见洋溢着的歌声。在集会上妇女和儿童的歌唱最受人欢迎。……”[7]。广大民众在歌唱的抗战号角中投身到民族解放战争的激流中,投入到保卫根据地的洪流中。据统计,抗战时期阜平 (河北)不足 9万人,就有 2万余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光荣牺牲。新华社社论中称赞阜平是“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撼动的地方”。正是广大民众力量筑成一道道抗战的铜墙铁壁,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
三、昂扬根据地军民“坚强不屈”的前进旗帜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十分险恶:日寇疯狂的“扫荡”、“蚕食”、“清乡”,实行残暴的“三光”政策;国民党打着“曲线救国”旗号,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面积大大缩小,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军民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缺枪少炮……,能否战胜如此巨大的困难,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坚持抗战到底,才能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战胜困难最需要意志信念的坚强不屈。
根据地音乐文化一直是以揭露日军侵略暴行、颂扬抗日英雄事迹、宣传我党统战政策和呼唤群众抗日救亡为主线内容,但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突出阶段重心内容。针对根据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根据地音乐文化以“战难关”为重心积极进行创作、演出、宣传。组织政治攻势宣传队,在敌人岗楼下或潜入日军据点周围村庄,对敌伪作演出,有些歌曲的演唱直接打击瓦解了敌人;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阴谋创作并演出歌曲《望见了北斗星》、《比一比》、《那一个真正干》、《四恨》;为开展生产运动创作《战斗生产》、《支援前线打胜仗》和秧歌剧《两个英雄》、小歌剧《张小丫》;为渡过难关创作《意志坚又坚》、《爱护人民》、《我们是党的铁兵团》。这些都有力地配合了根据地反“扫荡”、大生产等各项运动,特别是应运而生地闪烁着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宝贵品格、燃烧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斗争精神的一首首战歌,它们无不坚定根据地军民抗战到底的意志,无不增强根据地军民战胜困难的信念,它们犹如一面面前进旗帜飘扬在根据地上空,昂扬根据地军民的意志信念。抗日军民就是以坚强不屈的意志信念,越过层层险阻,闯过道道难关,一直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注释]
[1]全民建设小康社会专题讲座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2.
[2][3][6][7]陈志昂 .抗战音乐史 [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3-146.
[4]王剑青,冯剑南主 .晋察冀文艺史[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24.
[5]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J].文艺月刊,1938,(9).
C91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136(2010)01-0131-02
2010-01-25
王玉苓 (1964-),女,山东省临朐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