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2010-04-04万运新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民族

万运新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万运新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因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仍落后于其它地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自身优势发展。

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发展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 55个少数民族,人口 68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0.36%。其中世居的有苗、土家、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 8个民族,大多聚居湘西和湘南山区,少数杂居在全省各地。全省有 1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个享受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待遇的县区、7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半数的县区,一共 99个民族乡,占全省面积的 28%。[1]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我省富民强省、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与和谐,就没有全省的小康与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因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等“瓶颈”的制约,至今仍落后于其它地区。

一是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由于地理、历史、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家庭仍从事第一产业,且是简单劳作,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长期以来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劳作方式和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经济模式,加上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少数民族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普遍较重。

二是人均收入相对偏低。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仍停留在低水平上,处于全省平均线之下。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下山转移难度更大。

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地域偏远、收入偏低、开放不足、投入不够等原因,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相比于外界普遍滞后,严重影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甚至一些可开发的好项目都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靓女。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由于历史的因素,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相对落后,不少地方的文化馆、电影院、图书馆、卫生院、学校破旧不堪,运行不畅,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十分突出,学生的升学率普遍较低,群众的文化娱乐更无从谈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自身优势,创新理念、拓宽思路、破解难题,实现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转换思想观念,促进科学发展

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首先在于人的思想观念能不能与时俱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证明,凡是人民思想解放、勇于开放、富于创新的国家和地区,都能紧跟形势,抢抓机遇,赢得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反,凡是人们思想僵化、观念落后、封闭保守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会错判形势,痛失机遇,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或倒退。[2]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要赶超崛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抓住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实行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树立破旧立新思想。少数民族群众应努力破除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开放、多领域开发、快速度发展的价值理念;破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敢创、敢冒、敢试的创新观念;破除等、靠、要等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观念;破除温饱即足、小富即安等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新观念;破除封闭保守思想,树立敞开山门、外引内联、以开放促开发的观念,真正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变为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指针。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 GDP指标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转到保持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增长基础上的注重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上来;要从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转到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上来;要从过分强调全面赶超内地沿海地区、追求短期目标的不实际的发展观,转到发挥特色优势、减少发展代价、降低发展成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

华堂村桃形李没有后续的加工工业,还停留在销售食用鲜果阶段,期间只有8月上旬10多天的上市期,难以贮藏,由于农药残留量等原因,目前还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三是树立新的资源观。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也要看到在现代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天赋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和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前者有点石成金之效。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在推进物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与软资源的培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四是树立新的优势观。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人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不高等诸多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民族地区具备了自己特有的政治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等,而且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乘势而上,民族地区就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和产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3]

二、加快基础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和迫切要求,而且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生活的全局。目前,我省民族地区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高度重视,彻底打破。

一是继续加大投入。要投入资金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建设和乡村道路、能源、电讯、饮水、广播、电视为重点的“六通”建设;抓好以植树造林、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抓好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大力促进民族地区与外界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相互沟通,并有力改善其投资环境。

二是统筹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全面规划、充分论证、逐步实施;决不一哄而起,草率上马,“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更不以“适当超前”为借口,脱离实际,好高鹜远,搞重复建设。

三是质量占先。当质量与速度发生矛盾时,后者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前者;即使质量与投资发生了冲突,也要首先保证质量。决不能为了图快和省钱,在质量上匆匆凑合,降低标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应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

四是保护生态。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体系脆弱,如果在大兴土木中稍不注意,水土保持、生态平衡就很可能雪上加霜。只有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需要,民族地区才能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P121

三、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一是做好绿色文章。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丰富集中、民族文化沉淀厚重的优势,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要确立开发绿色资源、培育绿色产业,生产绿色商品,拓宽绿色通道,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一要开发绿色资源,培育绿色产业。要立足开发绿色资源,依托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奠定基础。二要拓宽绿色通道,生产绿色商品。要着力改善软硬环境,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努力在培育市场主体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拓展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大力组织生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商品,拓宽绿色食品通道,努力在培育精品名牌上实现重大突破。三要打造支柱产业,发展绿色经济。要把打造支柱产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主攻方向。首先是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工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其次是打造林业。坚持产业体系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并重,以培育本地优质品种为基础,加快林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林业经济。

二是拓展旅游产业。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使民族地区成为具有“山、水、林、城”特色风貌、景色优美、风情万种的旅游胜地。要加快制订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策划出一批富有浓郁民族风情、富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贯彻落实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促进“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推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加强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关系国计民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快、扶持不够,社会事业还需要倍加关注,倍加厚爱。

一是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特别要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使全体农民都参与合作医疗,以切实解决其“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消除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

二是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要坚决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态势,尽快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况。

三是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中等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同时,鼓励对口支援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构建多元化办学模式。通过教育大幅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并更多地培养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要有效建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在安排社保资金、救济资金、优抚资金时对自治县、民族乡给予倾斜,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确保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全市群众的中等水平。

五是扩大社会就业。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群众的就业问题,特别要切实帮助剩余劳动力就业。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优化服务,为民族地区农民提供信息,寻求途经,找到岗位,增加收入;并使他们“走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同时,引进外地老板前往民族地区拓展特色产业,或引导见识广、技术精、有资金的本地打工能人回乡兴办企业吸纳就业人员,使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就业。[4]

五、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扶贫开发

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各级各部门责无旁贷,义不容辞。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计划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我们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千方百计打好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战。

一是落实责任任务。首先要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做好规划并亲临贫困县乡调查研究,组织扶贫,做出样板,增强号召力,二要制定限期解决问题的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并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人,限期完成。三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政责考核标准,改变过去按经济实力和与扶贫无关的指标排位的做法,把稳定减少贫困人口作为考核县、乡、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没有资金,发展就是空想。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产业等。同时,各级各部门也要及时把握中央、省市给予所属地区的优惠政策,积极“跑市进省,跑部进厅”,争项目,争资金,推进本地区的扶贫开发。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要根据民族地区山多地广,特别是山林面积宽的特点,大胆推行山林承包,将山土承包到户或组,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指导其发展以养牛养羊为主的养殖业,种杉树、楠竹、药材为主的种植业;同时,尽量发挥当地的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业,积极推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实行种、养、加、产销一条龙经营,以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实行移民搬迁。从我省民族地区仍有部分人口散居在山上、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难度大的实际出发,对确属“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村,可采取由政府向上争资与家庭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指导群众进行移民搬迁,以改变生活环境,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5]

[1]邓微,易可君 .湖南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研究[A].赵仁秀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12.

[2][3][4]格桑培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A].罗布 .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1-169.

[5]常兴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286.

D 63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136(2010)01-0076-03

2010-02-09

万运新 (1972-),男,湖南宁远人,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荒塘瑶族乡党委宣统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民干班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