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国际因素及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2010-04-03田琳珠王子楠

关键词:中日关系战略

田琳珠,王子楠,刘 彤

浅析新时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国际因素及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田琳珠1,王子楠2,刘 彤1

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客观上影响中日关系发展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促成了中日关系“经热”现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格局,还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未来走向。经济全球化并不简单意味着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还带动了贸易的自由发展和资本的国际流动。由于经济联系的主体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自然要在某种契约的基础上建立程度不同的双边或多边关系,使世界及区域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经济一体化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就是改写了国际秩序,它释放出巨大的生产能动性打破了发展的不规律作用,遏制了西方国家向世界强行兜售自己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国家实力旧的排序也发生了位移。极少数国家操纵和垄断国际事务已成为昨日黄花,一些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多元力量空间里,滞后的国际秩序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正在不断调整,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奠定了基础。如今,军事威胁已经不是国际社会解决问题的主流,最能体现国家实力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都把经济领域的合作放在首位,因此经济意识形态比政治因素更能影响国家间关系。

(二)国际政治格局转化影响中日关系走向

冷战结束以后,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迎来了又一次巨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逐步消亡,长期孕育着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并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多极化不仅意味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终结,而且意味着政治上多中心的形成,经济上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文化上多元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的自由竞争。但是,这并没有消除与和平形势相悖的世界战争热点;相反,由于战略格局转换期的震荡和紊乱,世界战争热点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呈现出令人不解的小小的“繁荣”局面,显示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新特点。但由于国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国际战略格局严重失衡,未来世界并不太平。多极与单极、称霸与反称霸、遏制与反遏制、干涉与反干涉、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将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等诸多领域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中日两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局势更为复杂。这里有两个世界军事大国:美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和日本;三个世界政治大国: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几乎所有的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俄罗斯;并占有世界五个核大国中的三席,以及已经迈过“核门槛”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总之,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人口力量相当集中,是当前世界上大国利益交织最为密集、大国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

冷战后,随着两极格局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解体,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美、中、日、俄、印、东盟等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影响下,亚太地区已形成以不均衡、不规范、不稳定为特点的新的政治格局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不仅地域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区域战略形势也更加复杂多变。中国、印度和东盟各国的力量不断壮大。而传统的强国俄罗斯、日本的综合实力却在下降。亚太格局在动荡中不断变化。美国借反恐和强化日美同盟之名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实力,扩大其政治影响力和在安保方面的主导地位。在牵扯美国政治神经的亚洲问题当中,台湾问题、南海主权争端及朝核问题,或多或少都与中国有些联系。虽然有些美国学者将美国在亚洲失利的祸源归咎于中国,但中国现在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以后着想又不愿失去中国这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因此,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力度有所下降。此外,日本进一步接近美国,战略上更加依附美国;中俄关系继续得到巩固,俄罗斯战略地位上升;东盟影响力有所下降,其作用和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冷战后各国政治、经济实力的转变,日美同盟称霸亚太的局面没有实现,中日、中美之间也没有形成全面对抗。五级力量虽相互制衡,但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极”。与此同时,一些新生力量,如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的发展又给亚太地区带来新的变数。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此消彼长。一些冷战时期没有爆发的敏感问题,如国家之间领土资源争议,历史遗留的国内(或跨国)民族、宗教纠纷等问题纷纷涌现出来;涉及环境保护、跨国犯罪、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地区安全问题不断凸现。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21世纪亚太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问题的复杂性,也日益引起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日益明显的区域化趋势对中日关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日两国要想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都必须有一个良性互动的双边关系、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一个互信的安全结构。只有在这样的新型安全秩序中,中日两国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为实现各自的抱负和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中日两国将面临更多地区、多边及全球性问题。例如: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金融体制不稳定带来的汇率问题、推进六方会谈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在国际社会和世界性组织中的地位问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能源利用问题等等。应对区域合作呈现的多机制、多层次、多速度的发展趋势,中日两国要在双边地区和全球的三个层次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在区域合作上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以此充实两国战略互惠,增强战略投入。在面对困难时,双方应该采取大度、开放、包容的态度,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互利共赢,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的挑战,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中、日、美三国间利益重新定位

冷战结束后,中、美、日均将注意力转向发展经济,将获取经济利益作为国家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中、美、日都需要并希望亚太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在中、美、日三边关系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明显上升,安全因素相对下降,经济成为三国相互关系中的首要因素,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日美三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继续按照冷战思维来处理三国间关系,蓄意寻求对抗,则是过时的、不可取的政策。中国希望同美国和日本保持稳定健康的关系,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且也符合美国和日本的利益。

2010年中美关系在对台军售、涉藏问题、贸易保护等方面产生严重分歧,中美关系出人意料地走起了下坡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美国坚持对台军售触碰了中国的底线。2010年1月5日举行的新年首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答说:“我注意到该智库发表的报告称,中美关系将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和经贸关系等方面面临挑战。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都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方的核心利益。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向台湾售武,我们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认清售台武器的严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的原则,撤销有关的售台武器计划,停止售台武器,以免影响中美合作的大局。”中美潜在的冲突还有经贸领域。2009年末,美国以向中国钢管征收惩罚性关税,为两国贸易关系划上不愉快的句号。2010年4月,美国商务部还将决定是否向中国油井管额外征收多达一倍的反倾销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报道称,在贸易、投资和汇率等事宜上,可以预见的前景是“更多的冲突,而非更多的合作”。一旦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任何涉及中国制造的产品安全问题,美国就会引发一次大规模的针对“中国制造”的反应。针对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关于中美经贸关系,我们认为双方应更加坚定地反对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同时,美国官方也发出类似声音,白宫的国家安全助理顾问本·罗德斯说:美中关系目前比任何一个单独的问题都更广泛和深厚。我们还会遇到分歧……。但是双方的行动已经证明,我们能够在重要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合作,比如经济复苏、核扩散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因为这样做关乎我们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的大局将会保持稳定,两国合作还是主导面。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一直很好,美国需要与中国的合作。中、美、日的协调关系可以提供中日关系所需要的信赖基础。各自双边关系的加强与向前发展,使得华盛顿,东京与北京有—个独特的机会建构良好的三边关系。

目前这种三角关系的变化给中日双方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日本带来了至少两个方面的机会:一是形成了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条件;二是为改善中日关系提供了国际条件,为日本的外交三原则提供了平衡的机会,问题在于日本如何从战略和政策上对待这种变化。日本自身也意识到美国过去非常强调日美同盟,而现在更重视自己的利益。所以,中日双方要促进中、日、美三角关系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对于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及对三国的影响,中美关系未来会处于一种零和态势,因为中美存在着战略差异与冲突,中美之间力量还有较大差距,所以,中美关系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对于美国、中国对日关系的转变,美国态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三国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是美日希冀联手制约崛起的中国,另一方面是这一战略本身又受到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特点的制约,其中就蕴藏着中国实施“破解之术”的极大机会。美日共同声明将台海问题列为双方“共同战略”,引起了地区和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的,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三、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

2008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康夫在东京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个历史性的文件可以看作是中日两国在新时期,共同努力搭建的新的历史平台。《声明》延续了中日两国政治前辈所缔结的《中日联合声明》和平与友谊的精神实质,站在新世纪、新起点的历史高度上,在继续推进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推动中日两国和平事业的发展,共同创造亚洲乃至世界未来美好前景等方面达成了重要的共识。如果中日两国能够切实沿着《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所达成的协议前行的话,必将实现两国战略互惠、双方共赢的长远目标。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关系毫无波澜、一帆风顺的走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中日两国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现在这样实力如此接近的局面。因此,寄托于《声明》的完全实施,是一种过于理性主义的学术假设。而与历史演进更为贴近的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其间必定充满了种种困难与挑战。现有的矛盾势必会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壁垒,今后也会被新的问题所牵绊。解决触及两国核心利益的矛盾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双方在没有重大环境变化的前提下都不会轻言放弃。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世界发展的趋势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则必将驱动两国政府为顾全大局,实现更大利益,在求同存异前提下将问题暂时搁置。综合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日关系的前景总的说是乐观的,但其中并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调整和震荡。

在面对困境时,两国都应该保持对话与交流。这也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形式。即使在中日关系最困难的时候,两国政府也没有放弃与对方的对话,当前,中日之间已经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形成了交流机制,包括:外交部副部长级的中日战略对话、与经济相关的所有部长参加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专门就当前存在的东海问题进行磋商的外交部司长级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以提高军事力量及战略的透明度、增进信赖为目标的中日防务安全磋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等等。可见战略对话是中日两国对话和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推动对话与合作的机制化发展应当是今后的一个大方向。此外,中日两国也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摒弃猜疑与对立,增强政治互信,实现经济互利,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带动两国乃至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010-01-13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战略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战略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