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0-04-03宋锡辉
宋锡辉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宋锡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环境友好、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新局面。笔者将从指导思想、制度保证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方面探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回顾新中国建国6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新中国的发展史证明,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其中,新中国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发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贡献。
因为生态文明是对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观念形态上讲,人们必须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理念中、从科技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种种弊端中重新认识生态文明;就本质与含义而论,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性文明。它不仅是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行事的文明,还是一种遵循特殊规律的文明,即遵循科学技术由“单一到整合、一维到多维”综合应用的文明;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生态文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升高的文明。这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且是推进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的身与心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同时,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是充满活力、充满理想和追求的社会,与解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项目选择甚至仅仅关注人与自然的物的关系问题的社会有着质的区别,不仅是一场人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还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如何对待资本,如何对待科技,如何组织生产,如何组织消费等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创建促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的存在方式这种崇高的境界下从事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以其日益全面关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类精神生态中各要素的协同发展,致力于建立公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不断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证
马克思主义早就揭示过:人类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任何人的活动一方面受到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物质基础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制约,无数个人互相冲突的主观意志构成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生态文明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生态文明,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共享的生态文明。我们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行“生态导向型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曾因生产力落后而享受的前工业文明的那种低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放弃现代化的成果的社会有着质的区别;也不是只把生态文明当作未来要做的事一味地按传统工业文明的方式,以牺牲和破坏生态文明换取现代化的社会;更不是恃强凌弱,把“生态危机”“转移”或“转嫁”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
历史已经和正在不断地证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了它不可能认真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发展,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发达国家制定的环保高标准,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当作倾倒各种废物的垃圾场。所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注定只能在一些细微问题上达成象征性协议,在资金技术援助、贸易义务、保健、教育、债务削减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关键议题上,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常常是那些没有实际权力的、更大范围的群体,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从实质上放弃剥削而追求公平,从而也就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生态危机问题。
可见,人类社会要继续发展,就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100多年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包含着对经济理性的深刻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种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足迹已经和正在向世界昭示:追逐利益的动机只有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社会主义社会,才会认真面对生态危机问题,也才能够真正克服人类长期面临的生态问题。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动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降临,生存空间的缩小,生存质量的下降……也是危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题,不说国外“绿色运动”的兴起,催生了“生态社会主义”,也不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的博大精深,仅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而言,就是人类建设美好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崭新课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政治理想。只有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超越资本主义最大限度地耗尽地球资源的发展模式,合理地使用资源,妥善地解决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才能为最大多数人谋求幸福与发展,才能在发展经济、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便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通过共产党人的模范作用带动全国人民长期努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