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软实力增强策略研究
2010-03-30杜付贵
杜付贵
软实力建设,作为地方发展的支撑和灵魂所在,影响到地方形象与文化传播,影响到社会形成积极、创新、文明、高效的氛围,影响到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创造力;影响到地方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影响到政府、企业深入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影响到吸引投资、开拓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强度。新世纪以来,各地经济迅速发展,地区形象也大有改观,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部分地方软实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策略: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建设“好人政府”
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好人政府”、“和谐政府”。每个政府官员坚持良知和正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其位谋其政,合理利用资源资金,科学推进本地又好又快的发展。权力用在为民服务上,而不是官僚作风,在对待舆论监督上坦然,敢于接受批评和勤于进行自我批评,积极建设“好人政府”、“和谐政府”。
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政府和社会。如今信息时代,每天各领域各行业都有新动态、新思路、新成果、新经验出现,作为官员个体或其他职业个体,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要不断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既知底情又知努力方向,既懂借鉴又懂创新,积极开拓工作思路,切实开展有效的活动,促进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的发展。
“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是为了放眼世界,为了学习先进,比较差异,寻找机会,是为了本地的更好发展,如同当年林则徐、严复、梁启超等人走出去一样。政府官员应具有争优意识、开放意识,知己知彼,工作才会有突破。
提高对外传播力,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
地方形象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面貌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本地的思想感情,影响到招商引资、旅游求学、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活动,进而影响到本地的发展。良好的地区形象和对外传播是分不开的。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提升地方媒体品质,提高舆论影响力。增加本地媒体的文化分量,增加科技、创新、创业报道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增加本地媒体的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争取在国内首屈一指,引导行业潮流。
第一时间报道本地新闻。在新闻信息迅速传播的今天,要及时客观地报道发展变化。既要报道农业又要报道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既要报道成就又要揭示问题。
加强与其他省市、中央、国外媒体的互动。地方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依赖“他塑法”,而且影响力更深远。“借船出海”、“请进来走出去”是当下流行的对外传播策略。地方宣传部门应加强与其他省市、中央、国外媒体的互动, 提高本地知名度和开放度,促进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合作。
重视网络媒体传播。一方面加强网络途径的传播,另一方面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网络热点问题及时关注、及时引导,避免失控状态的出现。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历史、现代色彩鲜明。文化强省、文化强县战略的提出,为文化发挥灵魂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增加产品文化含量,凸显地方特色。当文化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时,“软实力”就变得“硬气”起来。比如餐饮业起家的云南吉鑫集团,过去一碗米线卖2元钱,推出民族特色浓郁的《吉鑫宴舞》后,“米线套餐”的价格飙升到了200多元,董事长李麟说:“米线不值钱,可歌舞值钱!”①在英国的公益文化设施里,都有经营本馆特色的纪念性用品如书籍、像章、橡皮、铅笔、展品小模型等的商店,值得我们学习。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杭州西湖,给很多人都留下了美好印象。在免费开放的自然景点之外,湖岸不计其数的雕塑和纪念馆(免费的博物馆、纪念馆达57处)无疑增添了西湖的魅力。新落成的西湖文化广场和省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无疑又增添了其迷人程度。“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西湖区把环境立区作为首要战略,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项目、一流企业、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
文化精品巡演和文化产品展示。文化精品如同一朵朵奇葩,人人希望欣赏。展演即可达到目的,同时宣传自己,带来收入。各地建设文艺演出院线,有阵地有节目自然就会有观众有票房。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等国家宝藏也应注意宣传和保护,通过外地展示、校园传播、电影电视等方式让民众知晓其文化内蕴,挖掘其开发潜力。
申遗和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能纳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是对本地自然、人文景观的高度肯定。“世遗效应”立竿见影。比如丽江,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丽江的独特魅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以旅游文化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以上。②
国家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从四个命名的园区(西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集团、山东曲阜、沈阳棋盘山)来看,文化复古保护和创新开发耀眼夺目。
民间文化产业化。民间文化作为地方富有特色的文化,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如今民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魔术之乡”宝丰县,1400家民间艺术表演团体,5.5万从业人员,由民间演出团体组成的演艺集团公司全年演出40多万场(次),演出收入突破4亿元,被中宣部、文化部称为“宝丰现象”。
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963个,大多民间艺术产品没有产业化,“纽扣现象”普遍存在,“哪里投资哪里赚钱”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发掘民间能人队伍,培育更多民间文化产业大主体。
整合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集团化发展。集团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集团化不是一两个小单位的合并,而应是媒体、产业间的合作与合并,关键是整合资源,通过对集团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源的统一配置与共享,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效益最大化。集团化意味着规模经济,意味着地区、行业的跨越,意味着资本的流动和重组。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明确指出“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企联合已成趋势。
文化出口,进军国际市场。文化出口是显示地方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要途径,而国际市场也是更大的需求市场和利益市场。各地应努力推出精品,扩大出口额。
高度重视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公民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素质高低影响着建设的方方面面。應重视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本地媒体“呐喊”,提高公民科技文化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文化、科技、道德。媒体呐喊,唤醒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一旦觉醒,自然会主动提高内在素质而在日常行为里体现出来。如2007年开始的“迎奥运树新风”活动,2009年上海迎接世博会等的宣传报道和公益广告,媒体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化产业不能只顾产业而忽略了文化,媒体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传承遗产、教育大众的社会功能。
重视文化民生,重视日常教育。健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所谓“点”就是重点。城市的重点是社区,农村的重点是乡镇,而重中之重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所谓“线”,就是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部门条线分工,通力合作,互建互补,共建共享。所谓“面”,就是点线互联,纵横交错,全面覆盖。③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各级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应坚持“送科普书籍、送电影、送戏”下乡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同时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建好农村报刊市场,加快农村报刊普及。可以通过创建农民读报点、建设农村阅报栏、推广集团采购(包括政府采购)订报送农民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村低收入人群读报难的问题,发挥报刊在教育培训、引导激励农民群众的创业创新,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当前,可以通过“集团采购订报为主、农民自发订报为辅”的报刊发行方法,提高农村报刊的覆盖率;要解决农村纸媒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断层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
开展农村阳光教育,加强农民工能、德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村阳光教育。扩招一批学生、兴办一批实训基地、办好一批示范性学校,让每个人有一技之长和良好的品行。加强农民工创业指导,发挥农民工创业资金的作用。
培养与引进人才
软实力建设是思想领域的建设,人才是建设的关键。优秀文化人才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建设文化强省、科技强省、经济强省的骨干力量,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原崛起的第一战略。
大力培养、吸引管理、文化创意、科技人才。重视人才。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投资人才是最有效益投资的理念。完善新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政策扶持。加快优秀人才集聚,形成人才优势。营造环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尊重长者,支持青年,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在文化产业领域,可以实施“名人名家工程”,举办各类专题创作班、研讨班,选送素质好、潜力大的教育、演艺、科技、传媒人才出国学习交流或到高等院校深造。加大对当代名人的宣传力度,制作出版人物纪录片、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媒体上开设专题栏目(或节目)。不定期为舞台艺术领域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举办专场演出和作品研讨活动,推动成名成家。
奖励体系。公务员和集体、文化出口、文艺创作、文艺演员、科技研发等都纳入奖励范围,“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最佳戏曲演员”、“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的公平评选,激发各行各业人士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努力工作,争创优秀。文化领域,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建立文化荣誉制度,设立奖项,评选表彰一批省级文化名人。
美化环境,提高质量和品位,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山水资源和历史人物遗迹是地方的张张名片,是软实力建设的最直观体现。
优化窗口单位环境,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窗口单位如同人的脸面,第一印象好则整体印象也偏向好的一面。窗口行业应广揽英才,规范管理,推广普通话招待,提高效率,实行标准化、人性化、周到、舒心的服务,给人们特别是外来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优化旅游服务,建立免费信息体系。在旅游业内部,一方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完善景区设施和美化周边环境,增加文化分量;另一方面优化旅游服务,建立免费信息体系,设置优秀解说员。国内、省内、景区内提供免费的地图、活动宣传页、景点介绍册等,实现省际、县际、区际、馆际信息互动。在英国,图书馆(包括学校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天文馆等都有该设施的详细介绍(有的有几十种语言介绍的版本)、其他地区(或馆)最近的活动安排宣传页,可以随意取阅。如同当地信息咨询中心一样,都有免费的信息服务。
品牌文化节与赛会并行,吸引海内外人士。创意新、起点高、影响大的品牌性节庆会展平台,是繁荣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应充分利用本地人文资源,有重点地创办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聚集国内外的艺术大师和优秀文艺人才,多出精品力作。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整合资源、多方联动,筹划创办更多集聚效应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品牌活动。同时打造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演艺品牌。
软实力建设是一项整体工程、系统工程,从政府官员到民间百姓,从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到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旅游局、发改委等部门都责任在肩,只要各部门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每位公民自觉地提高素质,为地方发展尽心尽力,地方的软实力建设必然会迈上新的台阶。[本文为2009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崛起的软实力支撑研究》(批准号B614)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②人民日报采访组:《听,云南的响声——云南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纪实》,《人民日报》,2009-6-13。
③章剑华:《在认识上更加自觉 在工作中更加主动》,http://www.ccdy.cn/pubnews/482512/20070901/526239.htm
④陆元林:《如何满足农民读书看报的需求》,《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3-10。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編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