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的理性发展
2010-03-30孙喜杰吴瑶
孙喜杰 吴 瑶
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的受众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状态。作为最能反映现实生活,也最容易重构生活的大众媒体,电视从来就不乏对“情感”的观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在调适自我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多的生活矛盾与情感困惑。因此,情感类栏目在荧屏上不断出现,这是电视媒介实施差异化竞争的结果,更是公众强烈的精神需求产物。不仅满足了受众心灵的空白,更使其得到抚慰,为其提供了宣泄、释放、表达和解惑的平台。从央视《艺术人生》、《实话实说》到河北台《真情旋律》、湖北台《往事》、江苏台《人间》等都是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情感类品牌栏目。从这些栏目的发展可以看出,主要受众定位并不相同,但大多是围绕情感问题,引起受众思考。大学生及退休老人是忠实观众,这个受众群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存在更多的困惑。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完善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容回避也不能轻视:道德滑坡、伦理缺失等正一天天吞噬着人们的情感、灵魂。在此背景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益流行,人与人相互防备、猜忌,疏于交流与沟通等,这都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老人是最需要情感抚慰的群体,可子女因工作等缘故却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只能在电视上寻找情感寄托,这亦是情感类谈话节目吸引受众以及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栏目真实动人的风格、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及厚重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受众,也安慰着受众的心灵。
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的危机
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在电视荧屏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央视到省级直至地方电视台都有情感类栏目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成为电视台争夺受众的一大法宝。然而,经历了数年发展后,这类栏目数量上趋于饱和,质量上不断下滑,已到了发展的瓶颈期。情感类栏目最初的产生是以浓厚的人文关怀为宗旨,以市民阶层的生活琐事与平凡情感故事为主要内容,以唤起人们沉睡已久的道德感、责任感、同情与关爱之心为己任,通过真实、朴素、温馨的节目风格,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情感、心理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也出现了很多以前没遭遇的难题,情感类栏目的出现契合了人们的收视心理,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媒体生存竞争中,很多栏目迷失了方向,背弃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精神魅力和人文关怀,不注重内心世界的探索。情感类谈话栏目也是如此,为了提高收视率,背离自己的制作原则,出现了诸如猎奇、低俗的题材,刻意煽情、制造眼泪,刻意虚构故事,放大主人公的痛苦,道德底线把握不够清醒等问题。此外,节目在悬念的设置上也忽略了嘉宾的知情原则,为了追求现场戏剧效果,忽略人文关怀和内心感受。在此情况下,2009年1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对情感类栏目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要求它不能只谈边缘话题而应选择更积极、向上的,应真正关注大众、服务大众,为大众心理健康作贡献,重视弱势群体的生存需要,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索和反思。
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的理性发展之路
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的主要特点是双方的交流。在交流中尊重人的内心、关心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自我价值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激发节目和受众之间的沟通和共鸣。在这个巨大情感场中抚慰心灵的伤痛、洗涤心灵的灰尘、缩短心灵的距离,最终激励观众走向真善美。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栏目中融入人文关怀。
注重选题,深化节目内涵。当今社会人们需要情感的宣泄。嘉宾把自己的经历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出来是所有情感类谈话栏目的共同形式。但要讲究叙事的方法和角度,不能只关注主人公的苦难经历、悲凉身世,一味地跟踪拍摄一些生活琐事,有意识地选择苦难情节,这或许能够赚取观众的眼泪,可观众眼泪背后又隐含着什么观念呢?中国电视更注重传播的实际效果,就目前大众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看到的只能是片中人物的苦难、孤独和无助,感觉不到通过电视的介入主人公命运可能发生的变化,也看不到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的爱心行动,更看不到人们为改变生存状况所能汲取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样的节目是在拿苦难“作秀”,选材取向是存在偏差的。所以,我们要注重选题,要注重传播方式,要深化节目内涵,在整个节目中要注重文化价值取向的先进性、高扬民族文化先进性的旗帜。借鉴故事片的模式,讲究悬念设置、矛盾冲突、细节展示的叙述策略,从而增强节目的戏剧效果。在给人审美享受的同时,力求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真诚交流。情感交流的关键是双方达到情感共鸣,没有矫情与做作。如何让嘉宾故事来打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并不是说嘉宾流泪就算成功,而是力求通过主人公命运的变迁来表现情感世界的起伏跌宕,进而挖掘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在题材选择上,要注意现实性,从普通大众、小人物身上挖掘情感元素,挖掘能够激励我们民族前进的那种真善美的基因。正如张君昌所说,一个社会要发展、一个民族要前进,它赖以发展和前进的基因往往生长在民族的最底层、最原生态的细胞,那里孕育着激发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原始动因。①情感类电视栏目的显著特征是以情感人,因此,节目要营造情感共鳴空间,节目内外,屏幕上下,由主人公、主持人和观众共同搭建起巨大的情感场,让场内激荡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故事,即使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明星大腕、艺术大师,在节目中也是以平凡人的姿态出现,讲述人生经验和感悟,使各种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诠释人间美好崇高的情操,使情感类栏目宛如人性深处飘出的悠扬牧歌。
深入挖掘情感空间,融入人文关怀。以关注普通群众情感世界、生活方式、生存状况为主的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应自觉担负起社会职责。情感类节目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同情与关爱之心,营造一种人文关怀、励志向上、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与法制节目所营造的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氛围和部分娱乐节目中制造的众人狂欢、视觉盛宴的假象相比,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就像一杯绿茶,清新、淡雅,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令人回味无穷。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形成极大的感染力,对社会风气和人们心灵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心与心的沟通给喧嚣浮躁的都市人一个静谧的空间,给心灵急需安慰的公众一个温暖的避风港。由此可见,情感类电视栏目通过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彰显浓厚的人文关怀品格,将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的高尚品质通过电视传递到千家万户,并通过“厚德载物”的思想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结语
一个好的栏目,不仅仅栏目本身对受众来讲是个好的故事,而且要能够让受众感动之后,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运用节目所传达出来的健康的生活理念去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去积极乐观地生活,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深入思考,当前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从内容到外在形式,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节目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打造栏目个性、开拓多样化选题,在表现形式上把握好法律与道德底线,在内容上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等,这是我们电视人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趋向,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满足受众,得到受众的认同,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注释:
①张君昌:《情感类栏目的升级和再造》。
参考文献:
童腮军:《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新闻界》,2008(4)。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