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念式导语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2010-03-30黄玉屏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典故导语悬念

黄玉屏

“如果你在头三分钟还吸引不了观众,就干脆别讲了!”美国职业演说家乔治·杰塞尔(George Jessel)对所有演说者发出忠告。这同样也是对演讲报道以及任何其他类型报道的忠告。如果在播出一条电视新闻时,主持人不能在前三句话中引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很可能就按下了遥控器。现在电视节目多且杂,观众就是电视节目的上帝,观众如何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选定你的新闻节目,并持续观看下去,而不是频繁地换台?除了节目内容本身要精彩之外,还要主持人在串词时能巧妙设置悬念。设置悬念,通俗地讲,就是“卖关子”,你明明知道你的听众、观众想知道些什么,但你就是迟迟不讲出来,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事物的关心、惦记、盼知的心理,达到留住观众继续收看节目的目的。

新闻节目也同此理,在写作新闻导语时,适时适当地设置悬念,就形成了悬念式导语。悬念式导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凤头”形式,在传播信息时具有特殊的功效:奇特、趣味、吃惊,能够吊起读者、观众的“胃口”,使之欲罢不能。因此被新闻工作者广泛加以应用,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尤为多见。

悬念式导语“受宠”是由电视民生新闻的自身特点决定的。电视民生新闻选择的报道题材,大都是发生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播报民生新闻节目,更像是主持人在为一群普通大众“说书”、“讲故事”,这也是电视界“说新闻”、“讲新闻”、“聊新闻”等词“风靡一时”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说书人”要留住听众,设置悬念,甚至故弄玄虚,是惯用手法。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同样以主持人口头“讲述”为主,因此它要求主持人跟“说书人”一样,一张口就有足够的“魔力”,抓住观众的心,吸引并留住观众。如果电视主持人在“说新闻故事”时,采用纸媒中通常使用的“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导语,用一两句话就将最重要、最核心的新闻内容讲完,而不留任何悬念的话,观众的知情欲望很快就得到了满足,从而迅速对新闻的详细内容失去继续收看下去的兴趣和必要。

悬念式导语是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需要。随着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传受关系,已转变成为一种传播和接受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参与、互相反馈的互动式新型关系。在电视机面前,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的消化者、参与者,他们有满足自主意识和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新闻导语必须注重增强互动性和沟通感。悬念式新闻导语通过提问、设置悬念等方式,引起观众的注意,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并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甚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主持人在观众面前,也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像正在与观众聊天的邻家小妹。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是民生新闻深入民心,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电视民生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就以本人就职的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公共频道的两档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广场》、《18点新闻》近期播出的一些新闻导语为例,初探几种常用的方法。

疑问解答法。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法律法规的发布、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百姓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每日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以及变幻莫测的世界,观众心中时刻都存在着许多欲知而未知的疑问,疑问解答法就是一开篇就将观众关心的重点、疑点、难点“点”出来,吸引他们更多关注。如: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一文的导语是这样导出观众疑问的:备受关注的深圳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案今天正式出台。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正式实施呢?记者今天到相关部门了解过。

对老百姓而言,需要就重要,利害相关“我”就看,这则导语虽然写得平常,但关键是导出了主题利害关系、事实的利害关系,导出了观众的“心声”。因此问题一抛出,就能抓住观众的公共兴趣。

要素保留法。一般来说,新闻信息要具备五要素,新闻界称之为“五W”,即Who/What/Where/When/Why,但是在电视新闻导语中,我们往往不会将这五个W一一介绍清楚,而是有所保留,根据新闻表达的主题思想,巧妙地提出观众当前感兴趣的问题。如:

在《电梯压死维修工家属被瞒一天后才知情》的新闻稿中,导语是这樣写的:“昨天,福田区百花园二期芙蓉阁,一名电梯维修工被落下的电梯压死,但死者家属却迟迟没得到消息,究竟是谁隐瞒了死讯?他们为什么要隐瞒死讯?”

在这条导语中,时间、地点、事件即What/Where/When等要素都有,但对于“谁”即Who的要素,以及“为什么”即Why的要素,作为疑问向观众抛出,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及形式的需要,选取五个W甚至包括How在内的任意两个要素来巧妙地提出疑问,有时还可提出一连串的疑问,将观众的心一步步“钩”住。

抑扬彰显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一个新闻事件并非淡如杯水,而是有故事情节,有变化起伏,有美丑善恶的。使用抑扬彰显法,就是要在导语中凸显这种变化与不同,从而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波澜。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先来说欲抑先扬:

《酒吧庆祝生日遭暴打险丧命》的导语:吴先生昨晚和朋友一起到酒吧为女友庆祝生日,玩得正尽兴时,未料乐极生悲,差点连命也没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再来看欲扬先抑:

《今年春交会开发商“牛”了》的导语是这样的:在今年的春交会上,记者发现地产项目的促销手段少了,价格优惠也取消了。开发商表现出一种姿态:楼市回暖了,房子不愁卖。那么,春交会之后楼市的“小阳春”能否延续呢?专家市民各有说法。

这种导语写作办法,可以体现出情节的多变,形成波澜起伏,构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观众在收看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会突然笔锋一转,使得导语有顿挫起落感。

典故比较法。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做典故运用。运用典故写作新闻导语,可以借古喻今,使观众由典故而联想新闻事实,使导语寓庄于谐,言简意丰。如:

《市民自建“念叨队”烦走占道小贩》的导语很有意思:最近,重庆大渡口区某社区为改善社区环境,想出了一个新点子。15位五旬以上的老人,组成一支城市管理义务巡逻“念叨队”。他们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一样,用不厌其烦地劝说,让占道经营的小摊贩主动撤走。这招能否制伏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呢?

由此例可以看出,活用典故,可以使新闻满篇生色,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典故其实也可以算是比较法中的一种类型,只是它比较的对象是“古”与“今”。

反常引人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甚至反常的现象,这些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使人忍不住想去探个究竟。对这类反常性新闻,我们可以在导语中先将其反常性“抛”出来,抛出绣球让观众去接,或者先置观众心目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之,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从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如:

《高考后学生整形整容忙》的导语:高考之后,高三学子们卸下学习重担,忙着旅游、会友、培训……不过,今天民生记者在医院里居然也发现了不少高三学子的身影,他们到医院来做什么呢?

导语中恰当利用学生的反常行为设置悬念,突出新闻事实的不同寻常之处,使得新闻故事曲折生动,跌宕起伏,激发观众的探究欲,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

倒叙设悬法。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作,可以产生不同的导语。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观众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观众带着悬念继续收看节目。这种手法也叫先果后因法。如:

《湖南隆回县公安局原政委因女儿顶替上大学被刑拘》的导语就先写了结果:最近,湖南隆回县公安局原政委王峥嵘的女儿王佳俊,冒用同学罗彩霞名义读大学的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组成的罗彩霞事件联合调查组今天对外公布,核心人物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已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现在王佳俊和罗彩霞两人当年的高三班主任张文迪也被邵东县纪委实施“双规”。他们是怎么被牵扯进这件事的呢?

这一起“顶替上大学”的新闻事件,案情比较复杂,牵扯到多个部门及个人,如果导语写作从“因”入手,可能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记者巧妙地将“因”作为疑问,抛出谜团,引导观众去揭开谜底。

“文似看山不喜平”,电视民生新闻的写作同样如此。倘若新闻写作的行文如一马平川,观众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观众。当然,导语如何写出波澜、如何设置悬念,其技法还有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公共频道)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典故导语悬念
导语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巧在开篇设悬念
阳光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