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新闻中的转述言语及其意识形态功能

2010-03-30陈令君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言语新闻报道

陈令君

硬新闻

硬新闻是指对严肃话题的时效性比较强的报道,素以客观真实著称。在这一类新闻语篇中,记者只能公正地为读者呈现所报道的事件现场,提供各种不同的声音,避免涉及记者个人观点的表达,杜绝媒体的意识形态痕迹。因此,在硬新闻里我们很少能读到表达情感或态度等的词汇,即使有,也是出自不同的人之口,这就为硬新闻冠以客观公正的外衣。然而,硬新闻真的可以做到人们心目中的客观报道吗?我们认为,尽管记者不能自由表达自己对所报道事件的观点态度,但硬新闻中还是有不少语言现象可以蕴涵记者乃至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这其中最有分析价值的便是转述言语了。

转述言语与意识形态:批评性分析视角

新闻语篇正是通过转述言语为我们提供两个以上的多种声音,而这种对话性的产生源便是转述言语。然而,转述言语在硬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不同来源的信息,更能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因为,引用谁的话和什么样的话,引用的方式以及转述动词的选用无不蕴涵着记者乃至媒体的态度和立场。传统的转述言语研究都是基于语法视角的分析方法,只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语法分析与句子转换,很少挖掘转述言语的语用内涵。但是,任何语言形式的选用都离不开作者或者说话者的交际动机,这种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蕴涵不及语法特点那么明晰,卻是人类思维向前发展的源泉。较早地从社会语用角度分析转述言语的要数俄罗斯语言学家巴赫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对话性研究并从言语交际的功能视角详细讨论了转述言语的对话性。辛斌在2005年的著作《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中也就新闻语篇的转述言语为例从批评语篇分析角度加以分析。而转述言语在新闻语篇尤其是硬新闻中的意识形态蕴涵也只有从动态的语用视角加以详细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出来。具体说来,在分析转述言语的意识形态内涵时,我们要高度关注以下四方面:转述方式、转述动词、转述内容以及消息来源。

转述方式是指转述别人言语时采取的表达模式,主要有四种: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我们在报纸上主要见到的就是前两种,尽管其他新闻报道特有的转述方式如叙述性转述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使得转述者既不承诺忠实原文内容更不承诺忠实原文形式,从而显得比间接引语更加间接。但是,新闻语篇还是通过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两种主要转述方式来大量引用别人的话,将不同的声音糅合成一个语篇,从而增添报道的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自由言语旨在原封不动地引用别人的话,内容的语气等都未作变化。而间接引语则是记者对他人话语的间接转述,掺杂了个人释义的成分,尽管也要求忠实于原文内容,但措辞已经有所改变,忠实度相比直接引语来说稍显逊色。当然,直接引语也不见得就是绝对的客观,因为它只是忠实于原文内容,而这种内容的选用和采写正是记者的权利。新闻的可选性决定了记者可以通过选编能有利于表达他们情感立场的内容将个体主观性以悄无声息的方式融入在貌似客观的硬新闻报道之中。所以,不同的转述方式虽然都要求忠实于原文,我们却不能认为这种忠实断无媒体倾向的客观报道。因为我们还有其他三个因素在起作用,即转述动词、 转述内容和消息来源。

转述动词构成转述言语最直接的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其意义的功能。然而,转述动词除了履行自己的语法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转述句子之外,蕴涵的态度意义却不容我们忽视。辛斌认为,转述动词按其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转述动词(如note、 describe)帮助塑造消息来源的谨慎、镇定、坚强等正面形象,而消极转述动词(如attack、assail、accuse、appeal、insist)则给人鲁莽、软弱、易冲动等负面印象。然而这只是来自消息源的态度分析,如果我们将记者本人考虑在内,会发现记者有时候通过转述动词来引导读者按其预期的目标来认知消息源的形象及消息的可靠性。比如,用“admit”来传达消息源承认的内容是不好的且不愿承认的内容,用“claim”引导读者认为消息源声称的信息是不可靠的,准确性不高。所以,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记者转述动词的选用在情感性和可靠性上引导着读者确定对不同消息源和消息内容的认知意向,从而沿着记者潜意识铺好的轨道形成媒体预设的立场。

转述内容是指所转述的消息内容本身可能蕴涵的情感性。所转述的内容或许本身就是对其他事件或现象的一种看法,也许是一种表达客观事实的信息。但是前者是明显具有积极或消极特点的态度表达,后者则以命题内容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受众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反应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故而转述内容本身也是和人的态度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的命题,它的积极性或消极性需与消息源、转述动词等结合在一起分析来挖掘硬新闻的意识形态倾向。

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引述的话语的发出者,也可以理解成新闻报道中提供信息者。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基本上都是记者从不同来源搜集的,然后以松散的逻辑关系糅合成一个语篇。张健早在2004年的著作《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写作》中就认为,所有的新闻信息源按其明确性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具体确切的信息来源,即报道者准确地将信息提供者的姓名、身份及职务等明明白白地交代清楚。 第二类是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即报道者不直接点明引语的发出者,而只是用一些不具体的词语来间接地加以暗示。如“专家们”、“知情者”等。第三类是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本身对消息来源并不清楚,或者觉得不重要,或者故意隐瞒,而另一方却要力显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于是便产生了诸如“据报道”、“据闻”、“匿名人士认为”等消息源。西方绝大多数媒体机构对不明消息来源都有明确规定,要求记者只要可能就要点明信息来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也不单是为了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消息,更是为了保护新闻机构自己而避免卷入一些法律纠纷。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后两种(尤其是第三种)不点明消息来源的报道方式会影响报道效果,因为当读者无法确定这些言论甚至观点的确切来源时,便无法判断其重要性和可靠性。据统计,美国《纽约时报》一年的头版新闻中的信息来源有大部分都来自美国官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报道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利于美国人的立场。记者和他背后的报纸媒体实际上是不同信息源的传声筒而已,只是在履行传达信息甚至强化信息的舆论功能,只有这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源才能将自己的意志有效地传达出去。

结语

我们之所以认为转述方式、转述动词、转述内容和消息来源都对意识立场的表达关系重大,是因为在新闻这个貌似客观的语类,以何种方式报道谁提供的什么样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记者和他代替的媒体。在观点类、社论类报纸的文章里,我们很警惕被观点类表达影响,尽管很多时候还是避免不了受舆论导向的牵制。而在硬新闻报道里,我们很容易丧失抵御某些信息的警惕性。大部分人认为新闻报道属于公众媒体语篇,应该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外界事物,但新闻语篇作为一个语类却自有它的潜规则,早在1971年,Gramsci就提出了霸权(hegemony)的概念,在传媒领域发展成了媒体霸权理论,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使他们利用现代性的优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成为西方社会推行其政治目标的工具。从这种思维维度上看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等的报道最重要的不是公正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需要。而如何抵御这种意识形态的无形渗入,需要我们掌握批评性阅读技巧及思维方式的能力。因为新闻媒体报道为了制造非人格化的客观假象,不得不采用隐形的难以识别的语言模式或谋篇策略来暗含他们的阶级立场,而单纯的字面阅读难以察觉这种意识形态意图,本文提出的硬新闻转述言语的四个分析层面正是旨在构建一个局部的批评性阅读分析框架,从而确保大多数人在信息爆炸时代能够做个文明而敏锐的新闻读者,推进整个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和谐共建。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写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语言学博士)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言语新闻报道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