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弥坚 学优品更优
2010-03-30刘建春
刘建春
一篇不足2000字的通讯《邓家兄弟不寻常的求学路——一边读大学一边当“猪倌”》(见《重庆日报》,2007.1.10)见报后,竟得到了时为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先后为他们的先进事迹作批示,号召广大大学学子以邓家兄弟为榜样,不畏艰苦,努力学习。一时间,这两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农家兄弟,因艰难求学、自立自强而成为社会中的楷模人物。在2008年的18届中国新闻奖评审中,这篇通讯当之无愧地荣获二等奖。综观全文,笔者认为该文最大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其一,细节入手,印证“邓家”贫穷。
全文在叙述邓家贫穷时,用几个不经意间的细节描写,点出了邓家穷困的生活现状:“他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这两兄弟的父亲邓国洪,天气变了,他的心脏病又犯了。‘糟糕,药没有了。”“心脏病”、“药没有了”,这让读者令人心颤的句子,使读者不免为两兄弟如何能读完大学捏一把汗。作者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继续在细节上下工夫,使现场感更具真实性与可读性:“哥哥邓费建蹬上自己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养猪场光线很暗,为了节约电费,没有开灯。”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但能增强现场短新闻的时效性,而且能更有效地凸显人物,深化主题。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感情中。作者正是用这一连串的寓有贫穷的细节描写,寓意深刻地为下文邓家兄弟发奋读书、艰苦创业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二,社会实践,促成办养猪场。
“穷则思变”,这句话正好验证了邓家兄弟的求学创业实践。“穷困没有让兄弟俩垂头丧气,反倒成了他们奋斗的动力。”作者用一连串排比句强调兄弟俩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是他们创办养猪场的最初动因:推销地板、销售饲料、畜牧科技下乡和同学们创办养兔场……甚至兄弟俩还在附近一个村作调查,发现村里原来有500头母猪,已经卖掉、宰杀400多头。“下半年,猪价一定上涨。”正是由于他们的实践和社会调查,他们找到了市场的最佳切入点,从养猪入手,创办养猪场,积攒自己的学费,同时也为今后走出校门创业积累一点经验。
他们的专业知识也派上了用场。当年,他们用父亲房子抵押贷款1万元买的100多头猪刚住进新猪舍不久,重庆便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干旱高温天气,猪儿频频发生中暑,好在有专业知识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他们没有损失一头猪。
理想之花在实践之树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的专业知识、养殖技术和管理知识都得到了增强,在不影响上课的前提下,兄弟俩的养猪场办得红红火火。
其三,创业成功,凸显重大主题。
该文紧紧围绕邓家兄弟因贫穷读书的艰难展开,由此引出办养猪场的创业之路。这是一次“胆大妄为”的尝试,不说有没有能力办好养猪场,万一亏了,岂不是雪上加霜?
天道酬勤。“第一栏肥猪出槽,果然卖了个好价钱,扣除成本,净赚1万余元。”他们不仅还清了父亲用房子抵押的贷款,而且,即将毕业的邓费建还接到3家用人单位的邀请,并和其中一家来自四川的大型牧业集团签订了协议。
一则好新闻的发现,固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一定是在记录时代进程中并在掌握了大量新闻的基础上的必然。作者正是在获悉了邓家兄弟求学创业之路的新闻线索后,历时多天深入采访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以及他们位于县城边上的养猪场,将邓家兄弟艰苦求学创业的感人事迹见诸报端,真实地凸显了邓家兄弟人穷志弥坚、学优品更优的学以致用的学习生存本领,从而为千千万万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莘莘学子指明了一条不依靠国家助学金,凭借助学贷款创业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