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网络环境下的记者素质

2010-03-30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记者传统媒体

毕 坦 杨 峥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传统媒体正在遭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面对这场冲击,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开始转型。网络采编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成败。那么,面对现在这个网络新时代,我们的传统媒体记者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记者应该具有网络时代的新装备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新媒体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上。而要向新媒体进行转变,首先应该从记者的技术装备着手。现在,“移动记者”即mobile journalist的概念在国外炒得非常热。而各种各样的相关记者培训也非常火爆。这些培训旨在帮助记者和编辑适应数字化环境中媒介的发展变化。同时,国外媒体开始为记者配备各式新装备。汤森路透就曾大量购置一种便携式多媒体手提箱,由一架摄像机、麦克风、照明灯、三角架和监控器构成。有了它,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影视频稿件。汤森路透还分发了100架Fllip摄像机,并且正在试验其他新闻采集工具。而在国内,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它为全媒体中心的记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纸移动报等文字图片视频的需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记者,全套的网络武器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应该具有网络时代的新思路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的那种采访理念、角色定位、编辑功能等在网络环境下已经不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的媒体记者必须转变思路,来适应网络媒体环境。

第一,媒体记者应该实现由把关人向主持人的转变。在传统媒体中,记者充当着新闻把关人的作用。记者控制与主导着新闻传播的方向。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这种把关人的角色正在被削弱。在互联网中,由于信息发布不受身份的约束,每个信息的接收者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成为新闻的把关人,所以新闻记者必须要将自己由把关人转化为新闻主持人。所谓新闻主持人,就是指新闻记者应该一方面更多地去对新闻进行讲解和评析,另一方面去尽量延伸新闻的生产链和价值链。传统媒体中的很多新闻,由于报纸版面的限制,很多都被遗弃或者缩减。而在网络媒体中不存在版面的限制,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将这些新闻价值发挥到最大。同时,记者还可以将比较重要的新闻进行二次编辑,将报纸新闻转化为网络新闻或者手机新闻,将新闻进行多重利用。必要时,新闻记者还可以出镜当一名网络视频的主持人。

第二,媒体记者应该注重新闻的质量,将创新重点放在策划上,以及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和深度解读上。策划对于一条好的新闻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记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只有善于策划,才能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的题材,策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效果和影响力的大小。

记者应该具有网络时代新的工作方式

可以说在网络时代,新闻记者相比较原来的记者应该具有更加全面的新闻知识和网络技能。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网络时代的记者已不是简单地对新闻进行采写,而应该具备新闻的采集、核实、编辑、储存、制作、发布等一条龙的技能。新闻记者还应该具备从网上找新闻的技能。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记者不但要像原来的记者一样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学会摄影、摄像等多方面的技能。不但要掌握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技术与操作,还要掌握科学工具在新闻传播实务工作与专业研究中的应用。一方面应该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各类媒介技术使用的能力。

记者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

新闻真实,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而用正确的言论去引导读者也是记者一个最基本的职责。应该看到,目前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还是传统报纸,而网络媒体的转引,使普通的新闻有了一种爆炸式的扩大效应。一篇普通的新闻稿件也会在“出炉”当日就被多家网站采用,这在通常情况下,能起到扩大稿件的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的正面作用。但是一旦稿件本身有瑕疵,就会在网络的放大传播中以讹传讹、越炒越走样,导致谬论流传,影响难以肃清。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新闻制造者的记者,在新闻的制造当中一定要严格、严谨,坚决做到新闻的真实、客观,坚决杜绝假新闻的产生。此外,由于网络的发达,我们的很多记者现在也开始在网络中寻找新闻或者是背景资料。而网络的随意性决定了我们的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网络资源来源的可靠性。应该具有新闻的敏感和政治敏感,在消息引用时要区分信息来源的可信性,一定要在权威网站或者可信的新闻网页上引用,做到独立思考,辨明真伪,筛选核实。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平台不一样,传统媒体平台多少受到地域的限制,而互联网则是一个没有限制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必须具备国际视野,需要更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自己如同一台电脑,不停地升级软件和硬件,充分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多角度多思维地逼近新闻真实,创造受众欢迎的传播新形式。

参考文献:

1.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新闻与写作》,2009(7)。

2.应金泉:《媒介融合中报纸编辑工作的转型》,《新闻战线》,2009(6)。

3.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新闻战线》,2009(4)。

4.顾军:《试析报纸记者的网络素质》,《新闻记者》,2006(6)。

(作者单位:毕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杨峥,襄樊学院文学院)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新闻记者传统媒体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