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采萍新闻时评的风格

2010-03-30高剑芳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燕赵时评都市报

高剑芳

关注《燕赵都市报》新闻时评已经很久了。《燕赵都市报》上的时评版在业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选题严肃,观点独立,触角敏锐。《燕赵都市报》的评论员刘采萍、陈方、蔡晓辉的评论文字独到、深刻,具有批判精神,使人耳目一新。刘采萍的新闻时评犀利、尖锐、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质,读后令人击掌称快,读者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如此犀利的声音了。

刘采萍新闻时评的特点之一是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民生问题。近两年笔者一直在关注《燕赵都市报》新闻时评,每当有大的事件发生,如全国“两会”、地震灾难、大事故发生,都可以看到刘采萍的评论文章,很多文章针对社会重大问题、当前热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尤其是在“两会”期间,刘采萍的评论文章更是关注民生话题。她所评论的话题是人大、政协代表们热议的,也是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

如《讨论房价问题必须捅破这层窗户纸》一文,针对2008年“两会”上一些委员的言论发表了意见。在“两会”上有委员提出“钉子户也导致房价上涨”,还有委员说“房价高其实没关系,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对大家都有利”。面对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刘采萍发出了震人心魄的连串反问:“是公众不懂市场规律而一味留恋计划经济时代的免费福利吗?是年纪轻轻就赶着当房奴的白领、蓝领们太虚无、太愤青,得了便宜还来卖乖吗?”接下来作者分析:“中国老百姓,绝不是一开始就反对住房商品化的,甚至还有着理解和期待。之所以对房地产市场转化为情绪化对抗,是因为打着‘市场化旗号的不负责任的垄断狂欢,是太多灰色、黑色甚至血腥色的厚颜无耻的掠夺和侵占。市场经济的正当性促使人类更公平和理性,而博弈力量完全不对等,市场议价体制严重扭曲以及制度的不道德的合谋,只能积累越来越深重的被剥夺感,产生越来越多的经济—精神层面的双重奴隶,这使多数人对这个荒谬的所谓‘市场彻底失去了信心。”这样的分析真正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点明了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中的悖论。在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从道德、责任、人的基本权利的层面呼吁更多的人大代表要为人民鼓与呼,而莫做利益的鼓噪者。

《燕赵都市报》创办伊始,就明确了自己的读者定位,提出了“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的口号。让平民百姓爱读,这不仅仅指每天报道发生在市井、百姓间的可见可闻的事实,也包括说出老百姓心里想说的话,关注平民百姓关心的大事小情,关心百姓疾苦、思想动态。刘采萍的新闻评论贴近民生话题,为他们的利益呼吁。医疗改革、义务教育、铁路建设、交通出行等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进入到她的评论视野,分析现状、剖析根源,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而明白事理。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思考过但又不知为什么的问题在她的评论中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评论文字让百姓解渴,这样的评论员让人们喜爱。

刘采萍新闻时评的特点之二是分析中肯、深透、犀利。她的每一篇评论,都用富有逻辑的论证,抓住问题的实质,分析判断,指出意义,揭示真理,启发人民,真正起到了新闻时评的作用。

2008年广东省“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唐永汉提交了《关于完善公务员住房保障制度的提案》。他指出“担心公务员没房住可能滋生腐败”,“如果处理不好公务员住房问题,少数掌权的公务员很有可能铤而走险,以权谋私,从而滋生腐败问题。”2008年11月3日新华网报道,为应对这个可能存在的危险,广东省建设厅对省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是:有关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住房货币补贴按本人月工资总额18%的比例随工资一并发放”的意见已上报省政府。消息一出,舆论大哗。刘采萍抓住这个社会敏感问题,在2008年11月4日发表评论《没房滋生腐败暴露权利自肥意识》。在这篇驳论性质的时评中,作者针对唐永汉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在这篇文字中运用了议论中的归谬法,先肯定对方观点是正确的,再以此为前提进行合理引申,从而揭露对方言论的荒谬性,以达到驳斥的目的。在文中,作者这样分析:唐永汉委员观点中最荒谬的一个判断——“如果处理不好公务员住房问题,少数掌权的公务员很有可能铤而走险,以权谋私,从而滋生腐败问题。”唐委员在检察院反贪局工作多年,成就斐然,他不可能不注意到一个事实:这些年,正是一些职位特别高、房子特别大的公务员,腐败起来触目惊心,他们要钱、要房,贪婪欲望不要说一套房子,就是五套、十套都难以满足;中国的房子囤不够,还会搜刮民脂民膏到海外去买别墅!能说如此腐败,是没有解决基本居住条件而引发的吗?一旦“没房住可能滋生腐败”的逻辑成立,那么没有车会不会滋生腐败?而有房有车之后,水补、电补、油补不到位,又会不会滋生腐败?如此推想下去,纳税人到底要拿出什么样的“价钱”,才能收买下那些贪婪的黑手?几个反问非常有力地证明了唐永汉观点的谬误。

评论肯定了唐委员在提案中提到的事实:自己单位20名公务员,买房的只有4人,还都是靠父母交了首付,由于经济适用房对象限基数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都较低,依靠工资收入购买商品房还是难以承受。但是唐委员只看到了自己身边的公务员,而没有看到社会中比这20个人多得多的买不起房的人群,看不到中国许多城市房价高得离谱的实质,作者批评道:“作为以谋求公共福利增进为宗旨和全部存在目的的权力体系,‘公务员仅仅强调自己所谓的负担,要求自己所谓的提高,有什么意义,其价值取向难道不值得怀疑吗?”评论者点到了问题的实质:抛开民生疾苦,抛开社会基本公正,独自解决“自我”的巨大经济负担,就是权力的自肥。这样的评论有理有据,分析透彻。

刘采萍新闻时评的第三个特点是对普通人生命价值的尊重。2007年4月18日,辽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发生钢包整体脱落事故,32名工人当场丧命于1500多摄氏度高温、20多吨重的钢水之中。当一些报道者、评论者把视角投向钢厂的财产损失、事故的调查时,刘采萍从尊重普通国民的角度进行思考,呼吁社会:“在这样一起涉及普通国民重大伤亡事故的事件中,我们的国家、政府和社会,是否还应该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抚慰与关怀——比如国旗降半旗志哀——以体现生命于社会的价值和人民于国家的价值。”“我认为是的,英雄应该受到尊重,于国家有功的功臣,如杨利伟、翟志刚们应该受到尊重,大师们应该受到尊重,而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生活中甚至被人叫不上姓名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公民的生命也应该受到尊重。”透过刘采萍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颗宽大仁厚的心,它怜惜这些普普通通的生命,它希望“国旗能为普通国民而降”。刘采萍的这个呼吁在一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中实现了,国旗为地震中死难的普通人降下了半旗。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刘采萍新闻时评的第四个特点是关注社会和谐进步,呼唤人性的善。刘采萍时评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令人温暖的事实,给予了高度赞美。时评《善的力量来自对她的持守与信仰》一文,评论发生在河北邢台南皮县一件很平常的事:捡破烂的老人摔倒了,正好骑车经过的女士很自责,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治疗,还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没想到第二天老人找上门,一分不少地退回了医药费,因为他公道地承认是自己不小心摔倒的,“所以不能让你出这些医疗费”。作者通过这件小事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怪现象进行了对比:南京小伙扶人一把赔上万元;郑州好心女助人反被敲诈,警察袖手路人闪躲,迫不得已登报寻找目击证人……进而得出结论:“这两年我们被一个‘彭宇案逼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关于善良和诚实的道德体认,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前所未有的质疑,进而前所未有地沦陷着。”作者呼吁:善,如果是社会和谐必须的交际基础,那么对这一人性之美的持守与信仰是比任何制度都更加本质,同时也更加理性和牢靠的力量源泉。

与其他时评家不同的是,刘采萍作为燕赵都市报的评论员,是代表《燕赵都市报》说话的,她的评论许多属于政治时评。这需要作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还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这些刘采萍都做到了。她的言辞有时会有激愤之语,但这表达的恰恰是作者忧国忧民之心;她据理以论,对社会进步、政治文明充满迫切的期望,为了社会进步、和谐,她不断探索前行,而这正是一个时评家应该具有的品质。

每每读到刘采萍的新闻时评都甚觉痛快,痛快后是赞美、是敬佩。以为刘采萍应该是一个成熟甚至应该是饱经沧桑的中年女性,但上网搜索刘采萍的信息,发现刘采萍年轻漂亮、温婉如水,不像能写出如此老辣文字的人,由此更加佩服她,愿刘采萍带给我们更多的好时评。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燕赵时评都市报
时评的一般思路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党建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