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版面信息量问题新探
2010-03-30易军魁
易军魁
在新的媒介生存环境中,党报不仅面临着同质媒介的竞争,面临着传统电子媒介的竞争,还面临着新兴网络媒介的竞争。而媒介竞争的实质是信息产品的竞争,或者说是信息量的竞争。党报能否出色地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报版面的信息量。因此,党报版面的信息量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是新闻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是笔者在多年的夜班编辑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党报扩大信息量无非是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增加版面,走外延扩张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很多党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条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版面增加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将无法消化版面增加直接抬高的办报成本。同时版面增加也只是信息承载空间的扩大,而不是信息量本身的扩大,所以扩大党报信息量,最根本、最重要的路子还是挖潜,即在现有的有限版面中,提升报道质量,扩大版面信息量。所以,笔者想就第二条路子,即提升报道质量,扩大党报版面信息量,谈三个问题。
关于信息量大小的指标及判断标准问题
广义上讲,一篇报道的全部信息量,就是报道对事实符号性表述的全部语义之和,它包括有效信息量和无效的冗余信息量。有效信息能够消除受众对某一事实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它对受众来说,通常有三个特征,一是需要,二是新鲜,三是便于理解。冗余信息则是报道中受众已有的、已知的知识信息,以及受众无法理解或者根本不需要的信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量,实际上是一种狭义概念,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第一是有效信息量的大小;第二是有效信息量在全部信息(包括冗余信息)量中的比重。前者可以叫做绝对有效信息量,后者可以叫做相对有效信息量。也就是说,我们考察一篇报道信息量的时候,总是对这篇报道进行“双重”考量,而不单单是对绝对有效信息量进行考量。因为一篇报道中,即使绝对有效信息量很高,如果无效的冗余信息量所占的篇幅过多,所占比重太大,也必然导致相对有效信息量降低,导致信息稀薄,这不仅浪费版面,而且会大大增加受众获取有效信息的代价,让受众产生得不偿失的感觉。而且,冗余信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新闻报道就会走向反面,变成垃圾信息。所以,只有绝对有效信息量与相对有效信息量都高的“双高”报道,我们才称之为信息量大;其他任何一种情况都不能称之为信息量大。一篇报道如此,一个版面也是如此。所以,“双高”就是版面或报道信息量大小的两个主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量大小的两个指标并不是精确的量化指标。因为新闻学领域的信息量,与通信科学领域的信息量不同。通信科学领域里的信息量指的是信息流量,所谓信息流量就是信息符号的多少,它可以以字节为单位,用精确的数字加以度量。报纸版面上的文字符号、图片符号等,都可以转换成具体的字节数。新闻学领域里的信息量,指的则是信息符号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上的某种不确定性的量。它不是指信息符号的多寡,而是指信息符号所蕴涵的语义的丰瘠。所以,它与报道的篇幅、字数并非正比例关系。言简义丰的报道多的是,长篇大论但言不及义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所以新闻学领域里的信息量是不能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示的,它只能靠经验进行把握和表达,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一种客观的指标,不如说是一种集体的共识——新闻传播者与广大读者的一种共识、一种大体一致的判断。
绝对有效信息量与相对有效信息量也只是指示、表征、说明信息量大小的概念,而不是判断信息是否有效的标准。一篇报道中的信息,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冗余的,判断的标准是广大读者的需要。表面上看,进入读者视野的信息,首先是经过记者编辑判断的,但是这种判断如果不符合受众的需要,记者编辑挖空心思采编的报道,读者也会作为无效信息,弃之如敝屣。由此可见,信息判断的标准在受众那里,是受众的需要,而不是媒体编辑记者的需要。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中,受众需要的内容多,则信息量就大,反之就小。所以,准确地掌握这一标准,不仅有利于编辑记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报道活动,也有利于编辑记者自觉地提高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影响提高党报版面信息量的几个主要因素
党报版面的信息量问题,通常情况下或总体上,主要表现为相对有效信息量不足。就具体报道而言,可能是绝对有效信息量不高,也可能是相对有效信息量不高,但通常也属于后者。就目前情况来看,影响党报版面信息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信息含量低,是导致党报版面信息量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联系人民群众的重任,传达会议精神,报道领导活动,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任务。但是,党报的这类报道信息含量低,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议内容和精神的传达,有完善的组织传播系统,可以非常及时有效地传达至相关人员。也就是说,这部分读者了解会议的内容和精神,至少不单纯地依赖党报报道。这就意味着,党报的会议报道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已经是陈旧信息、冗余信息,对这部分读者群体来说,当然无信息量可言。二是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大众媒体对会议新闻的同步报道及其便捷的接收方式,让部分关心时事的读者及时地获得了相关信息,而党报会议报道成为明日黄花的可能性则进一步增加。三是其他平面媒体如晚报、都市报对会议新闻的报道,立足普通读者,形式灵活、语言生动、篇幅短小、视角亲切、容易接受和理解。相比之下,党报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长篇大论,风格显得生硬,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样增加了党报有关报道失效的可能性。此外,党报会议报道也有可能因为自身内容空洞等原因,造成信息量不足。在以上诸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党报会议新闻以及领导活动新闻的信息量,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宣传稿件以及长篇稿件较多,也是导致党报版面信息量较小的重要因素。党报承担着繁重的宣传任务,党报版面上有较多的宣传稿件,诸如典型报道、指导工作的经验报道等。一般来说,宣传稿件往往对有关内容反复报道,除了第一次以外,多数情况下,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加上其他媒体的同类报道轮番轰炸,所以这类报道自身不可能有很大的信息量,更不可能增加党报版面的信息量;相反,它只能使党报版面相对有效信息量降低。如前所述,信息量的大小与报道的篇幅并不是等同关系,但多数长篇报道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令人望而却步。这种阅读不便也会使有效信息变成冗余信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很多的时间专门花在看报纸上,据调查,一般读者阅读一份报纸通常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上花费更多的时间,除非这篇报道是精品。
再次,党报版面的编排模式也是影响版面信息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党报宣传任务比例较大,而且经常占据版面上的重要位置,强势突出,篇幅较大。如前所述,这类报道的信息含量往往不高。而读者需要的信息常常在内页,甚至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视觉冲击力较差,需要读者费力寻找,对读者便捷地获取信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读者常常会因为阅读不便,而放弃阅读,从而导致有关信息成为无效的冗余信息。
提高党报版面信息量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党报版面信息量状况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党报版面信息量问题,一要提高版面的绝对有效信息量,二要提高版面的相对有效信息量,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重视每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重视每篇报道的信息量。因为版面的信息量主要来源于每篇报道的信息量。新闻传播者在采编活动中,要准确把握广大读者对有关事实的信息需要,这是判断信息是否有效的标准。掌握了标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度开掘事实的深度和广度,挖掘新闻事实中或事实背后深藏的新鲜内容,增加有效信息量,以确保报道有较高的绝对信息含量。同时,报道语言简洁准确,不啰嗦、不重复;层次清晰,不紊乱;风格亲切,不生硬;报道视角新颖,不俗套,尽可能地减少冗余信息所占的比重和篇幅,以确保报道有较高的相对信息含量。领导活动新闻、会议新闻等自身信息量不足的报道要力避长篇大论,能短毋长,形式上也要更灵活一些。同时对其读者定位要更具体一些。因为党报受众定位为机关干部,但最需要这些信息的干部已经通过参加会议、活动,或从其他传播渠道获知了有关信息,党报搞这些报道要予以考虑。
第二,在版面编排上狠下工夫,让信息便捷地抵达读者,避免信息失效。版面编排牵涉到方方面面,除了精心选择稿件、安排稿件之外,还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标题,二是导读。标题是版面的眼睛,但关键是要让眼睛冒出光亮。像《北京有个李素丽》这篇报道,标题质朴简洁,内蕴丰富,光彩夺目。它不仅告诉你北京有一个叫李素丽的人,同时隐含着某种“不平凡”,其语义如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些丰富的内涵无疑会造成一种悬念,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促成信息有效性的实现。看报先看题,精彩的标题对信息有效性的实现至关重要。党报加强标题制作,成立标题制作小组,实在有必要。另外,由于报纸越来越厚,而读者的读报时间越来越少,版面上导读的作用日益明显,醒目的导读如同超市里的导购员,在读者便捷地获取有关信息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党报版面的信息要实现有效性,各种稿件尤其是重点稿件在版面上要适得其所,安排得当;标题要精彩,导读要醒目,整个版面编排要精良,简洁大方,一目了然,尽可能地减少读者获取信息的代价。这对于忙忙碌碌、读报时间越来越少的现代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提高党报版面的信息量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编辑记者深入基层,经常进行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它需要编辑记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需要在日常报道工作中,对社会现实高度关注,经常性地对热点、难点或读者的兴趣点进行策划,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读者对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在不断扩大新闻信息数量的同时提高新闻信息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