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编辑的把关意识

2010-03-30高金成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差错稿件领导

高金成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稿件的采写、编辑和排版上,自然与其他都市报、专业报有所不同,不仅注重新闻性,更注重政治性。新闻稿件的内容多种多样,作为党报出版重要环节的编辑工作,在选稿、编稿和审稿过程中,要根据稿件的不同内容在把关上有所侧重,这样才能为报纸堵塞漏洞,增辉添彩。

对于指令性新闻稿件,要把好政治关

指令性稿件也就是必发稿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和有关领导的主要活动,如党委全会、人大政协“两会”、投资贸易洽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港澳行等;二是按照上级要求设置的重要栏目和推出的重大典型,如《河南日报》2008年开设的“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中原崛起”、“抓住机遇扩内需,坚定信心保增长”等栏目,以及对全国劳动模范、抗震救灾英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重大典型的报道;三是编委会组织的系列报道和专题策划,像《河南日报》过去策划的“在京创业的河南人”、“走近卢氏县委土坯房”、“辉煌三十年”等专题和系列报道;四是主要领导讲话和主管部门指定要发的其他稿件。

这类新闻稿件有些已经领导审阅,除非有明显差错,从标题到内容都不能随意改动;有些虽然未经领导审阅,但是经过层层把关,修改的空间也不大。一般来说,无论领导审阅与否,编辑都不用考虑用与不用的问题,也不必在文字上耗费过多精力。但是,这类稿件领导非常关注,不出差错则罢,要出就是政治性差错,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关键用语要准确。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会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提法上有所改变。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总量”到“人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增长”到“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等。这些重要提法内涵丰富而深刻,不能有丝毫差错。还有极为敏感的台湾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等,都必须慎而又慎。我们在编稿中发现,记者竟然把“化危为机”写成了“化为危机”,编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重大差错。

领导名字不能错。领导人的名字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领导者个人的形象,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编稿时不敢有丝毫马虎,不能凭印象和感觉,必须对照名单。一旦出现差错,就会给领导者本人及所在单位、部门带来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职务排序莫颠倒。有些领导身兼数职,在什么场合写什么职务,是否写所有职务,都有严格的规定,既不能漏掉,也不能添加,更不能张冠李戴。领导人排序同样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前后不能有任何颠倒,否则就会在读者中造成思想混乱。我们曾经在编稿中发现,作者将“原来,某某书记”写成了“原来的某某书记”,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变了,差点酿成大错。

对于指导性新闻稿件,要把好政策关

有一部分新闻稿件,不仅事关全局,而且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读者关心爱看,上级又不过多干预。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指导性新闻稿件。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等成就性稿件;二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贫困救助、升学就业、食品安全等反映民生方面的稿件;三是股市走势、自然灾害、重点工程开工、高速公路通车等动态性稿件。这类稿件有一定的新闻价值,采用率较高,但政策性很强,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政策性差错,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紧扣时代主题。报纸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党报尤其如此。只有密切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反映社会生活的最新动向,才能引起领导的关注,获得广泛的舆论共鸣,否则就失去了指导性和可读性,也难以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编辑在选稿和编稿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把各行各业引领到科学发展的轨道。

吃透具体政策。党报新闻编辑心中要有政策法规的尺度,对一篇稿件删去哪些东西,保留哪些东西,确定用与不用,都必须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当前,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业生产等。对这些具体政策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选编稿件时不能偏离中央政策,更不能与中央政策背道而驰。

配合当前形势。编辑在选编稿件时,还要密切关注当前形势、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2008年,我国先后经历了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上天等大事、喜事,我们及时组织了《真情化冰雪》、《抗震救灾,我和你在一起》、《奥运有我更精彩》等特别报道。2008年高考结束后,正值考生选报志愿的关键时刻,我们又策划了《我的志愿,我的未来》专题报道。2009年春节前后,我省遭遇特大干旱,我们大量编发了各地抗旱保苗的报道。这样既配合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体现了“三贴近”的初衷。

对于一般性新闻稿件,要把好质量关

一般性新闻稿件也即地方性新闻稿件,大部分为通讯员来稿和驻地记者写的稿件。由于作者来自基层,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既有鲜活和优质稿件,也有质量很差的稿件。这类稿件挑选余地大,耗费精力多,给编辑完全的自主权,也最能体现编辑的水平,编得好可以被评为好稿,而不宜刊登的稿件大多也出自这部分稿件。

认真筛选稿件。编辑面对大量来稿,首先要筛选出可用的稿件,在把好政治关、政策关的前提下,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注重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火热的社会实践的稿件,反映基层群众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对于地方和部门为完成发稿任务而写的质量较差稿件,以及个别商家利用报纸进行商业炒作、带有广告嫌疑的稿件,坚决予以杜绝。

找准新闻角度。很多通讯员来稿内容大而全,面面俱到,缺乏新意,因此,必须从中找出新角度,或者摘取部分内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凸显出来,以提升稿件的质量。这样的稿件较多,有时换个角度就会救活一篇有一定价值的稿件,否则就会将其埋没。

精心制作标题。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一般性来稿中多数标题不尽如人意,有待加工提高。2008年我们制作的像《金榜题名时 网上谢师恩》、《流凌喀嚓响 防汛声声急》、《吃得好 还环保:奶牛喜进“托牛所”》、《“危”中抓机遇 过冬不“猫”冬》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好标题,不仅鲜明、形象、生动,读之朗朗上口,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原稿的新闻价值。

堵住虚假信息。一般性新闻稿件存在很多漏洞,一是个别地方和部门为夸大政绩,提供一些虚假材料,致使记者写出不实的稿件。2008年7月,有关部门发布信息,说上半年全省有172天空气都很清新。如此算来,上半年全省只有9天空气不好。这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差距,可以视为不真实的信息。二是某些领导为达到个人目的,通过种种关系要求为其歌功颂德,扩大影响。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换届选举、领导班子调整、重要会议等敏感时期。对此,编辑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编辑部)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差错稿件领导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