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与骶管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观察

2010-03-29周长斗胡朝耀彭中华许云艳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腰骶部夹脊管内

周长斗,胡朝耀,龙 喜,彭中华,许云艳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向椎管后方或椎管内突出,压迫和刺激相邻组织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属中医学中“腰痛”、“腿痛”、“痹证”范畴,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针灸与骶管内药物注射疗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实,两者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特点、作用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探讨针灸与骶管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之间的差异性,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腰骶部督脉穴位及对应夹脊穴与骶管内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观察两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效果,现将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 2007年 1月 ~2009年 1月间门诊病人。全部病例均经腰椎X线照片、CT或 MRI等检查并结合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排除有明显腰椎管骨性狭窄或有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马尾神经受压、手术指征明显者,以及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并排除了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不适宜骶管内注射治疗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灸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情况见表 1,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组

取穴:命门、L3/4棘突间隙(阿是穴)、腰阳关、L5/S1棘突间隙(阿是穴)及 L2~S1夹脊穴(双侧)。针刺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选用 0.3 mm×40 mm毫针,督脉经穴向上斜刺 1.2~1.5寸,施以轻度提插、重度捻转手法,以局部得气为度;夹脊穴针尖稍斜向上直刺 1.3~1.5寸,施以重度提插、捻转手法,出现得气并向下感传为度。针刺得气后,命门与 L5/S1棘突间隙(阿是穴)、L2夹脊穴与 S1夹脊穴(双侧同向)分别连接G6805脉冲电针治疗仪正负电极,用连续波通电 30 min。每天治疗 1次,6次为 1疗程,疗程间休息 1天,连续治疗 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60例患者平均电针次数为(12.6±2.0)次。

2.2 对照组

采用骶管内药物注射疗法治疗。药物组成: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2 ml,维生素 B1注射液 100 mg,维生素 B12注射液 1 mg,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 20 mg,生理盐水 15~20 ml。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下腹部用枕头垫高,使臀部翘高,医者拇指沿骶骨中线向下,触及骶管裂孔,常规消毒铺洞巾,用 7号针头与皮肤呈45°斜向头端刺入皮肤,突破骶尾韧带后有明显落空感,表明针尖已进入骶管,压低针尾,继续进入 2~3 cm,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时,将配好的药物在 2~3 min内注入,注药后平卧休息 30 min,每周 1次,3周为 1个疗程。据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情况决定治疗次数。本组 60例患者,骶管内注射 1次的患者 6例,2次 26例,3次 28例,平均(2.3±0.5)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判定标准[1]拟订。治愈:腰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直腿抬高 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减轻,直腿抬高试验有进步,腰椎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同治疗前无变化。

3.2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 t检验分析疗效差异。

3.3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比较见表 2、表 3。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比较 例(%)

表3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比较

表 2示针灸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是 76.67%和 56.67%,有效率分别是96.67%和93.33%,两组间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效果,但针灸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更显著。表 3示针灸组对腰骶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腰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对下肢麻木、直腿抬高试验改善间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疗法治疗特点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性。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腰椎功能活动障碍、坐骨神经痛及下肢麻木等症状,并可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现代研究已证实,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等作用达到镇静止痛效果,改善腰腿疼痛症状[2]。椎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可以通过消除炎症,松解粘连,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改善神经根周围的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促进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炎性水肿吸收,达到缓解腰腿痛的目的[3]。

《甲乙经◦卷二》指出:“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督脉行于脊背的正中为人体阳脉之总纲,总督一身之阳气,和脑及脊髓有着密切的关系。督脉在腰背部与足太阳经同行,其络脉深入于脊柱的两旁,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足太阳膀胱经为经脉的核心,其在下肢的循行方向与坐骨神经循行走向十分吻合。而位于脊柱两侧的夹脊穴隶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其位置所在正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现代生理解剖也证实,夹脊穴的分布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夹脊穴可以影响脊神经后支、前支及交感神经,调理脏腑功能活动,并起到调节督脉和足太阳经的整合作用[4]。针刺督脉具有疏经活络、调节脏腑气血平衡、改善脊髓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等功效[5]。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中“腰痛”、“腿痛”范畴,为督脉、足太阳经所生病。本研究选用腰骶部督脉腧穴及对应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正是循经辨证取穴。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腰骶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疗效,其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骶管内注射治疗组,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特点、作用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保守治疗仍是目前常规治疗的主流,在采用腰骶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适当配合骶管内注射药物治疗,可以加强临床效果,使两种治疗方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 王升旭.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J].中国针灸,2000,20(3):166-168

[3] 孔德树,姚舜路.椎管内注药加针刺推拿手法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3,25(10):763-764

[4] 谭奇纹.论华佗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J].中医药信息,2004,21(2):6-7

[5] 王志红,王玉龙.电针督脉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J].中国康复,2006,21(1):41

猜你喜欢

腰骶部夹脊管内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倾斜管内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的数值分析
老年女性腰骶部多发毛母质瘤及文献回顾1例
脱硫废水浓缩系统中烟气蒸发器的管内模拟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R1234ze(E)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微细管内CO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