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
2010-03-29罗卫平郭结妍黄红缨
罗卫平,郭结妍,黄红缨
(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自 2000年以来,笔者以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 60例,临床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从 2003~2007年间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门诊患者(包括部分住院患者)60例,男 36例,女 24例;年龄 8~64岁,平均 (12.25 ±7.46)岁 ;左侧 33例,右侧 27例,病程在 2月以上,最长达 9个月;中耳炎手术所致 4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11例,其余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肌电图检查:显示为完全变性 8例,部分变性 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 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s)
性别 年龄(岁)肌电图诊断组别 例数男 女 范围 平均 完全变性病程(月)部分变性治疗组 30 13 17 8~65 40.5±6.21 4.28±1.49 25 5对照组 30 14 16 9~66 40.63±5.98 4.22±1.41 24 6
2 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穴位透刺瘫痪侧电针法配合隔姜灸治疗。
2.1.1 穴位透刺瘫痪侧 选穴为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阳白,阳白透攒竹,四白透迎香,禾髎透人中,夹承浆透承浆,地仓透颊车,下关透颧髎,牵正透颧髎,选用疏密波 30 min,电流强度以病人能忍受或肌肉有轻度收缩为度。同时针刺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均留针30 min。
2.2.2 隔姜灸[1]用鲜姜切成厚度 0.2~0.3 cm(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蚕豆大艾炷至于姜片上,点燃,连灸 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患者灼热时,可更换姜片,是温热之气透入皮肤,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2~4天,连用 6个疗程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取阳白、攒竹 、迎香、四白、翳风、风池、承浆、地仓、颊车、牵正及足三里、合谷等,常规刺法,行捻转提插手法,得气后通电留针 30 min,两个月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
6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2],检查患者面瘫情况,如皱额(观察上举额纹的数量、长度、深度及上举的幅度,眉头、眉腰、眉尾的位置)、蹙眉(观察皱眉肌收缩的幅度)、闭眼(观察患眼能否完全闭合,闭双目时两侧的睑睫毛隐埋度)、眨眼(观察瞬目两眼速度,闭合患侧眼的同时睁开健侧眼,眼裂的大小)、耸鼻(观察煽动鼻翼时两侧鼻翼的幅度、力度)、示齿(观察两侧上下齿外露数目、程度,两侧口角距人中沟的距离)、鼓腮(两侧的腮部鼓起的幅度、力度)、吹口哨(口型是否呈正卵形)、噘嘴(口型是否居中,两侧唇是否对称),并与健侧比较。按照正常、减弱、消失 3级分别给 10分、5分和 0分,总分为100分,治疗前测定为基础(本组最高得分 15分,最低得分 0分),基础分等于小于 15分者为完全性面神经麻痹,随后每疗程后检测 1次,直至痊愈或治疗终止。
疗效判断标准[3]根据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的得分来评定疗效,其标准为:>90分为痊愈,肌电图显示: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正常,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干扰型,波幅正常;>80分为显效,肌电图显示: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有所改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减弱型,波幅有所增加;>75分为好转,肌电图显示: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稍改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稀少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明显减少,波幅稍增加;<75分为无效,肌电图无改善。
3.2 结果 具体见表 2、表 3。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 2可知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显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针刺配合隔姜灸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增加值治疗组 22.55±4.28 70.22±6.54* 47.57±5.25对照组 21.84±4.42 48.35±7.23*△ 26.31±6.36
由表 3可知,两组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有明显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针刺配合隔姜灸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4]面瘫是营卫不调,气血衰少,腠理不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导致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现代医学[5]认为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症、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缺血水肿,如果是神经脱髓鞘型,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迅速恢复,如果是神经轴索炎性损害则恢复较难。顽固性面瘫由神经轴索炎性改变损害[6],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的疗法难以治愈。采用透穴疗法可一针刺多经,激发多经气血运行,从而使面部筋脉得养,而发挥其正常功能。透刺法是治疗面瘫的常用方法之一,是一针双穴法,透针通络,能更好地“气至病所”发挥“通经络,通气血”的作用[7]。采用透刺法恰好是能刺到面神经各主要分支分布平面和走行部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阳白透鱼腰相当于面神经颞支中的额支走行部位,地仓透颊车相当于面神经颊支的走行部位。由于可以广泛刺激面神经颅外段分布区,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隔姜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放置有针孔的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可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作用比一般艾灸强,二者相配可以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迟缓不收的症状,从而改善面部神经营养状况,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复,为治疗本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辛小玲.隔姜灸加推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38例[J].山西中医,2005,21(6):36
[2] 王声强,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的评定标准[J].中国针灸,2005,25(12):888
[3] 李金凤,曾桂香,夏原先,等.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1):46-47
[4] 金泽,金载润,金亨镐,等.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3,20(3):38
[5]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6] 阳作钵.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 60例[M].针灸临床杂志,2003,19(3):7
[7] 载自明.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6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8,18(1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