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教育资源科学利用的最佳途径
2010-03-23李晓庆
李晓庆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市 30017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教育资源科学利用的最佳途径
李晓庆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市 300171)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带的最大课题是教育资源科学利用问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形式,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资源;价值目标;优化配置
当前,职业教育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问题,教育资源使用的不合理是影响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很多职业院校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己发展的定向定位问题,教育规模应当定位在什么额度,产学研基地应当投资多大,教师队伍应当占有多大比例,专业设置应当如何布局,等等。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形式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的最大特点是在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因此,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实践知识,而这种人才的智慧结构,只能通过工学结合才可获得。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也是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利用教育资源的有效模式。只有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使两种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而找到课程建设的最佳基础构成。由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校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就业岗位。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有利于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首先,解决校企双方教育资源投入的最佳契合点问题,即可按校企双方的各自优势配置相应的教育资源。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仅靠学校的一种资源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它必选借助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校企双方必须基于产业集群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产学研的实习实训一体化。为此,教育资源配置多少才科学,必须校企双方经过精心设计,使教育成本最大化,才可以达到“双赢”,否则只按任何一方的意愿投入教育资源,都不可能带来最佳的经济效果。
其次,解决产学研平台与服务平台的搭建问题,解决了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发挥的着力点问题。校企双方不仅可以共同解决产品研发的问题,也可以使服务的方向各有侧重。学校由于有智力支持的优势,它可以帮助企业去设计和创新,解决企业提升附加值的需要;企业由于有职业环境的优势,它可以让师生感受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熟悉产品流程,不仅培养了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职业定位的意愿,这些要素是师生在学校里无法获得的。
再次,解决课程建设“教、学、做、用、评”的统一问题,使培养目标、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了统一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欢迎的人才在目标、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了共识,这就为学校如何建立最佳的教学团队,如何形成最佳专业群结构。如何评价人才质量和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确立了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它使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者能适应职业活动的飞速变化,才是教育的最佳着力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只是授人一技,可以使劳动者谋生。更重要的是使劳动者有时代精神,有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的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正因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视野与境界,它才可以使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科学利用的对策
1.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的价值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式,深刻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企业要树立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应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础上与学校共享职业院校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努力提高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验室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小企业更要依托高职院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实现专业的动态设置与调整
要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来。紧贴社会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要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要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3.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最佳教师团队
要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素质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内培”就是对于那些从高校毕业的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他们到现场锻炼,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外引”就是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师,通过师资培训后充实教学一线。要通过“专兼结合”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长年或短期从企业中聘请现场工程师、技师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将他们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加强校内外实践训练环境建设,科学利用两种教育资源
(1)建立实践训练中心。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学一体化的实践训练中心,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既可以进行实验、实习,又可以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社会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又可模拟仿真生产过程;既可为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训练项目,使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和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为社会各界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初步掌握专业技术和知识,为今后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2)兴办科技产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并通过校内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与教学单位紧密结合的关系,使产学结合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校内工学一体化的教学工厂。教师可以围绕产品组织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大大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
5.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在建立由合作企业参加的产学合作委员会的基础上,聘请与学校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企业的经理、主管等资深学者、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协助确定专业的开发和调整,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反馈对实习生的评价,录用合格的毕业生等。使学校与企业深入到教学过程提高学校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联系。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灵活安排实习实训时间,形成互惠互利的产学合作形式。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师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与此同时,学校可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如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企业员工学历和业务进修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做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等。
6.建立良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改造专业、发展企业、服务行业”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之路,通过调整、改造、增设专业,探寻教学与生产活动规律的结合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2)建立服务反馈机制。高职院校要发挥人才与技术的比较优势,依靠产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做好服务和智力支持的工作,使企业感受到产学合作是共同需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目标,从而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高职院校要对参与改革实践的师生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和纪律要求。通过“改造专业、鼓励创业、服务行业、保证就业”,激励师生和企业参与工学合作的积极性。合作的企业方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予实习生一定的报酬,并按照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与本企业职工同样的奖励。
(4)建立就业准入机制。社会行业、企业广泛实行就业准入制度,高职院校应在学生中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证制度,使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方向更为明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6).
[6]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W o rk-study Com bination and Schoo l-en terp rise Com bination is the B estW ay fo r Scien tific U 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 rces
L IX iao-q ing
(Tianjin Hedong D istrict Staff andW orkersU niversity,Tianjin 300171 China)
The greatest sub ject b rough t by the rap id developm en 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scien tific u 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 rces.W o rk-study com b ination and schoo l-en terp rise coopera2 tion are the best fo rm s to realize the op tim alallocation fo r educational resou rces.C o rrespond ing coun ter2 m easu res shou ld be taken to im p lem en t the scien tific u 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 rces.
w o rk-study com b ination;schoo l-en terp rise cooperation;educational resou rce;value goal;op tim al a llocation
G 712
A
1673-582X(2010)06-0029-03
2010-04-16
李晓庆 (1976-)女,天津市人,天津河东区职工大学教师,从事非学历培训与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