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管窥

2010-03-23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管窥

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对课程及授课对象的整体把握,教师自身渊博的学识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教师人格魅力;学识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共中央于2005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修改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并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以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意义非同寻常。它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胡锦涛总书记说:“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那么如何从史学角度去发挥“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教学实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纲要”课程及授课对象的整体把握,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对课程的把握

从课程性质上看,“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注意从理论高度阐述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从课程内容上看,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它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血泪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史。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开始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这样苦难的环境之下,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开始了。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纲要”课程讲述内容历史时间跨度长达160多年,怎样在有限的32学时之内更好的把这160多年的历史的精华展现给学生呢?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定位,即在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对历史内容要进行取舍。绝对不能象历史专业课程那样面面俱到的讲授,否则就失去开设“纲要”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

(二)对学生的把握

高校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笔者所在的地方高师院校为例,生源质量和重点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去甚远。所有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不同程度的学习过历史课程。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历史无用论”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到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当中去找寻“颜如玉”和“黄金屋”了。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尤其是一些音体美专业的学生情况更为严重。毫不夸张的说,很多人甚至连马本斋这样的回民抗日英雄都没听说过,对其他的一些基本历史常识性的东西也是一知半解,历史知识的匮乏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那么,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再一次把“纲要”书本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厌倦”,从小到大已经学习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课了,怎么到了大学还要学这些东西呢?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的人都表示对历史不感兴趣,3.7%表示感兴趣,16.1%表示无所谓。所以说从内心深处他们就不重视这门课程。再加上其初中、高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匮乏,这就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兼顾到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虽然教师讲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大多不理解,时间一长,自然而然也就对这门课程敬而远之了。

二、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于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替代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的作用。”“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要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种潜移默化对学生思想进行影响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包括教师的人格品位、学识深度、道德状况、行为习惯、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究其核心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而且重中之重即是教师的知识水平。

校园中经常会有学生私下评论教师的讲课水平,个别教师还被学生冠以绰号“照书念”。这一方面表明这些学生很调皮捣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讲课方法手段不得当,不能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招致学生的讥讽。可以这样说:“一个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则一定是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及手段十分丰富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黄宗羲也说:“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汉代韩婴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这些教育家、思想家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教师学识的重要性问题,这和我们经常听到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俗语“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本质上是一致的。“纲要”课教师不仅要有着历史专业知识的“深厚”,而且还要有着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广博”,“纲要”课教师只有逐步形成这样“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智如泉涌,才能为学生更好的解惑答疑。

“纲要”课教师还要做到两条腿走路,其中一条腿指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另外一条腿就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具备了“深厚、广博”的知识,那么怎样能把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并且能让学生在上课时感觉到很轻松而不是带着沉重的负担呢?这就需要“纲要”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一番功夫了。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1)历史故事在课堂的运用。历史故事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民对于中国历史了解最多的就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可见,历史故事对于了解历史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纲要”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例如,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介绍孙中山的时候可以介绍下“中山装”的来历;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介绍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可以讲一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2)类比法在课堂的运用。在具体涉及到一些很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候可以运用类比法。例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中分析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西方的先进生产力不适应中国的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可以举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去做类比。如果农为了更快获益,一般采用果树嫁接的办法,但是在选择嫁接的枝干的时候一定是选择能结果的枝干,而不是那些松树,或者柳树、杨树等。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性质应该是一致的,否则便不能正常运转。

(3)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因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应该应用到教学内容之中。例如,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介绍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候,可以将去年出现的法国总统萨科奇会见达赖,干涉中国内政问题,以及今年出现的圆明园兽首事件介绍给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丑恶行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充分利用红色经典影片和地方红色资源。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反映真实历史事件的红色经典影片,如《南昌起义》、《开国大典》、《我的1919》、《南京南京》、《李天佑血战四平》、《血战台儿庄》等;或者带领学生去参观通化靖宇陵园、抗日将领王凤阁碑、高志航纪念馆等。通过这些影片和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先辈们为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精神。

2.教学手段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在不断向前发展,教学手段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过去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本讲义”的时代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了。因此,“纲要”课教师要在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的同时加大多媒体的使用,通过一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递给学生更丰富多彩的信息,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建设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将“纲要”课程的教案、课件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全部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开发“网上答疑”系统,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有学者说:“历史教育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做有机的融合,便衍生出人生有力量的信念和行为。”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一名普通“纲要”课教师可谓是任重道远,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而上下求索,这也许正是“纲要”课教师工作意义之所在。

[1]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家华,黄苏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年—2007年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12).

[3]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5]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杨安东.试论大学教师为人师表与教书育人[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0(4).

[7]李本义.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8]江文丽.浅议大学教师的素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1).

[9]】崔青青.试论高校“两课”教师的人格魅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

[10]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1]顾钰民.思政课教育规律与教学有效性研究[G]//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一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徐星华)

G642.3

A

1008—7974(2010)09—0075—03

2010—05—14

蒋泽枫(1981-),黑龙江明水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