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的影响

2010-03-2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20期
关键词:量表康复差异

徐 辉 曹 楠 徐 丹

河南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 驻马店 463000

脑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在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的卒中发病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为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一种继发性抑郁,它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康复时间[1]。国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 ression,PSD)的总发病率为40%~50%,国内卒中后抑郁的总发病率为20%~50%[2],卒中后1个月是PSD发病的高峰期,卒中后1年内发生PSD的患者有一半是卒中后1个月发病的[3]。本研究旨在探讨卒中后抑郁的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干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与康复的依从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选择200-01~2008-01在我科住院的卒中后抑郁患者83例。入选标准:符合1995-10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有CT或MRI影像诊断依据;病程1周至1个月中发生抑郁。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或以往有意识障碍者;明显智障、有精神病性症状及失语者。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 D-3)将2007年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者,平均(56.1±9.8)岁;抑郁程度:轻度24例,中度13例,重度5例。将2006年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55.0±10.1)岁;抑郁程度:轻度22例,重度4例,中度15例。2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抑郁程度、病灶部位及个数等资料无明显差别,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量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4]和世卫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WHOQOLBREF)[5]。HAM D-17评分,总分<7分为正常,总分8~16分为轻度抑郁,17~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2.2 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一般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采用一般性的护理措施外,有我院的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和副主任护师一起对病人进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最初的2周,每周2次,之后每周一次交谈,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病人进行行为矫正,让病人不要封闭自己,与家人保持良好沟通,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积极的参与到康复训练中。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常识,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抛弃不良生活方式,多从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对医嘱的依从性。对有明显焦虑患者在主管医生指导下给予苯二氮卓艹类药物或其他抗焦虑药物,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并与家人建立联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状况比较 观察组42例经过认知行为干预8周后,观察组无抑郁及轻、中、重度抑郁分别为18例,10例,12例和2例。经统计分析,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抑郁康复状况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41例患者的抑郁康复状况无明显改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抑郁状况比较

2.2 2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WHOQOL--BREF)得分比较 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在生存质量方面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在心理领域与社会关系领域也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状况与生理领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WHOQOL-BREF)得分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乏家庭关爱,文化程度高,性格内向的思想负担重,PSD的发病率高[6]。因此,对于PSD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和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心理护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结合在一起,根据个体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技巧,发现歪曲认知,完成特定行为,坚持日记,问题解决训练等。本文显示将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一种有效地心理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得到肯定。通过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和矫正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避免了对家庭造成的创伤,能使患者主动进行功能训练,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同时教育患者进行一定的人际沟通交往,尤其是与家人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患者的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早日康复。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和护理在抑郁的改善上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心理干预前后无明显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单纯药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这一抑郁模式(器质性和继发行、心理社会压力突出)的疗效是不理想的。在生存质量得分方面,生存质量、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尤其在生存质量(WHOQOL-BREF)方面差异有更明显性。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和环境领域无明显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矫正不良行为方式,建立和维护稳定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发挥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改善和消除抑郁症状,避免自杀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1] 周玉森,丁玉英.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17-19.

[2] 周道友,刘军,邢怡刚,等.初发脑梗死后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 628-7 629.

[3] 张长青,王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学研究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26.

[5]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 127-1 145.

[6] 任丽艳,刘丽.脑卒中后抑郁93例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84-85.

猜你喜欢

量表康复差异
相似与差异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找句子差异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