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行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2010-03-20姜海英
姜海英
(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 300074)
5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行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姜海英
(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 300074)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护理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年龄小于1岁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易合并肺炎,需及早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恢复时间快的特点。2002年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使用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年龄≤1岁的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儿5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儿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5~12个月,平均8.3个月,体重5.3~10.5 kg。全部病例经查体、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排除其它需要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入院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衰,部分合并肺部感染,均予药物控制心衰及感染后行介入治疗。
1.2 方法 患儿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后,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主动脉峡部及动脉导管形态,测量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及壶腹部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建立输送轨道,沿轨道导丝送入相应型号的输送鞘管,将封堵器安装于推送杆的前面,通过输送鞘送入动脉导管,在X线下打开封堵伞,封闭动脉导管,经造影及超声心动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释放封堵器,回撤输送装置,完成操作〔1〕。
1.3 结果 58例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48 h复查心脏彩超微量分流1例,其他患儿无明显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未影响周围结构功能,心脏听诊杂音基本消失,3例患儿术后体温升高,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感染、周围血管破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积极控制心衰、加强呼吸道管理 本组患儿多数入院时患有心衰、肺部感染,危重患儿置于监护室专人监护,保持患儿安静,降低代谢、减小氧耗、减轻心脏负担;准时准量喂服强心利尿剂并观察服药后药物疗效,雾化吸入、吸痰加强呼吸道管理,予以鼻饲奶水保证营养供给。
2.1.2 术前准备 术前遵医嘱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药物,如心律平、异搏定、地高辛等;术前一日清洁皮肤,备皮范围在双侧颈部、胸腹部、双侧腹股沟及双侧膝盖以上;术前一日做药敏试验,以备术后使用。监测体温变化,若患儿体温升高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停止手术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待体温正常3天后再手术。
2.1.3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患儿家长对新的治疗往往存在顾虑疑惑,对手术成功表示怀疑,尤其是术后需要将患儿置于监护室监护。因此术前主管医生、护士向患儿家长解释手术的优点,介入治疗的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等,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
2.1.4 预防院内感染 入院时将患儿置于单间或将同是介入治疗的患儿置于双人房间,减少交互感染的几率。患儿年龄小再加上家长对介入治疗不是很了解,故入院时陪护人较多。耐心向家长讲解1位患儿1位家长陪护并尽量固定陪护人、探视时间最多允许2人探视的重要性。经详细讲解家长均理解并配合。本组有2名患儿家长在陪护期间患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及时与患儿隔离,患儿未被感染。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全麻患儿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4~6 h,吸氧至清醒,持续心电监护24 h,注意观察尿量及颜色,每 4 h测体温1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2.2 术侧肢体及穿刺部位护理 观察股动脉和(或)股静脉穿刺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术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肢伸直制动12~24 h。本组患儿均≤1岁,使用约束带约束双下肢以达到肢体制动并派专人监护。局部用0.5 kg盐袋压迫4~6 h,24 h后拆除绷带。在伤口敷料上覆盖一层防水胶布,防止小便时尿液污染伤口,勤更换尿布,如敷料被污染立即通知医生更换。患儿即将清醒时,多出现躁动,哭闹,易造成按压部位偏移,引起出血,必要时遵嘱给予6.5%复方水合氯醛0.8 m L/kg鼻饲,以达到镇静的目的。
2.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3.1 心律失常 患儿回病房后立即做床旁心电图,予心电监护,并备好抢救药物。本组2例患儿出现暂时性Ⅰ°或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均在1~3个月后消失。考虑为封堵器植入后,受刺激的局部组织水肿导致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传导功能减退所致〔2〕。
2.2.3.2 发热 术后动态监测体温变化并详细记录。本组3例患儿手术当晚及第2 d、3 d出现体温升高,考虑与患儿相对体表面积较大、体温调节功能不全、抵抗力低及侵入性导管手术有关〔3〕,经常规使用抗生素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2.2.3.3 溶血 主要由于封堵术后导管分流过大,RBC被破坏形成,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表现为茶色尿、血尿。术后严密观察尿液颜色、尿量,留取术后第1次尿做尿常规;观察患儿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及皮肤有无出血点,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严重者准备好抢救物品。本组患儿术后第1次尿常规回报结果正常,无溶血发生。
2.2.3.4 栓塞 导管插入损伤血管内膜,血小板在封堵器及损伤血管内膜处聚集所致。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双下肢皮肤颜色、皮温是否对称有无减低,一旦搏动减弱,肢端苍白冰冷,提示栓塞发生,通知医生进行抢救。本组患儿均无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颜色皮温改变。
2.2.4 心理护理 所有患儿术后进入监护室,不允许家长陪护,同时伤口的疼痛使患儿容易产生恐惧,专人陪护在患儿身边,患儿清醒后可以用玩具吸引、哄逗并抚摸、关心她(他)们,这是患儿的安全需要,保持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患儿安静躺在床上接受治疗,使治疗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2.2.5 健康教育 嘱患儿家属3个月内禁止患儿剧烈活动,防止封堵器脱落,3个月后可正常活动,注意休息,防寒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心脏彩超、X片等,告知患儿家长如有不适及时门诊随访。
3 小结
本组患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衰,且大部分合并肺部感染,基础条件差。虽然外科手术治疗目前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介入治疗手术时间更短、创伤小,不需气管插管及术后恢复时间短。本组患儿护理过程中,采取周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解除了患儿家长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严密的监护和病情观察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1〕程佶,刘杨,范崇济.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J].当代医学,2009,15(15):169
〔2〕张玉顺,朱鲜阳,张军,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超声诊断进展[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331
〔3〕周风梅,刘彩霞,杨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12):1086
(2010-05-18收稿,2010-08-30修回)
R473.72
B
1006-9143(2010)06-0332-02
姜海英(1969-),女,主管护师,护士长,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