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分析
2010-03-14姜艳
姜 艳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现状
根据《中国信息报》援引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5%。在开展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为7619.99亿美元,中小企业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58%。中小企业的出口地区也由最初的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扩展到美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灵活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两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第一产业规模小、数量少,企业平均产值95.9万元,总产值仅占全部产业0.51%,规模种植及苗木业更小,仅有一些大棚蔬菜及小型树苗育苗,且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占总比重不高。第二产业中煤炭产业链占比重较高,煤炭产业产值占第二产业39.19%,建筑建材占27.4%,两项占去66.5%,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单一,煤、建材占比重高,第二产业以耗能,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加工为多。多数企业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资金短缺。第三产业占比例不够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业40.6%,发达地区要占到80%。各个产业中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生产方式、技术研发,装备情况落后,仍停留在高耗能、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科学技术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与开发的投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很大部分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劣势,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对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例较低,平均不到1.5%,短期行为较普遍,从而难以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形式单一、老化,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融资难使中小企业资金不畅
资金匮乏一直以来都是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瓶颈。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又由于企业规模偏小而带来信用差、风险大,外部资金来源没有保障,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利益的安全考虑和规模效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能够获得融资,中小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也高于大企业。另外,中小企业也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的手段。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短期贷款缺口很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了中小企业起步低,发展后劲不足。
(二)出口退税率下调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数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2007年国家取消和降低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调整的2831项商品中,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被取消,或从原来的11%、13%不等统一降低到5%。纺织业中服装行业从13%降低到11%,部分化纤面料从13%降低到5%。调整目录中还有部分电子元件、小型机械等的出口退税率从13%降到9%;部分工程机械、车辆的出口退税也从17%和13%降到9%。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出口退税调整商品合计1768亿美元,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范围之广,调整幅度之大,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降低,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积极性。
(三)人民币升值加大了企业的汇率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6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8,累计升值6%;2007年12月累计升值13%,而到2008年7月,汇率中间价为6.8,汇改3年来累计升值已到21%。据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比例将超过1%。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商品价格上升,而这些成本又难以直接转嫁给外商,只能通过企业的内部消化来减少成本,这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经济效益滑坡。在汇率调升下,企业一方面要面对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同业的竞争,必须在两者间寻找平衡,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考虑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很多企业缺乏汇率避险的意识和能力,这也加大了企业的汇率风险。
(四)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8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大幅减少。
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因而,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第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定合适的搜索引擎注册,并且隔一段时间观察排名情况,并总结出哪些搜索引擎能带来实际效果。第二,推广B2B网站,订购发布信息类软件,比如《商务快车》以及《环球商务信息发布系统》等,把产品信息及时而且批量发布到国内外各个B2B网站上去。第三,加强网络人才培训,主要培训如何通过网络手段发布及搜索信息,如何群发分类电子邮件,如何和相关网站做友情链接等等。第四,为了及时反馈客户信息,开通邮箱手机接收邮件业务。另外还可制作中英文企业产品展示幻灯片上网,供客户下载浏览。
(二)重视人才培养,管理好企业战略资源
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中小型出口企业要借助机制灵活等优势,吸引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人才,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企业的战略资源如核心技术、客户关系等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以防止人员流动带来战略资源的流失。同时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要用奖惩制度去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三)改变产品结构,创造竞争优势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此类产品不能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领头产业。由于近几年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退税改革和人民币汇率上浮后,致使我国产品很难与印度等欠发达国家竞争,加之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等技术壁垒的加强,对产品在环保、节约能源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规定。这使得以尽可能降低成本为竞争手段的国内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处处碰壁。所以,我国企业应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改变市场单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产品只能销往比我国经济更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的错误观念,使产品销往市场潜力更大、消费能力更高的国家。另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国内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还可以避免受到反倾销的控诉等。
(四)积极发展与大公司的合作,寻求融资渠道
面对融资难问题,中小外贸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国内大型外贸公司的合作机会。国有外贸公司一般贷款容易但业务量少,可以通过支付代理费用的方式来迅速得到间接的资金支持,降低经营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推行代理制,可多与国外公司签订代理协议。虽然代理利润较少但收入比较稳定,避免大起大落,使自己的业务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得到巩固。同时在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经营,也能够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发展壮大自己的一种有效的内向型国际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