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68例临床观察

2010-03-02黄爱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24期
关键词:皮肤科茯苓湿疹

黄爱云

山东省即墨市中医院皮肤科,山东 即墨 266200

慢性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常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并且与变态反应有关[1-2]。临床表现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易于局限在某些特定部位,如手背、耳廓、双小腿等,但无论哪一个部位的慢性湿疹,都会因剧烈的瘙痒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应积极治疗。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就诊的68名患者,采用中西医方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8例病例均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17-63岁,平均28.6岁;病程6个月至13年,平均3.4年。对照组70例,男28例,女42例;年龄17-60岁,平均28.4岁;病程6个月至12年,平均3.5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浙江众益药业有限公司)5mg,每晚1次;局部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复方茯苓汤,方药组成为:茯苓15克、泽泻9克、黄柏9克、栀子9克、龙胆草4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2次。

1.3 疗效标准

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治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50%以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减轻;无效:皮损未见消退。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治疗组68例,治愈32例,显效32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70例,治愈21例,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2.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随访半年,治愈病例中治疗组复发率为17.3%(5/32),对照组复发率为66.7%(1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湿疹属于IV型变态反应,临床发病率较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剧烈瘙痒与易反复发作的皮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复杂,与遗传、免疫、环境、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西医采取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使用时疗效尚可,但停药后易于复发,且长期使用有一定毒副作用。本研究使用的地氯雷他定片是一种抗组胺剂,具有抗组胺作用、抗过敏作用及抗炎作用,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对心脏无毒性作用;配合外用属于中效糖皮质激素的丁酸氢化可的松软,对湿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湿疹因风、湿、热之邪内侵所致。其机制为脾湿内蕴,流溢肌肤,加之风邪外袭,久郁化热,营卫气血运行失畅而病[3]。病久伤阴耗血,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呈全身皮肤干燥的慢性病变。急性期以湿重为主,慢性患者常伴血虚。久居湿地、气候变化、季节因素、多食生冷、甜腻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嗜酒等为其诱因。慢性湿疹由于病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生燥,是以脾虚血燥为本,以风、湿、热三者为标,故治疗上予以健脾养血、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在上述治疗原则基础上,复方茯苓汤兼顾中医治疗的利湿、清热、祛风、凉血诸法,并重用茯苓以适应湿疹不离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与外邪相搏的病机认识。该方治疗湿疹具有显著疗效,且无副作用,可作治疗湿疹第一线药物。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既可快速缓解症状,又能明显减少复发率,而且无论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1] 朱铭华,梁红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慢性湿疹5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7):41-42.

[2] 高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92.

[3] 郑继能.中西医结合治婴儿湿疹12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142-143.

猜你喜欢

皮肤科茯苓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茯苓 的传说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