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2010-02-24雷慧清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孙中山

雷慧清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涉及两项基本内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以及在民主革命进程中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它们的斗争目标基本相同,都是反侵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治。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决定了革命的走向不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也就是中国探索近代化的过程,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是政治近代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主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民族独立,但真正的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发展又密不可分。

【考点整合】

1.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代表,他们的斗争明显带有时代的特点,这可以从两个纲领性文件中体现出来。《天朝田亩制度》在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古代以来的农民运动达到了最高峰,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该纲领性文件强调绝对平均主义,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资政新篇》则是部分接受新思想的先进中国人的杰作,明显“超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结果也必然不能成功。

2.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所发动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为成功的一次尝试,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其软弱性决定了他们革命的半途而废——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不断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民主革命方能取得新的进展,历史于是翻开了新的一页。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五四运动作为其开始的标志而载入史册。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民主革命虽然也历经坎坷,如工人运动的挫折、大革命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等。但随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日趋成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前景日趋光明;八年抗战取得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放战争宣告任务的初步完成。上述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曲折而又充满希望。

【复习方法指导】

1. 注意与其他专题的有机联系。如前所述,民主革命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此要注意与近代化相关知识的迁移。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是指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民主政治的建设实际上就是政治民主化的努力。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复习时切忌割裂开来。考生要明确这样一个史实: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不同阶级、不同阶层都进行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农民阶级的失败在于他们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失败在于他们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天不足、后天不补”,不够成熟。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就在于能不断地从自身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前人的挫折中总结经验,使自己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3.要注意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前后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我们知道:任何一次重大的变法和改革之前都必须有思想启蒙运动,这些运动必须具备“破旧”——反对旧思想、“立新”——提倡新思想的内容。辛亥革命之前,虽然有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人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设想,但始终不能触及封建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这也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的根源。通过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人民得到启迪,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变得广泛,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4.注意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内容的整合。本专题相关内容在必修一中有专篇论述,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修二也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选修四有孙中山、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等,可以互相参照。

【重难点突破】

1. 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容

内涵:(1) 生产力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近代机器大生产转变;(2) 生产方式从封闭落后的封建主义向开放先进的资本主义转变;(3) 政治体制由独裁专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政治转变;(4) 意识形态由封建儒家思想向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转变。

阶段特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包括:

(1)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如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坚船利炮和仿照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

(2) 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到1912年辛亥革命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

(3) 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7年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为第三阶段,主要是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历史任务: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政治上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发展过程: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期,20世纪前期是“思想文化”变革期。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自强”及“求富”为名发起了洋务运动,但洋务派照搬和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只实行了“器物”变革。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提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方案,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期。

(3) 20世纪前期,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封建儒家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因而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思想文化”变革期。

2. 分析理解资产阶级激进派与革命派民主思想的差异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都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但二者的民主思想有一定差异。孙中山的着眼点在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他把民主译作“民权主义”,目标在于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陈独秀等人则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建立的是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其出发点是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人权”,即个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自由权利。

孙中山等革命派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更加现实,他是从把握近代中国最迫切的任务出发的。孙中山将国家民族的解放提到压倒一切的地位,又片面地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因而他要求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以至于独立人格来增强团体纪律,争取民族解放,得出“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的结论。但是孙中山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革命不能取代思想革命,建立起以自由民主观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前提。共和制度不仅要有形式,还要有灵魂。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思想体现了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孙中山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孙中山的绰号
《辛亥革命亲历记》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危险的侵略者”
孙中山彰显气度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陆尚博的思想有些什么问题?/资产阶级不能进入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