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切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议
2010-02-18陈丽英
陈丽英
历史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是人类文化精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即培养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把历史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1 历史知识的层次
1)基础层次。主要是基本史实。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式思维的能力,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下列问题: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它是怎样推翻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轻松掌握知识点,而且形成知识体系。
2)提高层次。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层次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3)深化层次。就是运用已获得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认识现实、思考未来的能力,这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探索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例如,上海市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课阐述隋炀帝如何不容有才华的人,宠信专事阿谀奉承的小人,唐太宗怎样思贤若渴、善于用才,最后得出结论:“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他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表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
2 找准切入点
1)挖掘教材。挖掘教材就是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培养能力的前提。例如,在讲述唐朝灭亡这一内容时,设计问题: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②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原因有哪些?直接后果是什么?③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灭亡的根源是什么?④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人们什么启示?这样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条分缕析,既深化学生思维,又强化历史知识的连续性,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图表。利用图表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枯燥的历史人名、地点、时间、事件等产生的乏味情绪,而且图表本身的直观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课本地图,加深理解。如“鸦片战争”一节的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插图理解史实。二是根据需要自制一些地图,以增强直观性,创设新意境。如涉及通商口岸的条约有5个,即《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坐标”图示法,形象、直观地反映出通商口岸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由东南沿海长江到内陆的延伸趋势。既活跃学生思维,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从整体出发。历史知识的整体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凡尔赛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只有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才能全面掌握。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从体系的结构、体系的作用、体系的维系、体系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学习。
3 培养方法
1)文史结合法。自古文史相通,因此,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把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2)知识串联法。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抓住这些线索,就能做到脉络清楚,有条不紊。例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学习一定区域的历史演变;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3)点面交叉法。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抓住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中外结合。
另外,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古今结合法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