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形势下教师如何转变生物教学模式
2010-02-18黄凤娟
黄凤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任何经历和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须在一定环境下进行。所以,一切学习都是有情景性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
1 借助信息媒体处理教学信息,促使教师成为学习研究者和探索创新者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一些陈旧观念和教学习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教师在教学信息的垄断地位提出质疑,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为自己定位。与此同时,教师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自身能力得以放大。学校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教室内也配备多媒体投影仪,要求全体教师电子备课。在实践过程中,强调避免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也否定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在充分利用众多的网络教学资源时,重在改造、重组和创新。在利用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并进行课堂结构再设计,以达到优化组合的过程。
2 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使学生有信心参与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应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不再单一地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目标的改变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用统一的模式标准去要求,用预定答案或现成的结论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封闭的;开放的教学评价应当是打破“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课堂教学,不带有任何成见和偏见,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由教师独自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自由评、互评、组评、师评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应变分数制为等级制,由只重视结果变为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使整个评价体系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3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据生物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捕捉新奇“出”问题。生物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学生初次接触克隆羊多莉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诸如“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其他动物”“克隆技术有何用途”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追根溯源“出”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是男是女,女传男,即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如此向前追溯,学生就有“这个家族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切入基因突变的知识当然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施探究式生物教学,学生构建了生物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4 改变以往的评价模式,适应课改的需求
新课程下的中学生物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生物教学的评价也必须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当前,生物教学的评价较多的停留在书面考试的方式上,生物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更多的评价方式。不仅评价学习的结果,而且要评价整个学习的过程。如获取资料、实验操作、平时作业、书面考试、口头报告、研究报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交流能力等,使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师生间的情感态度是双向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中需要融入“亲和力”,对学生学业上的一点点进步都要肯定、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要用婉转的语言,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
总之,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的过程。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改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上转化为具体的素质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