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
2010-02-18周爱学
周爱学
整个高中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物理学习的智力活动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构成的。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物理方法等,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之中。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
然而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感觉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始终是个难点,看起来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是一个公式或简单的一句话,但对于每一公式或规律经过反复讲练,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特别是遇到结合实际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无从下手,无法从题目中提炼出物理模型,选择出合适的物理规律解题,感觉在各学科中,物理是最难的。而教师看了题后,又觉得差不多每一次所考的题都是平常所练习的内容,题目不是很难。
反思平常教学,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1)大多数的概念和规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没有注意到概念或规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书本上照搬照抄;3)没有注重让学生做实验并分析总结,只是教师简单地演示一下或干脆通过讲实验来得出规律;4)教师过于注重题海练习,不注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来越低,并产生畏难情绪。
为此,笔者反复推敲,认为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及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的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探究心理,这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目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和规律。
显然,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影响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成绩的必经之路。因此,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教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呈螺旋式上升,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