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2010-02-18高晓伟
高晓伟
人们研究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总要运用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进行研究的有力工具,进行思维的得力助手。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注意科学方法的教育。知识、方法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的知识本身就是方法,有的知识通过转化或升华可起到方法的作用,而知识、方法又是具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中学物理教材是按理论知识体系编写的,物理方法只是穿插和隐含于其中,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物理方法,适时适度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渗透一些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涉及的物理方法有实验法、理想法、等效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统计法、间接观测法、建立科学模型和假说的方法等。下面就其中几种方法做些具体的介绍。
1 理想法
理想化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为了抓住问题的本质,突出主要特征而忽略次要因素的一种抽象思维方法。比较典型的有理想化实验和理想化模型。
理想化实验虽是无法实现的,却是以可靠事实为依据,抓住问题的本质,经过抽象思维,而推理出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如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伽利略用假想的物体沿斜面下滑的“理想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用“直接推理”法得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科学理论的形成得力于正确的方法。
理想化模型就是为了研究问题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客体。它可使具体的物理问题简化,常见的实物模型有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模型、理想变压器、理想透镜。其中质点是高中物理首先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它突出了物体具有质量和位置的主要因素,忽略了形状、大小及内部运动等次要因素,从而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带来方便。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还可以进行其他一些理想化的处理,如:理想化过程——无摩擦、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恒温、恒压、恒力等;理想化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和浮力,均匀变化等。
总之,由于客观事物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不能一下子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可使事物的运动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它们。
2 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的对象在某些特征、性质上的相似性,将一个对象的特征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从而得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的方法。简单说就是一个作比较找联系的方法。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把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加以类推,往往能得到很重要的结论。惠更斯关于光的波动说就是人们将光与机械波(如声波)这两类看似没联系的物质联系起来相类比而逐步成熟、完善起来的。机械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不同振源发出的几列波在空间相遇后能彼此毫无妨碍地相互穿行。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也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几束光相遇后也能彼此毫无妨碍地相互穿行。类比后,得出光可能是一种波的假设,后来通过观察到光的衍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是正确的。
同样,麦克斯韦正是将电磁波与光波作类比,并推算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而提出光的电磁说的。后经赫兹证明,电磁理论是正确的。
两类相关现象的对照也是类比法的应用。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法拉第在1821年的日记中写有一个设想——用磁生电,这一设想一经确定,他便为此整整奋斗了10年,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后来发电机、变压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
3 等效法
等效法是从事物间的等同效果出发,把复杂的现象或过程转化成标准模式来处理,从而使问题简化的方法。描述交流电的物理量比较复杂,而直流电的描述相对要简单,那能不能找到一个物理量较为简单地描述交流电呢?研究发现,交流电和直流电通过同样阻值的电阻,如果它们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这一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就和这个直流电流相等。用等效法引入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概念,为交流电路的计算、测量提供了依据。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概念的建立也是从具有等同效果出发的,力的合成就是可以用一个力代替几个力的同时作用,因为这一个力和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人们还常用等效电源、等效电阻来简化复杂的实际电路。用等效法处理物理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们在研究某一物理现象、规律或处理某一物理问题时,往往不是单一地应用某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综合地反复应用,逐步使科学理论完善发展起来。如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从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经过假设、推理、反证等方法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从而用新理论推翻旧理论。后来玻尔为解决原子的稳定性以及原子的线状光谱等问题,从科学事实出发,通过反复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使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更加完善。通过这些方法的教学,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要研究某一确定的物理课题要经过科学事实——科学假说——科学检验——科学理论等几个衔接环节。
物理方法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学生如能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对解决物理领域内的问题有益,就是对于在其他领域内的工作、学习也将产生启迪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