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际生活渗透到数学课堂各环节
2010-02-18张海艳
张海艳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平面镶嵌”时,创设情境:“当你走进用砖块铺地的房间时,你注意到这些砖块的形状吗?有的是等边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给你任意形状的四边形砖块也能把地面拼得没有缝隙吗?现在,请你走进中央电视台二套的《交换空间》栏目,帮忙设计红队的房间,你会选哪些形状的地面砖呢?”这个情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有趣,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介绍:“星期天,数学教师李老师提着篮子(篮子重0.25千克)去集市买5千克鸡蛋,当李老师往篮子里拾称好的鸡蛋时,发现比过去买5千克鸡蛋时个数少很多,于是她将鸡蛋装进篮子再让摊主一起称,共称得5.28千克,她马上要求摊主退0.5千克鸡蛋的钱。她是怎么知道摊主少称了大约0.5千克鸡蛋的呢?(精确到0.1千克)”由此顺利引入新课。
2 让数学语言生活化
课堂上,师生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教师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3 学习过程生活化
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解决重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可以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个人自己探究。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如学习“从不同方向看”时,动手摆一摆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真正从正面、左面、上面看一看,便能够得出正确结论。再比如学习“统计”一课,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当前正在开展的体育运动中最喜欢什么运动?有呼啦圈、拍球、踢毽子、跳绳。根据小组的统计,综合全班的情况,统计出应多开展哪些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领悟数学,既有快乐,也有收获,一举两得。
4 练习生活化
教学时要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同时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地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
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时出了一道练习题:
某地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一种是月租费每月30元,本地通话费每分钟0.3元;另一种方式是无月租,本地通话费每分钟0.4元。1)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方式一需交话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2)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
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最后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样的生活事例,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5 作业内容生活化
新的形势、新的课程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应该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教师的设计为前提,以对学生辅导、评定为效用的。因此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愿望的活动,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