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丰厚 吞吐有源
2010-02-18谷守莉
谷守莉
贫瘠的土地长不好庄稼,没有水分的花木不会绽开笑脸,地基不实的大厦会摇摇欲坠。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丰厚的底蕴才是写作的根本。这里的底蕴应当包括品德修养内涵和知识积累。
1 修养品德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情怀、志趣的真实反映。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理想崇高的人,其笔下的文字也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苏轼在谈为文之道时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他认为文章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写好的,而气质则可以通过培养达到。孟子善于修养浩然之气,因此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文天祥因有不屈的民族气节,才会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传世佳句;范仲淹因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言;毛泽东在艰苦的岁月,展望未来,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才会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可见,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对于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师的任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通过课堂主渠道和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以丰富学生的内涵。
1)学科渗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品德、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等教育,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2)开展“读好书、看好影视”活动。教师要讲清“好”的标准,并向学生推荐品位高、思想性强的书籍和影视片,读(观)后,通过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出专刊等形式强化效果。
3)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意自身言行举止,要以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他们。
4)利用假日组织公益性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2 增加阅历
增加阅历的过程,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学习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这说明增加阅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司马迁周游天下,广交豪俊,因此他的文章奔放洒脱,很有特质。大诗人李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以他的诗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一生广游山川,从而了解了我国江河分布情况,写下了不朽名篇《水经注》。
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写作,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一切人、事,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生活经验,丰富内心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3 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体验、内心感受和写作素材,而没有语言材料,这好比要建一座大厦,光有图纸而没有砖石一样。语文教师要在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上下一番工夫。
3.1 材料来源
1)教科书。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2)群众语言,包括口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有时代气息。3)报刊、影视、网络。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是透视社会的窗口。4)课外文学作品。每册课本都有课外阅读的推荐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补充一些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篇目和书籍。
3.2 积累途径
1)教室后黑板开设“语言选粹”园地,布置全班学生收集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并按学号顺序由学生每周换一次。2)课上交流名人事迹。事先就某一内容布置学生去搜集,定时堂上交流。3)每人准备一个语言材料积累本,随时收集好的语句、语段、名人名言、名人事迹、正反面典型材料及各种有关知识,够一定数量后,按不同内容分类,编好目录,整理成册,方便以后阅读。4)多读多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名句都说明了多读多背对于写作的益处。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指定的语段、篇目,还要号召学生背诵课本以外有价值的东西,语言积累到一定量,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意随笔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学生自如的驾驭语言,写出内容充实、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底蕴丰厚,方能吞吐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