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教语文 真情满课堂
2010-02-18徐俊霞
徐俊霞
“我的课堂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会写我上的哪一堂课?学生会怎样描写、评价我呢?是否会被我分析文章时的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所折服?还是会对我精心制作的生动优美的自认为还透着点灵气的课件所惊叹?还是会被我丰富的面部表情与形象的肢体语言所打动……”在批阅学生作文《记最难忘的一堂课》之前、之中,笔者的脑海中不断地翻腾着这些想法,甚至可以说是期望。
一本、两本……十本、二十本……一本本作文,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失望:孙老师、赵老师、孙老师、孙老师、孙老师……全班44个学生,竟然有19个写初二时孙老师的语文课堂,而从孙老师班里分过来的学生也就只有二十几个,其余的都是笔者在初二时的老学生,而写笔者课堂的却寥寥无几!顿时,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内心的期望与自我评价在这厚厚的一沓作文本面前被重重地击碎!原来笔者精心设计的课堂在学生记忆中是这样无足轻重!原来现已退休的孙老师和她的课堂是这样值得学生回忆!
笔者很疑惑,也很苦恼:孙老师的课件更形象,讲解更生动?不一定,孙老师已到退休年龄,在信息技术方面并不比笔者会操作。孙老师备课更细心?也不一定,视力下降已多少影响到她的备课……
再一次打开这19篇作文,笔者从学生的回忆中,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寻找答案……
学生的回忆中充满温暖,俨然已把孙老师当成亲人,甚至就是“妈妈”;孙老师的课堂上充满关爱,荡漾着浓浓的真情——“铃声响起,眼泪流下。我多希望这铃声来得晚一些,多希望继续感受老师那暖暖的心。老师走了,带着我们优异的成绩,带着我们深深的祝福,带着我们之间浓浓的情谊……只给我们留下一个惬意的微笑……老师,您永远是我们最亲最爱的老师!”
笔者茅塞顿开:原来在孙老师身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激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而笔者不正是忽视甚至是鄙视了这种真情的力量吗!追求口才的卓越,追求课件的精美,却忘了“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真情真意才是这些技能的根基,才是这些技能发挥效力的催化剂,也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
这一事件收入笔者的《工作记事之“难忘篇”》,引起自己对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的深深思考。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老师、对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真情,要用真情去影响学生。
那么,怎样才能用自身的真情去影响学生呢?
1 以自身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去感动学生
热忱出自于爱,爱是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感情。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如同池塘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一样。可见,爱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只有把真心交给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亲近你,乐意受教育于你。这种师生间感情上的交流,正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基础,“通情”才能“达理”!
2 以自身对语文学科的执著追求去影响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乃至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而且应将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起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以自身较好的情感能力的表达去感染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应力求清楚、准确、生动、形象,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这样在讲课时不仅能传知,而且能传情。语文教师的表情也应该是丰富的,通过教师富有表情的讲解,使学生获得真切、动人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语文教师的语言、行为姿态,他的眼神,甚至语言、语调和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都是自身情感表达的所在。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感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和博大胸襟,笔者的朗读充满激情,表情饱含深情,将这份沉甸甸的感情慢慢地、稳稳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深切感受作者的情怀,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育者的真情,教学内容的情景,教学对象的情绪,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并发挥情感因素的效能,让语文课堂知情并茂,以情促知,也让学生的记忆储存自己真情洋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