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指导◦实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三要领

2010-02-16尹桂媛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1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领会小康

尹桂媛(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

研究◦指导◦实效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三要领

尹桂媛(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7~9年级)中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可写作教学该怎样开展,怎样开展才科学有效,却是困惑语文教师的难题。综观初中写作教学,有的教师重写作理论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有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而缺乏科学指导;有的教师重范文的阅读指导而轻视了学生对真实生活感悟的激发;有的教师重视用写作模式来规范学生的写作而抹杀了学生真情实感的个性表达。诸如此类误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新课程语文实验教材只有阅读教学序列的编排,而没有写作教学序列的编排。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基本上是无本可依,无章可循。写作教学也就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也一直在摸索写作教学的有效形式和科学规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立足初中语文教材,可挖掘丰富的写作资源,解除写作教学“无本可依”的困惑;从理性的角度来研究“读写结合”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角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可解决写作教学“无章可循”的难题,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得益彰。

一、研究教材是读写结合的前提

初中语文教材六册的教学单元编排以主题为主兼顾文体,这样安排不但有利于阅读的开展,也有利于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多形式有序地推进。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7~9年级)进行全盘考虑,不刻意把一些目标固定安排在某一年级,而是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有好用的“触点”就适时落实一个个写作教学目标。如能依照阅读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相应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落实写作教学目标,既可做到“有的放矢”,又做到了灵活多变。

研究教材,关键要研究教材中可用、好用的读写结合的“点”,也就是分析课内文本哪些可以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范例,根据读写结合的不同范例建立不同的读写课型。

1.记叙性文章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景物描写的烘托,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谋篇布局,波折,伏笔,悬念,转换视角,细节描写,拟题,语言运用(修辞的运用、多种表达形式的训练、仿写、补写、添写、扩写、缩写、续写 ),语言积累 (字词 、成语 、佳句 、句式 、好段 、名篇)。

2.写景抒情类文章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观察,描写(层次、细致、用词 、修辞),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写法(想象、对比、衬托、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3.议论性文章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提炼观点,写作思路的严密,围绕中心表达观点,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句的运用。

4.文言文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添加细节描写,写人物小评论,积累、鉴赏等。

5.古诗词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积累运用,扩写成形式多样的小短文,写赏析和点评,以诗词名家分类整理并运用材料写多种形式作文,以诗词的内容分类整理并积累运用。

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才能保证读写结合的有效开展,不然,读写结合也会陷入盲目的泥潭。

二、过程指导是读写结合的关键

研究教材是读写结合的前提,通过研读教材我们清楚地知道教材中有哪些内容可作为读写结合的资源,哪些“点”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点。这个环节无疑是必要的,它是读写结合的一个准备,它为接下来的教学进程奠定了基础。而抓住这些“点”,切实结合学生实际一步一步去落实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本人称为:过程指导。过程指导是读写结合的关键。可以说,研究教材是静态的“预设”,而过程指导则是动态的“生成”,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过程指导有两个基本步骤:一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二是理性指导实践的过程。

目前的写作教学状况是,大多数教师停留于陈述性知识的“告知”层面,较少有教师通过有序的写作训练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站在策略性知识的高度进行写作教学的则少之又少。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关键作用的是策略性知识,它体现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应该成为我们写作教学的核心。

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就是试图改变写作知识教学只停留于陈述性知识的“告知”层面的现况。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领会习得写作知识点。文本是具体可感的,从中获得的写作知识不是静止的陈述性知识,而是策略性知识。由理性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文本中领会习得的写作知识转化、应用到写作实践的过程。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正是站在策略性知识的高度进行写作教学。下面结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两个案例来解析过程指导教学进程。

1.“一物一感”读写结合写作训练(七年级上 )《蝉 》《贝壳 》

通过研究教材环节,本人确定了读写结合的“点 ”:选择 《蝉 》《贝壳 》两篇短文作为 “一物一感”读写结合写作训练课型,一是基于篇目简短而感受深刻,二是基于篇目的结构清晰(观察→描述→感悟)有利于训练初一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感悟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清晰的写作思路。

落实过程指导环节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结构上的联系,接着让学生品读课文,学生在品析文本的过程中思考、对照,引导学生领会仔细观察和细致描述的妙处,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思考、对照,引导学生领会展开联想和联系生活才能自然真切地抒发个性感悟。接下来小结从阅读中体悟出来的写作程序性知识:①观察事物要全面、细致,要有顺序(整体→局部,远→近,上→下等),要抓住事物的特点。②描述要选择准确、形象的词汇和句子体现事物各方面特征。③联想可由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精神、人、生活。从相似、相关、相反的方向去联系和感悟。

阅读环节中,学生领会了 “一物一感”的写作思路是:观察→描述→感悟。这个过程就是过程指导的第一个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接下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领会、习得的写作知识转化、应用于写作实践,也就是落实过程指导的第二个过程——理性指导实践的过程。本人展出一幅竹子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多种角度仔细观察,观察后把握竹子的特点。接下来要学生选择合适的词句进行描述,先口头描述,学生当下积累好词、佳句。接着又引导学生谈谈从事物特征的某一点或某些方面展开联想获得的感悟。而后给 8分钟让学生动笔进行“一物一感”片断写作实践。学生写完后,选取几篇层次不一习作当堂展示、学生点评,修改,学习、积累。之后,还展示老师的“下水作文”让学生对照点评。最后,课堂小结从理性的角度归纳出“一物一感”写作方法:①仔细观察。②细致描述。③真情感悟。

这个课例,学生获得的写作知识是从阅读过程中领会、体悟得到的,是动态的、策略性的写作知识。因此,学生把这种习得的知识转化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比较容易。再一个,本人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时运用了程序性知识教学,把目标分解,一步一步落实,每走一步都能考虑学生的实际——先引导,再帮扶,最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当堂较有把握地完成写作任务。

2.景物烘托写作训练(九年级上《孤独之旅》)

首先,品析文本,让学生领会景物烘托的妙处。

【选文一】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烘托杜小康内心的恐慌)

……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烘托杜小康内心暂时的平静)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选文二】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烘托杜小康找到鸭子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接着,小结阅读文段后领会得来的写作知识:①景物烘托的写景,既要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要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要体现主观情志。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景物,做到情景交融。③可借助对比、衬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来表现。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第一步,以采访形式讨论:(1)你孤独时心情怎样,你最孤独一次是什么时候?(2)你孤独时在做什么?周围环境如何?第二步,让同学们说说哪些景物的特征能切合孤独的心情。(3)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和恰当的写法增强表现力。

这两个案例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进程。这个进程符合认识论原理——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我认为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是科学有效的。

三、真实有效是读写结合的宗旨

读写结合的真实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课前的研究教材和过程指导环节,还体现在课后的跟踪、反馈环节。

1.课前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课前”是指研究教材的环节是真实有效的:对教材的把握、筛选、分类,对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对读写结合形式的设计,对学生实际情况预计等诸项的安排和实施都要是实实在在的,符合教材编排精神,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水平。

2.课堂指导的真实有效性

“课堂”是指过程指导的环节是真实有效的:从感性的阅读材料中小结出来的写作知识点是科学有效的,用理性的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写作实践分解的步骤是合理的,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水平实际和心理实际提供切实的帮助,学生通过指导和帮助能成功完成写作任务。

3.课后巩固的真实有效性

“课后”是指通过日常的写作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对学生习作的跟踪、反馈、对比、分析是真实有效的。下面以教学实践来论述读写结合教学进程的真实有效性:

(1)课前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通过课前研究环节可确定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读写结合点须遵循教材的特点,同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以七年级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为例:《春》通篇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同时,掌握比喻的有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学写比喻句。《济南的冬天》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展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恬静。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在阅读环节中应让学生明白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这样写更亲切自然,更有人情味。之后,引导学生学写拟人句。《夏感》这篇课文把夏的热烈、浓郁、紧张,酣畅淋漓地泼洒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和添补词语和成语来丰富词汇量。《秋天》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描述秋天乡村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结构清晰,每一节诗的结构安排是先分写,最后一句小结。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画面,仿照这首诗的结构进行诗歌创作活动。

(2)课堂指导过程的真实有效性

《春》的读写结合点在欣赏品味语言的同时,学写比喻句。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进程的:先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画出比喻句,大声朗读领会语句的生动形象美,接着让学生把描述对象的比喻句取消,用一个句子实实在在描述对象的特点。再进行对比来体会比喻句的表达生动形象的妙处。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取消比喻就是“有的花是红色的,有的花是粉色的,有的花是白色的”,通过对比,学生领会不用比喻写花颜色的句子呆板得多。再下来告诉学生,比喻句的运用关键是喻体的新颖和恰到好处以及喻解的细致生动的展开。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把春天比作小姑娘,把春天的温柔、妩媚动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而后的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又是结合本体的特点对喻体作了细致的铺写,喻解恰到好处地把本体描述得生动而逼真,能够达到增强文采、凸显语言情韵的效果。最后,我又展示一些喻体和喻解都新颖生动的比喻句供学生揣摩、领会和仿写。如:“父爱如山,巍峨持重;父爱如海,博大宽容;父爱如水,柔韧沉稳;父爱如石,坚忍深沉。”这个过程把学写比喻的过程分解为四个进程,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这个过程是科学有效的。把困难分解,每一步指导都能考虑学生的实际——先扶着走而后牵着走再放手让他走。这是真实的学习过程。因此说,课堂指导过程是真实有效的。

(3)课后巩固的真实有效性

以《春》为例: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学生已经初步会写比喻句了,如果就此为止,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接下来应该安排一个周期训练巩固这项能力。第一阶段:老师给定对象,学生收集、摘抄有关这个对象的比喻佳句 10句以上积累,自己再创作 5—10句。而后把学生积累和创作的句子张贴出来大家修改、互相积累。第二阶段:片断写作训练(以强化学生写比喻句的情景片断)。第三阶段:日常写作强调运用比喻句。就这样实实在在学,实实在在积累、借鉴,实实在在运用,把写作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写作程序性知识,再把写作程序性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这个过程也是真实有效的。

研究教材是前提,过程指导是关键,真实有效就是读写结合的宗旨。注重每一个进程的真实有效,读写结合就能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指明一个出口。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领会小康
我家的小康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我家的小康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领会和落实“两个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