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教育一点精神
2010-02-16周宏扬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
周宏扬(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
给语文教育一点精神
周宏扬(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
语文新课程 “新”在哪里?“新”在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悟语文,解读语文,用语文提升自己的生命精神。
前些天听了一节公开课,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上一名学生用当地方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并不理想,上课教师于是也用方言对他开了句玩笑,所有学生哄堂大笑。课后,听课的教师们在一起交流,对上课教师给予了“课堂教学充满机智”“教师语言有气势,不乏诙谐”的评价。静下心来想一想,表面上看这节课课堂气氛很热烈,可是这样的热闹和所学文章的情感协调吗?这样的调侃其实完全破坏了这一幕戏剧的悲剧性,这样的“机智”与“诙谐”实际上是非常失败的!和谐才是最美的,语文教师在莎士比亚作品的学习中充满玩笑调侃,如何让学生去尊重作品、尊重作者?
“从语文的基础性质出发,我想强调的是‘打底子'的概念:打好学生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钱理群《以 “立人”为中心》)“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钱理群访谈录》)“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的,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美好的情思挖掘出来,提升起来。”(钱理群《对话语文——钱理群教授与孙绍振教授关于语文的对话》)“语文是非常有趣的。这个语文世界,尤其是文学作品,是超越了实用价值观念的自由的心灵境界。”(孙绍振《对话语文——钱理群教授与孙绍振教授关于语文的对话》)……这些话语告诉人们,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语文教师应该对这种精神与气质有独特的感受,并紧紧抓住这种气质与感受,让学生与自己共同分享。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首首经典的诗词,鲜活的文字中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智慧、情感与人生态度,面对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和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并以自己的感悟和学生对话,进而指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最终让学生学出自己的语文,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滋养,为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奠基。
可现实是什么样子呢?浮躁的社会,商潮涌动,物欲横流,于是出现了只会做几套中考、高考模拟试题的语文教师,不读书、不思考,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只知道让学生做一套一套训练题,不去教会学生读书思考,不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这样的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滋养?于是就有了前文提到的富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可惜这样的幽默给人感觉是油嘴滑舌,课堂看似热闹但实际非常空虚,这样的语文教学其实是对语文的亵渎。于是有些语文教师衣衫不整进入课堂,满身酒气进入课堂,在课堂悠然地点起一支香烟……对课堂没有一点敬畏的语文教师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敬畏的精神殿堂吗?语文教师只有做到对作家及其作品充满敬畏,真正将自己的感情体验融入到作品与课堂中去,才能领着学生去获得精神的滋养,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敬意。还有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花里胡哨的课件,美其名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却永远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更无法获得精神上的体会与感悟。
没有了情感,语文还有生命吗?精神的缺失,使语文失去了灵性,失去了灵气。语文教学应该抛弃程式化,抛弃题海战术。“言为心声”,阅读一篇作品最根本的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获得精神的滋养,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这方面获得收获,那还谈什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了一个阅读单元——“像山那样思考”,收入了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作品《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师应该时常问自己一句:能否像山那样去思考呢?多些沉稳宁静,少些浮躁喧哗,给自己的语文教学多一点精神多一份厚重。如果语文教育变得过分功利、急躁,学生的心灵怎么可能不变得冷漠、势利?很多学校不重视语文,因为语文学习见效慢,在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校升学率方面帮助不明显;社会上许多人看不起教师,因为教师收入低,手中没有权力,社会地位不高。可是语文教师一定要给自己一种精神、一份自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最后想到一则典故: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授以“观世音菩萨”五个字——“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需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 ”,讲究音韵 ;“菩萨 ”,要有救苦救难 、关爱人生的菩萨心肠。
这则典故非常明白地说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无法离开生活,语文本身就是生活!既然如此,语文教育就需要一种精神!语文教师身上就应该有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