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篇·释言·析文·明旨——以《陈情表》为例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四部曲
2010-02-16兰瑞平北京市第二十中语文特级教师
■ 兰瑞平(北京市第二十中语文特级教师)
诵篇·释言·析文·明旨
——以《陈情表》为例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四部曲
■ 兰瑞平(北京市第二十中语文特级教师)
近十年来的教学,笔者与学子们在海淀区重点课题“五阶”学习品质研究和探索中,共同总结出了“诵读·释言·析文·明旨”文言文四部曲教学步骤。今以《陈情表》为例,粗略展示其教学过程,以飨读者,并供同仁们批评指正。
诵“篇”:即要求学生认真诵读每篇文言文,读准字音,每课如是;动情诵读出其音节、气韵之美来。
认真诵读全文,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要求,真要一一落实也并不容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生僻字词虽不是很多,但如果不认真预习一遍,吟诵一二遍,想在课堂上流畅地诵读,不错不漏不添字词,就比较困难。而能在课堂上流畅诵读者,必然先就“认真”预习了一番。为此,笔者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齐声诵读一遍之后,又抽查多位学生的诵读情况、凡诵读流畅者,则当场表扬,请大家鼓掌;凡诵读不佳者,则指出其预习不到位,诵读练习不够,要求课后加强练习。
至于“动情”诵读,诵出其文章的节奏之美、气韵之美来,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较高境界。比如教学《陈情表》第一自然段,从音节上说,要求学子们诵读时吐字清晰,发音响亮;语调应低沉、缓缓些;语气要诚挚、凄婉些;情调要悲怆、孤独些……甚至要诵读出一种诚惶诚恐、进退维谷、孤苦不堪的情调来。比如开篇那个“臣”字,就要读出蜀国之故臣战战兢兢的情调;“言”字,就要读出谨小慎微的语气来;之后文中的 “以”、“遭”、“见”、“夺”、“悯”、“孤弱”、“少多”、“不行”、“孤苦伶仃”、“至于”、“既无”、“终鲜”、“晚有”、“外无”、“内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侍”等字词,均应诵读得低沉凄悲,哀伤沉痛,把开篇一段苦陈孤身身世、困窘处境,侍奉刘母难以奉召的无奈之情表达出来,以求声情并茂、苦陈悲悯之情的音节之美,气韵之美的效果。而“逮奉圣朝”一段则应诵读得较为清朗些,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感恩谢德之情与刘母病日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及“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为难窘迫等复杂心情以及“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天助悲伤之情表达出来。忠孝之义,情处两难之内涵意蕴美,在诸如前文所述的清朗明快或急切的诵读中,显现于音节、气韵之中。而读“前太守臣”一句,则应读出“前/太守臣/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音节节奏来,以求准确表意。否则,文意难明不说,诵读也不流畅。
而“伏惟圣朝“一段,诵读的语气,语调应明显加强,将“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且臣”、“本图”、“不矜”、“至微之陋”、“过蒙”、“宠命”、“岂敢”、“但以”、“人命”、“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更相为命”、“是以”等词句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陈述出难以奉诏的种种“恩典”与寓意来,进而渲染出李密此人孝老之情感与他难以侍奉新朝的深幽情愫以及得理必陈的胆识来。
“臣密今年四十又四”一段,则应以恳切、深沉、诚挚的语气、语调读而颂之,将“尽节于陛下之长”“报养刘之日短”的孝情道义渲染出,把“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及“臣之辛苦”的境况恳切坦陈出,将“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孝老之情恳陈出,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知恩必报之心诚挚倾吐出,将“恐惧之情”“谨释”的诚恳直言之,将“以闻”二字所饱含的孤苦、知恩、孝义、等情感交织的愿望尽显其中。
如此诵读一番,《陈情表》文中之情,应该领悟出一半多来。
释“言”:即仔细咀嚼文言文中的关键、深难字词,牢固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如《陈情表》一课中,光题目中的“情”字,就大有咀嚼的必要。陈什么“情”呢?谁陈给谁的呢?如何“陈情”的呢?结果如何呢?一一咀嚼,阅读欲求会陡然增长。而开篇的“臣”字,表面乃李密自称,如果深究李密乃蜀国“亡国贱俘”者,却又对新朝晋武帝司马炎俯首称臣,其甘愿否,其机智焉,其无可奈何者?引导学子深入咀嚼之后,以自己之理解“释”之,当然与理解文章内涵、意旨大有帮助。 至于首段的“以”、“险衅”、“夙”、“悯凶”的释义以及作用的理解,教者稍加点拨,学子阅读注解,理解“以”乃多义,“闵”乃通假并不难。而“生孩”、“见背”中的“孩”、“见”的准确理解,教材的注释可谓“语焉不详”,隔靴瘙痒。比如“见背”,教材注释曰“弃我而死去”,此乃意译也,非注解。据原文语境和有关注解,“见背”当为“背见”的倒置,而“背”乃离世、死的委婉表述,由转身离去引申;“见”乃“我”也,指作者。这些关键的字词,教材不注解或注解不确切,如果教者、学子不咀嚼或查资料解释准确基本意义,当留下后患。因此,在“释言”这一步骤中,教者要引导学子咬文嚼字,把每一个实词、虚词,通假字都弄明白;学习要悉心琢磨词句,不可囫囵吞枣。
笔者以为,释言乃是学习文言文,理解其文旨精髓的必要过程方法,不可粗疏行事,还需要教者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历练操作。较好的方法是:字字句句咬文嚼字。
析“文”:即在诵读、释言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内容、情感、手法及作用等进行解读赏析,品味出古人记事写人状物抒情说理的门路来。
如《陈情表》一文,首段“夙遭闵凶”、“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悯臣孤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既无伯叔”、“门衰祚薄”、“外无”、“内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等词语已形象地陈述出孤弱之情,闻之令人顿生悲悯之心;且有“六月”、“四岁”、“成立”、“晚”等多个表明从幼小到晚年时间词,一一道述李密其人的“险衅”、“悯凶”之遭,层层深入地将他孤弱无助的悲苦跃然纸上;随后又以“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开”数言,挑明其处境困苦,难以奉召侍东宫的苦衷。这样,一个通晓忠孝之义,机智过人的前朝孝廉形象,已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起来。
析读此段,重要的是让学子品读出李密所陈述用尽心机的“孤苦之情”,此时李密陈情难以奉召的张本科之辞,也是他打动晋武帝最终思准其推迟应诏的基础。析文至此,教者可用简笔勾勒出四页纸状简笔图画,形如“心”字,将“孤苦之情”书写左边第一“书页”之内,在由学生找出“夙遭闵凶”、“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茕茕孑立”等词书于其中。这样的“析”读,可谓已入木三分,“陈情”之机巧,也就理解得较为到位了。
之后,教者与学子们可一一析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并在“心”字的简笔画到第二、三、四笔“书页”中,分别填入“析文”的结果:“两年之情”(或“知遇之情”)、“孝祖之情”、“报恩之情”及其相当原文词语。此时呈现于黑板上的是“心”字四笔内的“繁情”,将李密对祖母“常在床褥”的实情以及其“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孝道,将其之于“诏书切峻”的畏惧,将其“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以及“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而又“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威慑以及“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和情,则告诉不许”的进退两难以及狼狈尴尬和忧虑不堪;以及 “进节之日长”、“报养之日短”、“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卒余年”的乞求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恩之心,“犬马怖惧”之情,种种繁冗之情,尽显其中。于是,李密以“心”陈述,“情”系于“心”中之情之表文,已令天地动容。难怪晋武帝司马炎闻之,居然打动悲悯之心,恩准李密“愚诚”、“微志”之情!至此圣朝君王与“伪朝君王”与“伪朝老臣”的诏令与应招与否的矛盾冲突,已见端倪,已见分晓。(板书“心”字)
明“旨”:即在前面几个步骤的基础上,明晓作者的写作意旨及其理趣。
对于《陈情表》,苏东坡曾以“读《陈情表》不涕者,其人必不孝”来表达其感动之情。今日的学生,学习《陈情表》应当明晓其中的哪些意旨理趣呢?
首先,让学生理解李密所陈之情,主要动机在于坚辞不赴洗马之诏,而又动之情。
在古代,君王的诏令是不可违抗的,因此称之为“圣旨”。大凡圣旨所到之处,无论升降,都要双手高举圣旨,连呼“万岁”之语。那么,身为“上仕伪朝”“亡国贱俘”的李密,何以敢冒天下大不韪,既“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又“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将晋武帝的圣诏拒于千里之外呢?通读全文,在结合当时的背景,读者不难明白:着李密其人,“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在蜀地已非寻常之辈,可谓得蜀主重用之人,影响、声誉应该不小(可引导学生阅读《李密传》)。蜀亡之后,这位蜀朝旧臣,焉能立即忘恩负义,投奔司马炎?即使有“洗马”高职,焉能经受起蜀国满朝文武的白眼以及千古的责骂?于是这位饱读诗书、通晓忠孝大义的“亡国贱俘”,早就打定“洗马”之职的主意。但圣旨难违,违必掉头。于是他以“六夙愿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以及内外无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种种孤苦之情之托词,陈情表,决不复明奉召,而又能躲避杀头之祸,从而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欲奉召奔驰,则刘日笃……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微贱,朝不虑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等催人落泪的语词,以求动之以情,打动晋武帝司马炎,以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向”而使“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这样,既能教养刘母,又能保全名节,还能避免杀身之祸。
其次,要让学子明晓李密“陈情”,可谓陈出了他的机智与巧能。
笔者在引领学子阅读此文时,之所以近乎“做作”地将课文的四段字的精华设成为一个“心”字简笔之画,所教的多届每每如是“做作”,就是要让其明晓李密陈情之智:由 “孤弱之情”(祖母无靠)而“两难”狼狈之情(医欲奉召,则刘病日笃;欲苟顺和情,则告诉不许”),由两难之情而孝老为重之情(“伏惟圣照以孝治天下”,引述恩典,陈述寓义),再由“孝老为重之情”而“忠君必报”之情,可谓步步为营,其中既将“和情”陈述得淋漓尽致,又将“圣朝思义”、“忠孝大义”阐述得明白,字字句句重若千金,掷地有声。如此力透纸背之言义,真陈述得大智若愚,绝后空前。
而所有这些,又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专心诵读,深入咀嚼其言其文基础上。因此可以说,专心诵读,深入释言,精心析文,明晓文旨是高中文言文的一种有效程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