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现代文答题规律探究

2010-02-16广东省云浮市蔡朝焜纪念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现代文考题生动

■ 蓝 洪(广东省云浮市蔡朝焜纪念中学)

高考现代文答题规律探究

■ 蓝 洪(广东省云浮市蔡朝焜纪念中学)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板块,最让人感到头疼、困惑的就是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占分数达30分。平时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后,有的学生得分还是低得可怜。历年来,这是很多考生的瓶颈。怎样答题才能做到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呢?笔者在教学中,从中发现了一些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现结合教学实践作探讨,希望对有关同行在高考现代文主观题备考中有所帮助。

一、鉴赏字词题

【考题形式】

1.文章中的某个句子为什么要用某个字(词)?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理解某词(句)在文章中的含义。或: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词(句)的理解。

【答题格式】

1.因为这个字(词)原指“××”的意思,这里指……,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2.(1)如该词是动词,可这样答: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如该词是形容词,可这样答: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如该词是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可这样答: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词语:该词文义+语境义。句子:句中关键字词+限定修饰成分+上下文。

【解题技法】

1.结合该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把握其内涵,准确理解字(词)义。

2.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的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作用和内容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着手具体表述。

3.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弄清该词语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弄清该词语的象征对象。

理解词语的反语义:用褒义的词语和它互换。

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是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考题示例】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有何特殊含义和作用。(6分)(河南省郑州市2009届二模)

(1)岁月中飞翔的瓦。

答:瓦本不会飞翔,这里“飞翔”用比拟的手法(1分),突出了瓦的形状,像鸟在展翅飞翔(1分);形象地说明瓦从古至今,经历过漫长的历史(1 分)。

(2)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答:“放置”一词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1分),突出了我对瓦片注视的长久和专注(1分),表现了我对瓦片的喜爱和思索(1分)。

二、鉴赏句子题

【考题形式】

1.请赏析文章中“……”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

确认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解题技法】

1.要记住考纲要求记住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感情观点,强调爱憎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注:必须联系上下文,相关语句分析再解释。)

2.记住语言特色的术语:

简练传神,简洁凝炼、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沉郁顿挫,准确鲜明,清新明快,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形神兼备,语言浅近,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行云流水,平实质朴,辛辣讽刺,准确精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富有表现力等。

【答题示例】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

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三、鉴赏句段、人称题

【考题形式】

1.某句(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2.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解题技法】

1.某句(段)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有:

(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4)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5)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7)总分得当;层层深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考题示例】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2009高考语文江苏卷)

答:(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第五自然段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009高考语文天津卷)

答: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

3.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09高考语文江苏卷)

答:表现手法:对比。

四、拓展探究、观点评价题

【考题形式】

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2.试就本文所说的“……”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3.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或: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模式】

“我认为……”“我觉得……”(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冷静或热情等)。

【解题技法】

1.唯一答案题:有的题目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择回答题:题目里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每种观点都是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观点题:题目里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己提炼观点题: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考题示例】

1.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2008年广州一模)

答:(这是融合观点题):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总之,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概是: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只要经过深入研究的同行们都会发现,现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寻的,学生们掌握了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和答题技巧,得分率的提高就会梦想成真。

参考资料:

1.《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教研天地》2009年)

2.乔桂英《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中国书籍出版社。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猜你喜欢

现代文考题生动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特别的考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