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素研析

2010-02-16孔祥富

职教通讯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专业

孔祥富

(江苏省句容职教中心,江苏 句容 212400)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素研析

孔祥富

(江苏省句容职教中心,江苏 句容 212400)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职教育就是要突出以生为本,关注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重视学校内涵建设,关注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现开放理念,统筹兼顾,使中职教育主动融入“大职教”体系中。

科学发展观;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要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由此,反思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突出以生为本、重视内涵建设、体现开放理念、融入“大职教”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与突破,我们的思考是:

一、突出以人为本,关注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

中职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传统观念及功利主义思想侵蚀下的中职教育,未能顾及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常常使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学生畏”,游离于职业学习之外,有的不久就成为流生。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职教育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努力实现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

(一)面向人人,适应个性化选择

1.发展方向多样化。“中等教育要进一步面向外部世界,并应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在校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2]因此,中职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允许学生中途转换专业,并结合学分制的执行,建立已修课程的学分互认机制;还可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选修课等方式,允许学生学习第二专业。

2.课程设置模块化。“在中等教育阶段使课程结构多样化,进一步重视教学内容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这些都应是任何改革追求的目标”。[2]因此,中职教育应通过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的空间,在规定有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广泛的选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组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留有接口。

3.学科目标层次化。为适应学生差异,教学可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两个方向进行“双线分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划分A、B两个层次,其中B层次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A层次为根据专业学习和升学需要选学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要求上,对于上述B层次的学生须达到的认知要求又作了层次的区分,而对于A层次须达到的认知要求不再作层次的区分。通过双线分层,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不同个性需要。

(二)尊重差异,采用个性化策略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创造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3]“事实上,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个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导致摈弃任何标准化了的教学形式。”[2]因此,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不同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学困生扶着走”、“一般学生领着走”、“基础好的学生放开走”的不同策略。

2.提供多种学习情景。教师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坚信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学习模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多种情景,设法让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可在阅读中学也可在活动中学习,可在交流中学也可在独立思考中学,还可在游戏中学、实践中学。要通过丰富的活动课程,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在活动中展示特长、在实践中展示能力、在交流中展示成果。

3.彰显多元,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中职学校要通过彰显多元,凸显“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理念。在教学评价上要广泛采用一试多卷考试、一卷多题考试、一科多项、一专多证等多种形式,充分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使评价成为彰显个性的舞台,起引领与激励作用。

(三)关注弱势,突出人文关怀

1.关爱每一个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常常处于被爱遗忘的角落,因此留下一系列“缺爱”后遗症:自卑、自闭、缺乏自信、逆反心理严重…。因此,中职教育要把爱看作生命的基点,把爱作为联结师生的纽带,通过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多与学生沟通、交往,视学生为朋友、知己,痛苦着学生的痛苦,幸福着学生的幸福,从而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师生之间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同心、同行、同乐。

2.尊重每一个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与不足,使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得到反思和自省,使学生在宽容之下学会宽容他人;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要学会应用罗森塔尔效应,调整对学生的心理期待,并通过心理暗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吃苦耐劳、勇于面对现实、动手能力强等每一个闪光点,去克服他们的心理阴影,照耀着他们昂首向前;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点成功,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断地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张扬个性,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常常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重视内涵建设,关注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以课程改革为源头,引领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1.以课程改革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以课改为契机,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凸显。(1)“以服务为宗旨”。课程结构与内容要利于“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担负起为促进发展和促进就业服务这两大任务”,做好职业教育社会化大文章。(2)“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课程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方法,按照职业实践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3)“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体现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等理念。

2.以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1)促进文化基础课内容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强调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使内容学习有利于专业学习、有利于劳动就业;进一步满足发展需要,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改变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课改催生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1)强调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的现实,尊重并“承认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创造出使学生感觉友好的学习环境。”[4]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2)重视职业学习特点,强调做学融合。知识在情境中鲜活,在实践应用中生动,通过学习场所的改变(由单一的教室变为教室与实验、实习基地的交替)、职业学习情境(职业现场情境与模拟情境)的创设、学习模式的革新(强调理实一体、做学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融合。职业学习逐步形成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

(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保障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理想的教育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建设教师发展的学校,是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之本。

1.健全机制,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1)制定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站在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战略高度,开发制定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作全面、系统的规划。(2)成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由地方政府牵头会同教师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各行业组织、协会成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并负责协调、指导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发展的相关培训资源与场所。专业发展中心要为中职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服务;为密切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服务;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服务。(3)制定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中职学校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要结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制定一系列制度,如中职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制度、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任用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等,为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强调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倡导阅读经典。“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5]对中职学校而言,提倡教师阅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的原著,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厚实发展底蕴。(2)强调实践锻炼。中职教师的技术性与实践性能力特别是有关专业实践性经历与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2]。因此,要通过有效机制,定期为专业教师提供本专业实际工作的机会与经历,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能力;要充分利用各层级师生技能大赛的平台,引领教师自加压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专业竞争力。(3)注重反思提升。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更需要不断反思的积累与提升,通过对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的反思,可以密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写教学随笔、教学周记、教学日记等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思想,提升工作的水平。

(三)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支撑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职业学校的命脉,职业教育的脊梁,因此,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突出专业建设优先的发展思路。

1.重视专业品牌建设。学校在专业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市场、行业与企业调研,注意专业品牌建设。要围绕产业链发展专业链,努力形成优势特色专业群;要以主干专业为中心,开发相关专业,形成辐射式专业群,如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中心开发成电子整机装配、微电子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注意以优势专业为起点,不断生发拓展新专业,以形成专业强势,如以园林技术为起点,生发为园艺植物种苗生产、园林工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等专业。

2.重视专业实验实习室建设。职业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学习目标与内容看:职业技能重于书本知识,强调学以致用;从学习方式看:职业活动训练重于读书与听讲;从学习条件看:职业任务情境的影响与感悟优于单一知识信息的灌输;从学习的结果看:胜任职业实践任务重于通过理论考试。没有良好的专业实验实习室,职业学习只能是“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可以说,专业实验实习室建设是专业学习平台,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习环境,就没有一流的专业建设与专业品牌。因此,中职学校要重视专业实验实习室建设,以专业实验实习室建设的现代化,引领专业建设现代化。

3.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在课程建设,学校要集中力量,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三以一化”课程体系;要通过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学校优势专业、产教结合成果等学校特色进行开发,使校本课程建立过程,就是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彰显学校特色的过程,就是积淀发展底蕴,形成品牌优势的过程。

三、统筹兼顾,关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上提出了“全民职业教育(TVE for all)”的口号,建议将传统的TVE(技术与职业教育)改称为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各类人群;温家宝总理在第三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当前,生源的急剧下降使中职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中职教育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统筹兼顾,主动融入“大职教”体系之中,才能迎接挑战,孕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复兴。

(一)体现开放合作,强调多向沟通

1.加强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弱化学习与工作的界限,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设备与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的更新换代、职工的提高培训及再就业转岗培训进行有效服务;更为重要的,通过校企合作,弱化学习和工作的界限,增强学生回归教育意识。

2.加强与行业、劳动等部门的合作。中等职教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使中职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技术等级证书教育融合;并使中职教育有效延伸至行业、企业、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各级各类培训,拓展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

3.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国际著名远教专家德斯蒙德·基更认为:“远程教育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也是21世纪进行终身教育的首选方式。”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要通过网络教育资源,使工学结合的组织与管理更科学、更便捷;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网络优势,提高自身有效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重视上挂横联,关注协调整合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纵向与基础教育相衔接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沟通,横向与成人教育相联系与社区教育相关联。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这从客观上要求中等职校关注与各类教育的协调整合功能。

1.关注与高职的衔接。中高职的衔接与沟通,是建立与完善职教体系与终身职教体系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发挥中职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等职校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主动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2.强调与成人教育融合。中等职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利益优势,积极开拓成人教育市场,努力成为成人教育市场的主角;要充分关注成人教育特点,把“职业技能教育、科学教育、…等丰富的内容纳入教育的范畴,并不断充实、完善、提高,以帮助人们完成向现代人的全面转变”[6]。当前,要研究国家停止成人学历脱产班招生的新形势,根据“各高校应开展非脱产的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设置校外教学点”的要求,主动与高校联系,开展非脱产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和推进全民学习。

3.密切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本依托;中等职业教育要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关注,积极介入社区教育,参与、指导社区教育的开展,向社区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要不断学习、研究社区教育特征与规律,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互融合渗透。

[1]刘延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中国教育报[N],2009-1-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2,119,41,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6.

[4][美]卡罗尔·安·汤姆利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5]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建设[R].江阴,报告会.2004-11-10.

[6]陈乃林.终身教育纵横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88,51.

C712

A

1674-7747(2010)01-0103-04

2009-10-27

孔祥富(1964-),男,江苏句容人,句容职教中心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教学和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专业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