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企入校: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以镇江市丹徒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2010-02-16邵林祥

职教通讯 2010年10期
关键词:入校校企实训

邵林祥

(镇江市丹徒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镇江212143)

引企入校: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以镇江市丹徒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邵林祥

(镇江市丹徒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镇江212143)

引企入校,在校内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实行设备共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引企入校,要多方兼顾,注意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符合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有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引入的企业,要在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打造上发挥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学生技能;创业能力;双师型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当前职教界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今年刚颁布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制定《江苏省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健全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规范,形成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集成、集团、集合三种模式。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示范性实训基地,支持社会力量和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实训基地,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习,订单式委托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形式很多,如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委托培养或订单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等等。镇江市丹徒中等专业学校的做法是:引企入校,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

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完成对学生的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载体,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学校在建设并应用实训基地的同时,必须始终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而企业要素、职业要素、技术与技能要素、生产和实践要素,要实现这些要素的有机融合,就必须进行校企合作,以市场化的社会生产实践取代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为此,学校实施了“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的专业发展策略。

其一是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车间和已有的设备,自办育才机械有限公司及电脑服务社,公司所有权属学校,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公司中,教师是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学生是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业务来源是学校周边企业的来料加工,在企业里,学生边学习技能,边生产锻炼,边参与新产品研发,边获取专业理论知识。

其二是将领先电子有限公司一个附属车间引入到学校,专为领先公司生产配件,主权属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均是企业委派,业务来源于企业自身,学生是生产的骨干,教师协助管理与技术指导,车间的设备由企业提供,使用上与学校共享。

其三是将整个企业引进学校,企业的设备,企业的业务,企业自已的管理,自己的技术骨干,自己的生产大军,学校根据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师管理,企业派师傅指导。企业的设备和学校设备互补,与专业建设配套。如学校引进的明启机械有限公司和最近正在协商引进的佳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都是属于这种情况。通过将企业引进校内,在校内建学生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变得更加便捷。真正实现了课堂与“车间”的合一,学生和学徒的合一,作业和作品的合一,学习和生产的合一,教师和师傅的合一。让学生通过“看”、“学”、“做”,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为学校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办工厂型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引企入校需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综合考虑,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

“引企入校”是引进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使学校能更有效的实行教、学、做的合一。学生在平时的校园的学习中,就接触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培养了“企业员工”意识,产品“零缺限”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工作主动意识到。作为回报,实训合格的产品归企业,学生毕业后可定向到企业工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学生还能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实践证明“引企入校”具有显著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及生活问题;解决学校教学实践设备问题;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及成本问题。

学校要引进生产性企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一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依托学校现有专业资源,符合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学校引进的“企业”,不必贪大求全,通常只是其中的一个车间,这个车间有相对的独立性;三是“企业”所需的技术含量要适中,技术含量过高,学生不易上手,在进行生产性实训时效率低、废品率高,学校和企业都无法承受高额的成本。技术含量太低,学生一学就会,简单、重复、机械的实训对学生的技能提升意义不大,学生心生倦意也会提高废品率;四是进入学校的企业得无污染、无噪音;五是企业的产品得有市场,产品周期得处于成长或成熟期,还得考虑其升级换代、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生产要有效益,没有任何的利益回报,企业就无法与学校长期合作;六是考虑到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引进的企业不要舍近求远;七是学校也可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创办或领办企业。

学校请来企业或是企业要到学校来,双方看重的都是对方的资源。学校具有人力、厂房等,而企业具备市场化的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两者的合作是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双方的合作方式也不一而定。有承包经营、独立经营、合作生产、来料加工等各种类型。

二、分清权责,建立机制,确保基地正常运营

学校和企业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经协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同意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从事生产活动,为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需按照双方达成的约定为学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供服务。因此,要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建立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生产、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首先,要制定管理组织形式、固定资产投入与管理、实训教学组织、日常考勤管理和技术管理、“双师”素质教师培训、职工培训、技术研发、实习岗位和实习环境、学生生活补贴及操作规范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学校与合作企业达成一致意见。(1)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如实习学生违规违纪情节恶劣,企业有权勒令学生终止实习,并通报学校。(2)学生实习过程中按正常操作规程操作时发生的安全事故,由企业承担责任,涉及学生安全事故产生的费用应根据有关规定解决,设备安全事故产生的费用应全部由企业承担;学生实习过程中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所发生的安全事故由学校承担责任,涉及学生安全事故产生的费用应根据有关规定解决。(3)学校根据学期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实习计划,包括实习时间、内容、人数等,并提前一周提供给企业,企业负责安排和组织实习。(4)双方明确界定合作设备,设备的归属权属于购买方,设备登记造册,所有合作的设备双方共享。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管理等均由企业负责,涉及到的费用均由企业承担,在协议有效期内,企业不得以设备老化、不能使用等事由淘汰设备;企业在组织实习(包括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耗材,费用由学校出,学校根据实习内容制定耗材计划并负责购买,也可委托企业购买。如因设备问题影响实习,企业负全责,如因实习材料问题影响实习,学校负全责。任何情况下,厂房权属学校,未经校方及设计部门同意并专门设计,不能改动。企业需合法经营,自负盈亏,学校不承担任何经济上的法律责任。

其次,双方成立教学协调小组,全面协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评估教学质量,协调改进教学活动。

三、人员共享,岗位互动,不失时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处于办优质职业教育诸要素中最关键的位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这样强调:“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形成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双证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这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明确要求。诚然,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强烈期望能将自己的教师送到企业去顶岗,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本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渴望能聘请到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职教学。然而,由于种种因素使得“镀金无门,拜才不易”。当学校将企业引进家门后,两家人成了一家亲,为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员之间的互哺、互动创造了条件。

学校要结合教师自身专业特点,合理调配、统筹安排,让他们参与生产,实施不脱产式的企业实践培训。使其具有教师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人员安排上要注重实现多专业、多层次。比如,引进一家机械企业,学校如果只是安排部分机械类教师去一线进行生产,那么无异于浪费了岗位资源。为充分利用资源,学校可以安排财会专业的教师去担当会计,安排营销专业的教师出任销售,安排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负责各种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维护,安排机械教师参与生产流程开发与质量检测等。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师才能更多地融入到企业实训中去,也才能更广泛地丰富自身的技能内涵。

企业带来的技术人员自然有其优势,行业经验丰富、工艺流程烂熟于心。当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训中,他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必会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进行技能传授。这在无形之中承担了学校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学校专业教师的有力补充。

四、配套校企,开发内需,孵化学生创业潜能

现阶段创业热潮风起云涌。“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创业型人才,”更成了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实际中很多学校对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创业感到很茫然,学生也在自问“我该创何业,如何创业”中踌躇不前。当企业入校后,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圆学生的创业梦想。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而言,除了生产以外还必须有物资采购、物流储运、设备维护等众多环节为之配套服务。为了降低成本,企业需要诸如此类的高效、廉价的配套服务。学校可以同企业共同探讨,在保障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将各种配套服务细化分解,开发若干小项目供学生创业选择。例如,学生可以为企业提供个别简单的部件,学生可以成立自己的搬运公司为企业提供货运服务,学生设备维护中心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机电设备的日常修理与维护,学生的家电维修点可以承包企业的办公用品的修理,学生图文社为企业进行文稿打印、工艺卡制作,等等。

只要学校不断挖掘企业及自身的内在需求,一定能为学生找到他们的创业点,使他们的专业技能有用武之地。

总之,引企入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实用人才的培训,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进企业办学,企业同样可以搬到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零对接,实现实训基地与工厂车间的零对接,实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真正走向产、教、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G717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0)10-0110-03

2010-08-29

邵林祥(1962-),男,镇江丹徒人,镇江市丹徒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管理学。

[责任编辑 李漪]

猜你喜欢

入校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入校
北京大学:“刷脸入校”闸机西南门试运行
“巨掌”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