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0-02-16天津科技大学李宝席邱强包晓光朱诚亮
□天津科技大学 李宝席 邱强 包晓光 朱诚亮
□中国民航大学 刘莉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科技大学 李宝席 邱强 包晓光 朱诚亮
□中国民航大学 刘莉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该研究在调查分析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和网上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荣辱观教育;研究;实践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言简意赅,内容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全民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需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
1.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的集体主义思想。《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显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优点。“八荣八耻”正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爱国、诚心、持节、知耻、勤俭等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荣辱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点内容
中华民族曾经有着强烈的耻感意识,耻被看成人性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孟子云:“无羞耻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知耻近乎勇”。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陆九渊说:“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以说,是否知荣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人格,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兴衰。“八荣八耻”从荣与耻的角度探讨道德,是一种高度概括的道德准则,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3.荣辱观属于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如何做人的文化,是学会做人的最好教材。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伦理道德和人格修养,被世人归结为伦理型文化。《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这完全是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的。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儒家的崇仁、尚义、重节等一系列言论,以及道家所主张的不为境累,不为物役,绝圣弃智,洁身自好,实际上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实现个体价值的向往。所有这些,对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对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分析
1.天津市大学生荣辱观基本情况调查
2006年9月,我们在天津市高校中进行了大学生荣辱观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本科生和在读研究生中按比例选取样本,以集中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00分。回收问卷671份,有效问卷为648份。回收率为95.86%,有效回收率为92.58%。
回收的648份调查对象中,男性258人,女性390人。其中,25.1%来自省会城市,15.5%来自中等城市,21.6%来自小城市,37.8%来自乡镇。他们中,21%为党员,12.1%为入党积极分子,63.9%为团员,2.9%为群众,0.2%为其他党派。其中大一学生153人,大二学生100人,大三学生88人,大四学生35人,占有效回收问卷人数的58.02%。研一学生106人,研二学生77人,研三学生86人,占有效回收问卷人数的41.51%。其中,独生子女279人,占41.6%,非独生子女334人,占49.8%。此次调查活动考虑了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2.大学生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结果分析
(1)在政治态度方面
调查显示,43.5%的同学经常关注国家时事,50.6%的同学偶尔关注国家时事新闻,5.9%的同学几乎不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在关注国家时事新闻方面,男女生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说来,男生会更多地关注时事新闻、政治类事件的发生。
问及“当听到中国国歌响起、看到国旗升起时,你是否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自觉地行注目礼”的问题时,66.4%的同学回答有必要,23.3%的同学回答没有必要,10.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在对待国旗国歌的态度上,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党员大学生多表现为会积极地行注目礼。
(2)在为人民服务方面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年内,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63.5%。其中,女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明显高于男大学生。
此外,大学生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表态中,54.9%的人认为值得学习,32.5%的人认为不确定,12.7%的人认为不值得学习。此结果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女学生的积极表态低于男生,此结果可能是女生认为自己缺乏救助他人的能力所致。
(3)在崇尚科学方面
当问及“是否相信命运是上天安排的?”问题时,13.6%的同学相信,18.4%的同学说不清楚,68.0%的同学明确表示不相信。调查显示,对此问题的回答与居住地和是否是独生子女有关。可见,家庭所处地域环境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有着重要影响。此外,针对网络算命等现象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中,有74.9%的同学把此看作为游戏,有22.9%的同学将信将疑,另有2.2%的同学对网络算命坚信不疑。而对迷信现象(如看风水、抽签等)62.8%的同学不相信,34.9%的同学将信将疑,2.3%的同学表示相信。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女同学中偶尔或经常玩扑克算命的人占63.33%,男同学中偶尔或经常玩扑克算命的人占31.86%,此结果表明,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女同学崇尚科学方面的教育。
(4)在对待义务劳动方面
75.3%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参加义务劳动,18.4%的同学表示不一定参加,6.3%的同学表示不会参加义务劳动。与此相联系,有98.5%的同学表示经常或偶尔主动地打扫宿舍卫生,1.5%的同学则从不主动打扫宿舍卫生。调查还显示,有61.16%的男同学经常帮助做家务,70.88%的女同学经常帮助做家务,而独生子女中帮助做家务的占58.12%,非独生子女则占74.77%。
关于劳动美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7.6%的同学认为勤工助学是劳动美德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5)在团结互助方面
调查显示:89.2%的大学生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89.0%的同学同父母之间建立起和睦的关系。
但是,当陌生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患病无钱医治的病人需要帮助时),43.8%的同学表示会提供帮助,44.3%的同学则表示不一定提供帮助,11.9%的同学表示不会提供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团结互助方面,仅限于熟悉的人之间。
(6)在诚实守信方面
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我们以投递简历的方式要求学生作答。结果显示:82.7%的同学回答会如实提供自己的简历,16.1%的同学表示不一定,1.2%的同学表示不会如实地投递简历。调查表明,在这方面女学生表现得更加诚实。
对待能否如期归还助学贷款的态度及其在学业上的表现,是大学生诚信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对此,90.2%的同学认为,一定要按时归还。85.0%的同学能够如实地向父母告知学习成绩。63.4%的同学表示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到诚实守信。
(7)在遵纪守法方面
调查显示,27%的同学会对违法的事情出面制止,而51%的同学表示会视情况而定,21%的同学表示不会为此出面。调查还显示,60%的同学能绝对的遵守道德、规则,只有4.2%的同学偶尔会出现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跨越栅栏、排队夹塞、甚至参与传销等。
调查也表明,近91%的同学法律意识很强,了解法律内容和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且有75.1%的同学表示喜欢看法制节目。
(8)在艰苦奋斗方面
92.9%的同学认为,艰苦奋斗是一种美德,且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身体力行。有85%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消费。86.8%的同学认为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但也有44.5%的同学表示偶尔也会出现浪费的行为。
三、实践与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课是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是大学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知识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结合大学生的具体实际,鉴古察今,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以经、史、子、集,(包括儒学经典、历史、诸子百家思想和文学)等方面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历代文化、专题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及孝道、礼义、诚信、爱国、为公、慎独、重义、勤俭、勇敢、律己等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系统讲授,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从中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坚持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例如,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的差异,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提问、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使一般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比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古今比较、中外比较,既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察。考试范围覆盖面广,尤其注重考核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编辑制作了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与此同时,还搜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如:《中华文明五千年》、《道家文化》、《弟子规》等教学录像资料,使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讲授为主,辅以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
因课时有限,我们以网上教学的方式对课堂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安排教师进行网上在线答疑,此种方式灵活新颖,同学们根据任课教师“发贴”的内容,对本课程授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学生也自行发贴或跟贴,对自己所关心的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进而达到了互动交流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课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学生认为,收获是多方面的,这也反映在学生撰写的学习体会中。
如梁敏同学写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
赵海平同学写道:爱国之情源于浓浓的乡土之情,是乡土之情的升华,指导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
张悦同学写道:我感谢传统文化这门课,给我带来美的享受和爱的教育,使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无限的挫折与挑战。
胡丛静同学写道: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体内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沸腾,让我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是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实践表明,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张鹭同学写道:我们应该怀着一颗仁爱的心,去主动地关心他人,不要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要真诚地爱每一个人。
邢莹同学写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长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身边的人,做到长幼有序、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守信用,遵守自己的承诺并积极地去履行,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李波同学写道:传统的优秀的思想,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提高,明白了很多道理,并决心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例如张建玲同学在体会中写道: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不仅使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也使我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我是学装潢平面设计的,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设计的作品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会在以后的设计生涯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朱文婷同学写道: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们这些以工科为主修科目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学到了更多的人文方面的知识和文化,我会把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每一点滴铭记在心,鞭策自己,鼓舞自己!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王国轩,张燕婴,蓝旭,万丽华.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传世纪典文白对照)[M].北京:中华书局,2007.
G641
项目名称: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G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