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原理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10-02-16天津理工大学钟蕾石娟张萍
□天津理工大学 钟蕾 石娟 张萍
基于PDCA原理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 钟蕾 石娟 张萍
本文采用管理学中的“PDCA原理”的主体思想和模型,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借鉴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力图进一步充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专业教学能够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一套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PDCA原理;教学质量;循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因其学科特色,存在一些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总体而言,从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法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技能性、表现性、实践性的课程较多,大多为单元式授课。与文理科的课程安排相比,授课时间较为集中,部分课程适宜户外,参与社会或直接进入企业的课程也较多。同时,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并不局限于对“知识”的本体认同上,而是强调技术性与创新性、观念性、艺术性同时并存。可见,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术走向创新,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上,要求既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又要符合综合性大学对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要求。这种专业特性与学校属性的结合,使得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急需建立起一套完善且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证可循。
笔者根据管理学理论中“PDCA循环”的主体思想和模型,提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所谓“PDCA循环”,即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此循环最早是从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hart(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成为“PDCA”模式,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即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对错,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供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通过四个阶段不断循环而形成了一种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环节来解决问题,最终达成目标。根据“PDCA”原理进行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是使教学质量管理符合“PDCA”的逻辑要求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学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逐个督导。
一、教学准备阶段
此为“戴明环”中的“Plan”部分,即计划准备阶段。在教学质量管理环节中,这部分为明确目标和制定教学前准备工作阶段。教学准备一般包括编写教案、完善教学文件、课前准备等工作。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准备工作由于专业时效性强,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保留原有教学内容精华的基础上,应及时更新与其相关的教学文件,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文件和教学内容的吻合。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环节中,要严格把关教学日历和任课教师授课教案的实施和落实,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系统、规范、合理,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高。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对于该阶段的评价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1.针对性
艺术设计是面对社会大众进行的服务,设计作品需要社会的检验与认可,并非个人情感的自我表达。同样,良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行为也需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准备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对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进行课程准备与安排,才能有的放矢,在进行教学行为后收到更好的教学反馈。
2.时效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需根据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调整,保证整体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已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到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从单纯重视美感的培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为此,教学准备工作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并要求教师及时掌握大量专业发展信息,把握设计类教学变化的脉搏,有思考、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准备工作,以确保新颖的教学内容的传达。
3.系统性
艺术设计教学发展近十年时间,对于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常规情况下,我们在设计教学中将教学元素、片断、程序、类型等分别作为设置课程的依据,在此设置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基本轴心,清楚地表述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法和具体实施的方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加深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以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空白与割裂,整合艺术设计专业整体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阶段
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上机、实习设计、辅导答疑及综合性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撰写等。艺术设计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教会学生解答和掌握结论,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求新的问题并具有解决的动力。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特点,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应为以下五个条件。
1.阶段性
艺术设计学科涉及艺术、科学、经济、人文等多个领域,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科学地运用美学、心理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来创作设计作品。总体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要强基础、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微循环。如在课堂讲授中,提出“什么是好的产品/设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好的产品/设计”这类问题,紧紧围绕这个课题并结合当前课程内容进行相关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渐进型思维,将设计思路的构想从简单到复杂,再归于简单。通过设置阶段,实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推进,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兴趣。
2.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设计课程课题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应带有明显的探索性和游戏性,引导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创造性与设计激情。通过趣味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真正把设计带入生活,实现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立体构成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形态进行探索型认知。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初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什么是立体构成,需要通过对一些常见水果、蔬菜或者是建筑物、工业品的剖析,从新的角度认识结构,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设计与生活的密切性。立体构成课程另一个课题是要求学生对鸡蛋进行结构性保护包装设计,以此了解结构的组织构成形式。在作业检验环节,我们请学生在教学楼二层将作品扔下,鸡蛋没碎的再升高至三层做同一试验,同理逐层升高,楼层越高而鸡蛋保护越完整的作品,就能够证明其结构的稳固性。再如,实验性训练课题的名称为“足够大”,要求以校园为环境,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展示空间,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作品。这个作业的限制条件为使用价值不超过四十五元的材料创造一件使其所能实现最大的三维作品。该作品由指导教师提出创意加以引导,最后的评价标准则是要求作品的结构足够结实,可以独自站立大概6—8小时,能够满足以上条件作品的学生算是“胜者”。通过这个作业,可使学生在思考创作大型作品时,要对所遇到的材料成本、尺寸和艺术性通盘进行考虑。每组还要写出四百字左右的设计说明,将作品阐述得更为清晰。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对结构、形态、技法等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寻求答案的动力,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灵活性
对于灵活性的检验,是指教师对学生是否能因材施教,是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新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与探索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对一教学是艺术设计教育中常见的教学状态,为了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健康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与保护每个学生的审美个性和设计创意,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避免出现同一化的教学特质。此外,教师对教学环节灵活性运用程度也是检验标准之一。例如,工业设计专业的灯具设计课程,我们常规的课程设置是将课程安排在白天进行。但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效果,可将作业点评阶段放在晚上进行,以更好地展示作业效果。个别课程则可以根据最终作品点评方式的特殊性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地点的变化。简言之,对于作品与设计思路的重视是教学行为灵活性运用的重要依据。
4.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教师在课程安排上是否有创新的、合理的教学行为设置。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行为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课题,即如何将教案与教材演绎为可供教学实施的作业。因为正是那些原创意义的独特的课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生成性与过程性的体验,获得深刻而直接的实践类型经验。例如,立体构成课程中要求学生用彩色的、合适的纸材完成“蜡烛船”构成,课题名称是“为我们的梦想起航”。这是专业教师在浙江西塘走访时,看到民间的纸船受到启发后所形成的训练学生设计创新的课题。该课题要求蜡烛船内至少放入1个蜡烛,且要在水面上可以漂浮一定时间,漂游一定轨迹,实验部分在夜晚及室外进行。此课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从纸材的选择、寓意的表达、入水的实验、构成形式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蜡烛船本身的安全性考虑,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诠释设计,使得师生共享新颖快乐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为某门课程设计出原创性、系统性的课题,能够反映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水准及敬业精神,也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能力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5.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师是否创造了一个开放、公平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根本,教师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师生关系互动融洽。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创意交流与思路拓展。为此,可从课程讲授——针对性辅导——讨论、交流——课题设计——实践环节——综合讲评——课程汇报来展示多个环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例如,特定材料体验构成课题之一“苹果的联想”,就是要求学生对苹果进行切割,变形打散后重组,从中感受苹果作为创造元素的味觉、视觉、触觉语意,同时用词汇语意作为造型语言。由于在短时间内进行创作体验,感受了构成趣味的千姿百态,在满屋飘着的苹果香味中进行沟通设计,使师生的交流氛围轻松愉快,不仅很好地实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使该课程专业知识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效果检验阶段
作为“戴明环”中的“Check”部分,即在完成前期教学过程一系列工作后,对其所产生的效果要进行评价,这个阶段的评定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相结合,能准确地查找前两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为后来的“Action”(经验总结)提供数据支持。教学效果是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考核环节,事实上,其所评判的标准古尔有之,即韩愈《师说》里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阶段,我们要衡量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专业技术、设计意识、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专业技术的掌握
专业技术的掌握是指教师能否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部分,并对教学重点有良好的掌握,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2.设计意识的培养
设计意识的培养是指学生应对设计活动有主动的参与意识,其能动性、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具备了合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对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用设计的手法进行解决,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促进自我思考及创新意识的发展。
3.思想教育的深入
思想教育的深入是指教师能否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关心学生,塑造优良品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人格。
四、教学评价及反馈阶段
正如“戴明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Action”(经验总结)一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是教学评价及反馈。这一部分是对所有教学工作的总结,并根据总结情况,制定下一期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使得整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环环相扣,不断完善。科学性的教学评价可通过开展教学督导、教授听课和巡视教学秩序、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方式进行。在多方采集教学信息,实时掌握教学动态,为教学质量评价做好基础性数据收集工作的同时,对采集的各项教学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科学评价,以掌握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并不断加以改善。另外,教学评价是与反馈紧密结合的,评价后的结论应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督导简报等方式,将评价结果快速反馈至有关人员,进而完成整改方案并在教学工作中实施。以上四个阶段构成了基于PDCA循环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艺术设计是始于感性,终于理性的行为过程,教学活动是带有目的性的行为,艺术设计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因其学科特点常显得过于感性。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既需要感性的引导,也需要理性的管理。要将整个设计艺术教学管理置于“PDCA”循环中,从教学活动的初期开始监督,一直持续到整个教学工作的完成并进行总结,并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考核后不能够将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的弊端,要切实地将考核情况制作成参考数据,作为下一个教学评价循环体系的参照物,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依据此循环,使教学水平通过每次评估都能够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
[1]甘业波.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6).
[2]邬烈炎.三个案例与一种教学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
G647
项目名称: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重点项目(综合性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的教学绩效及其评价体系实效性研究)。项目号:ZD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