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探析
2010-02-16天津科技大学张波潘秀山
□天津科技大学 张波 潘秀山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探析
□天津科技大学 张波 潘秀山
辅导员专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专业化一方面是整个职业获得专业标准,提升专业地位的过程,即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专业人员专业行为改进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即个体的专业化培养。本文就如何理解专业化,如何实现专业化进行了探析,并提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高等学校;辅导员;专业化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出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专业化道路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理解专业化,如何实现专业化,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必须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服务。”[2]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岗前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学习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综合两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专业是指从事专门性职业的某一群体经过专门的培养教育或训练,掌握了较高深或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专门的活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获得相应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
一个职业被认可为专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功能;二是具有严格、规范的职业标准;三是拥有专业的团队组织,其成员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是拥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教育和培训机制;五是获得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专业的保护。
专业化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是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教育社会学家霍伊尔(E.Hoyle)提出,“专业化涉及两个一般是同时进行并可独立变化的过程,就是作为地位改善的专业化和作为专业发展、专业知识提高以及专业实践中技术改进的专业化”。[3]因此,专业化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整个职业获得专业标准并日臻完善,从而提升专业地位的过程,即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从业人员专业行为改进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即个体的专业化培养。
依据专业化的定义及我国辅导员的职业现状,辅导员专业化指提高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获得专业标准,依托专业的培训机制,使辅导员掌握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表现专业素质,规范履行其职责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由于大学生群体诉求具有多样性特性,因此需要辅导员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有特殊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其具有高质量和不可替代的专业特征。因此,在本质上它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十六号文件,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的配套文件,对辅导员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都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显示了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从其专业地位被国家认可的程度上来讲,辅导员职业正处于向专业发展的状态。
二、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专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辅导员的选拔上:无职业准入门槛
长期以来,在各级领导的观念上,仅把高校辅导员作为干部的后备队伍,而没有作为专业化教师予以重视,因此,在选拔辅导员时更多地是注重考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而不太考虑其学科专业背景。选留辅导员的过程中缺乏职业准入门槛,结果造成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不低,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普遍缺乏。
2.在辅导员的培养上: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
高校大多重视辅导员岗前培训,但是对任职后的培养却很缺乏。岗前培训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教材和规范的职业标准要求,内容多以岗位职责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实务工作指导、老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交流为主,专题化、系统化的培训普遍缺乏。培训也多以学校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辅导员学历提升和学习深造也多与原来所学专业相关,造成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这不仅降低了培训和深造的效果,也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形象。
3.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公认的评价体系
一线的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党员发展、班团建设、学生干部培养、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职责,而且还承担相关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这种全能的、职责不明确的分工,使其整天陷入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中而无暇顾及对学生客观规律的深入研究,处在经验型管理状态,缺乏实证研究和深入分析,理论性不强,学术水平不高。
4.在队伍建设上:缺乏稳定性,地位边缘化
辅导员队伍流动快,人员年轻,缺乏稳定性,成为各个高校的共同特征。由于不少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同度低,缺乏职业理想,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职务晋升和升学、转行的跳板,
5.专业组织:尚未起到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
专业组织在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保障公众利益以及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关键的角色。近年来,虽然也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会等专业团体,但是,对广大一线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目前还没有出现以辅导员为主要参加和服务对象的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组织,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也很缺乏。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途径
1.建立和完善辅导员专业化的政策制度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措施的保障。辅导员专业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措施保障,才能使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因此,国家对此活动制定的政策法规将直接影响辅导员专业化的进程。这里的政策法规应包括有严格的辅导员任职资格条件、有健全的辅导员考评激励机制,有独立的职称考核制度,有完善的辅导员培养计划,有合理的辅导员发展体系等。
2.建立辅导员职业标准
辅导员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教师岗位和管理岗位,兼具教师与干部双重属性和双重要求。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辅导员队伍,要建立严格、规范的职业准入门槛,选留辅导员时不仅要注重考核其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应注重选留那些与学生工作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
3.建立辅导员专业培养体系
建立专业培养体系和辅导员的在职培养应是专业化建设的重点。当前的学生工作领域已由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拓展到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领域。辅导员的工作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科学性、艺术性集合的特性,应依托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或整合相关资源,制定专门化的辅导员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在职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和体系。
4.建立教学科研发展平台
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是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成长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措施。各高校应采取措施鼓励辅导员开设与大学生发展的相关课程,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强化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意识,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应增设学生工作的科研课题,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学术水平。
5.建立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专业独立性,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价值、专业体系和专业方法。这就需要根据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职能分类,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分工和开展相关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也有利于使他们“术业有专攻”。辅导员专业组织的建立,将为辅导员提供一个广阔的专业社会,一方面保证辅导员专业地位的确立,为辅导员工作环境的改善、权利的争取起到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透过组织的力量产生一种个人和组织的责任感,增强辅导员的凝聚力、使命感以及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同时,专业组织也有助于对辅导员权利义务的实践进行督察和考核。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3.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
[3](澳)邓金.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4]单惠惠.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涵义及标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2).
[5]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G641
项目名称: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号:C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