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旁逸斜出的枝叶在学生心里开出智慧之花

2010-02-16江苏沈小娟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旁逸斜出公爵麋鹿

江苏 沈小娟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执教者为了流畅地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对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现象或采取淡化处理回避的态度,或采用“直接跳开至下一个教学环节”等这些看似“艺术性”的处理方式来对待,为的是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能理解这样的做法。但同时我们也深知,语文课堂要成为一种真正鲜活的课堂,使教学过程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之旅,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这就取决于教师能否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意外,让那旁逸斜出的枝叶在学生的心里开出智慧的花朵。这里的旁逸斜出当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添乱加,而是一种正确的引导,这个“旁系”必须对理解“本系”有一定的帮助,他们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反而还会损害立意,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让学生在辩论中迸发智慧的火花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一味以教参为标准,推崇统一的理解,那只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僵化学生的思维,使课堂陷于生产车间的模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我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在理解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个环节时,大多数的学生都说肖邦的离开是逼于无奈,迫不得已。但班上却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既然肖邦这么有才华,就应该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在祖国和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选择离开,这是懦夫的行为,肖邦肯定是怕死才远走他乡的。”这个看法完全在课堂的预设之外。话音未落,已经有同学站了出来:“肖邦不是懦夫,他是为了保存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应该理解吧?”我马上意识到课堂弥漫着一股辩论的味道。于是我乘着这股势头:“同学们,既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那我们就这些看法来进行一次课堂小辩论吧。”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在抗日战争时,日本人要求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他们演出,被大师拒绝,遭到了日本人的迫害。肖邦这样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说不定俄国侵略者会迫使他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肖邦肯定是不会答应的,所以他只能选择离开,否则恐怕性命难保,还怎么为祖国服务?”立即有人反驳说:“留在波兰不是可以为祖国更好地服务吗?和祖国共存亡吗?”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像肖邦这样被迫暂时离开祖国的人,他们不是害怕,懦弱,而是为了祖国的将来积聚更多的力量。”……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旁逸斜出”的新生成,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一次次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机会,让课堂因此而更精彩动人!

二、让学生在表演中绽放智慧的火花

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者,对学生来说,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学生的阅读感悟都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引起课堂的共鸣。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按照预设很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喜欲狂”这三个字理解全诗。当让学生想象诗人“喜欲狂”的样子时,有个学生却说:“我用语言不知怎么说,老师,我可以表演一下吗?”还没等我点头,他就手舞足蹈得唱了起来。仔细一听,原来是把诗句配上了欢快的曲调唱了出来。虽然不好听,但看着他那眉飞色舞自我陶醉的样子,我知道他已经感悟了。想不到这一唱却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很多同学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演一下。我知道这会打破我原先的教学计划,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于是我又请了几个学生,想不到学生的创造力是如此的强,他们将手头可以用的东西变成了道具,不仅用歌唱的方式,用诗人内心独白的方式,还以课本剧的表演方式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很好地理解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但是这“旁逸斜出”的新生成却让学生绽放出了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让学生在批判中启迪智慧的火花

教学新知识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在学生的感悟游离于文本内涵,脱离了教学目标时能及时引导,从这些错误想法出发,进行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麋鹿》时,当读到“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里饲养的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这段时,我听见有学生小声嘀咕:“麋鹿是被英国人掠夺去的,贝福特公爵还想把麋鹿占为己有,小人!”一部分学生还露出了赞同的神情。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立即停止了朗读,我请那个学生又说了一遍。“你有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敢想敢说,那么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呢?”一“问”激起千层浪——

生1:麋鹿在欧洲颠沛流离,在几乎要灭绝时被贝福特公爵收养,可见公爵深明大义。我觉得刚才同学的想法太狭隘了。

生2:说不定就是这些贵族私心作祟,来我们中国掠杀“四不像”取乐,导致麋鹿曲折命运的,他们就是罪魁祸首。

我立即补充介绍说:“老师从一些资料中得知:贝福特公爵不但收养了麋鹿,还饲养得法,后来被作为友好的动物大使向各国输出,所以公爵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3:(若有所悟)哦,也许公爵收养麋鹿的初衷是将它们当宠物,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他为麋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5(迫不及待)只靠公爵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他能尽自己所能地保护稀有动物,算得上是君子了。……

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批判并不可怕,作为教师无须回避,只要正确地引导,它便是一次灵感的闪现,也是一簇跳荡在学生心中的“智慧的燧火”。我们的课堂也因此跳动起了无数“智慧的燧火”,闪耀出了智慧的光芒。我为这彰显学生智慧又充盈教师的智慧的精彩批判大声喝彩。

一次辩论,一次表演,一场批判……也许都是旁逸斜出的意外,但却让课堂闪现出智慧那荧荧的光芒!让我们俯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学生的那些节外生枝吧,让那旁逸斜出的枝叶在学生心里开出智慧之花。

猜你喜欢

旁逸斜出公爵麋鹿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大度也是一种美德
黎明之光
教师专业发展是否允许“旁逸斜出”
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旁逸斜出变得更美丽
离奇的绑架案
旁逸斜出
别开生面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