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作文教学策略

2010-02-26上海鲍国馨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考题目作文

上海 鲍国馨

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作文分数占总分40%。显见其重要地位。而中考的作文复习指导,长期以来受到许多教师的忽视,往往是东一槌西一棒,要么照搬写作理论宣讲一番,要么让学生埋头写作,缺乏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的指导与训练意识。本文意在对中考学生的作文复习方案做一些探索,与同仁共勉。

一、分析考情 找准方向

众所周知,考场作文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限时独立完成。因此,考前“押宝”很关键。这里的“押宝”,不是天马行空的猜题,而是帮助学生储“金”备“银”,历练他们识“金”用“银”的能力。要做好这些,教师首先必须精心研究本地中考作文考情。比如上海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呈现如下特点:

1.题目文学色彩浓郁,带有比喻义及抒情性。例如:《在学海中游泳》(2009年考题);《我眼中的色彩》(2008年考题);《充满活力的岁月》(2005年考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2004年考题)。

2.题型稳定。近十年来,除了一次为半命题外(《我们的名字叫_________》2006年考题),其余均为全命题。一些考题还附上写作提示。

3.注重文体,强调内容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选材范围宽泛。几乎囊括了家庭、校园、社会以及个人成长诸方面。

5.价值取向鲜明。要求表达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

二、摸清学情 细化分层

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后,教师便能制定相应的复习指导目标。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作文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定位目标。通常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目标定位如下:

A层定位目标B层定位目标C层定位目标A层定位目标1.掌握常用题型2.表达明确主旨2有主旨3.合理安排结构4.有详略1.驾驭各类题型2.凸显鲜明深刻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运用多姿结构4恰如其分处理详略________________5.掌控充实饱满内容_______________6.灵活使用多种表达方式____________3.活用几种结构4.恰如其分处理详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充实饱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叙述为主,有议论、抒情__________5.有充实内容6.叙述为主,稍有议论、抒情__________

A层定位目标C层定位目标7.运用生动的描写8.精心设计开头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层定位目标7.运用较生动的描__________________写8.用好开头结尾7.有描写8.用好常见开头结尾法____________

三、立足应试 传授技巧

作为考场限时作文,是有一些应对“程式”的。有一些细节性的关键内容,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并让他们通过有意训练形成敏锐眼光、具备应有的应变能力。下面,就五个方面作具体阐述。

1.审题目

△全命题类型:看到题目,应首先将题目割裂成独立的词,分析中心词、写作对象、关键词。例如《在学海中游泳》,中心词是“游泳”,写作对象无限制,关键词是“学海”。然后,确定写作内容。这一步骤很重要,它是学生审题能力高下的显著表现。因为,题目往往以丰富无比的“表情”展现,或直白,或隐晦。像《真情》、《难题终于解决了》、《那时,我流泪了》之类是属于直白的题目。而《在学海中游泳》,就是属于很隐晦的。学生须拨开“花柳”,方能看到“村落”:“游泳”,乃一项体育运动,是本题要写的内容吗?非也。因为关键词“学海”道明了写作范围,是学习生活。由此,“游泳”就成了如学游泳般艰辛、坎坷、有喜有忧、有深切感悟的生活经历了。这类比喻义的作文题目,是考生考前必须强化训练的。

△半命题类型:一般来说,半命题会有关于补充内容的要求或提示。学生在填内容时,务必审清题后要求。例如:《青春路上_________多》要求:请在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如:烦恼、欢乐、遗憾、友情、梦想等)。分析要求,会发现所需填的词或短语是动词类或名词类,动词类又以表示心理活动为主的。

△话题类型:此类题型对学生来说较难拿捏。一般来说,要细致做好如下几方面:①分析选材范围。在一段谈话文字中,必定隐含了选材范围。②拟定题目。因初中生平时的写作文体以记叙文为主,在拟题方面的经验少、能力弱,所以所拟题目要强调体现出记叙文文体特点的。拟题是学生较难把握的,重在让学生多练,从感性的角度慢慢体会。

△导语类型:在上海市近十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中,曾多次出现过“导语”。它是写在作文题目之前的一段话。导语是用以启发思维的。它往往会在写作范围、写作对象、比喻义等方面对考生做出一定的提示。当然也隐含了若干限制以及写作角度。

2.用素材

这里所说的素材,是指学生在考前的备用素材。一般来说,他们每个人会有一个素材库。这在下面的“量化训练”论述中会详细提到。 由于考场作文时间紧,审清题意后选用材料的时间仅在几分钟内,因此,要当场从自己的生活中搜寻出有质量的材料是不大可能的。考生只有从自己的备用素材库中迅速准确地挑选出符合题意、切合中心的材料,才能有更多时间布局全篇。当然,用好素材也要经过考前训练的,需要灵活巧妙地用。同一个素材,用法可以不同,可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变换描述重点。用好备用素材,是写好一篇考场作文的前提。

3.思结构

当考生确立了文章的中心和材料后,就要精心地安排结构。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线索。根据材料的特点,可以确定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实物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时间地点的变换为线索等等。

△记叙顺序。C层次的学生掌握顺叙写法即可;而B层次学生掌握顺叙及倒叙写法;A层次学生顺叙、倒叙、插叙皆熟练掌握。

△开头。①直接叙事法。开篇就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或直接叙述过程。此法无技巧却直接夺人眼目,C层次的学生多用为妙。②点题法。通过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③设置悬念法。最常用的是倒叙法。将事件的结果放在开头,或将事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放在开头。④自然环境描写法。此法主要是渲染气氛,定情感基调。⑤引用法。多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等。

△结尾。①点题点中心法。这是考场作文最讨巧的一种,中心思想一览无余地呈现在阅卷人眼前,使全文紧扣题意。C层次学生就采用这种结尾法。②呼应开头法。③留白法。提出对文章中人或事的思考,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留给人联想的空间。

△过渡。①由一件事的叙述转到另一件事。②倒叙转入顺叙时。③插叙的起止处。

4.会表达

首先必须强调描写的表达方式。对C层次学生来说,这是需要进行再强化训练的。从人物描写到场面描写。而对A、B层次学生则强调描写的质量,力求细腻,有特色。并且在正面与侧面描写、环境描写方面做进一步强调。其次是叙述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这主要针对A、B层次学生。

5.列简纲

要求考生在写考场作文时列出简要提纲。这是一个构思过程。有以下部分组成:①中心。把即将完成的文章的中心明明白白写下来。这是让考生在奋笔疾书时头脑里始终有清晰的主旨指向,并且在简纲完成后,审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是否密切。②行文过程。无论采用怎样的结构安排,都将每一段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可以寥寥数笔自己看得懂即可。其间务必在每段最后标明注意点,例如“详写”、“略写”、“外貌”、“议论”等等。简纲的主要用途是自我审阅、修改,保证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不出意外地完成一篇不低于自我水准的文章。当然,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不用文字而是用腹稿列简纲也未尝不可。不管是否用文字表达简纲,关键是要沉着、细致、周密。

四、量化训练 质化提升

作文作为一项技能,需要量化训练。尤其是对考生来说,考前至少精写6篇大作文。这6篇大作文必须强调:文体是记叙文;题型是全命题3个、半命题2个、话题1个;选材范围要覆盖个人成长类、校园生活类、家庭生活类、社会生活类。文题以平实为主。目的是通过精写这6篇文章,筛选出每个考生个人最好的材料,以及将这些材料运用到最好。

学生精写了,接下去就是教师的修改指导。通常来说,教师的修改包含如下方面:①陈旧的材料删去,经典的材料(对用该材料的考生来说)提亮。通过对材料的有效处理(指围绕中心的详略安排、细节凸显等),点化、提升中心。②加强议论、抒情,深化中心。③补充想象的情景。即补充符合生活真实的内容,充实描写,改观表达的单薄苍白。④优化写作顺序。将文章的顺序调整到最合理及最精彩。⑤语言上要锤炼动词,有意识妙用叠词、形容词和修辞法,巧用古诗文、名言,推敲句式等等。

当教师提出修改方案后,就要学生认真动笔了。对C层次学生来说,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才能成就一篇较满意的文章。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必须坚持。通过精写、精改,每位学生的6篇文章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并且大多数学生会感悟到“一斑”与“全豹”的关系,写作水平会有切实的进步。

除了精写6篇大作文外,还要做好至少15篇文章的构思提纲训练。这些提纲训练的文题要有几个较偏较怪的,而且根据本市近十年的中考题状况,还必须有几篇有比喻义的,还有话题类的、材料类的、吟咏畅想类的等等。总之,文题涵盖面要广。同时,通过这15篇提纲训练,又提高了对6篇精写作文材料的调控能力,可以将曾经精改过的材料灵活运用于同题材或同主旨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提纲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审阅修改,因为提纲会呈现作者的整体构思,是一篇完整作文的概貌,诸如偏题、中心不明确、详略不当、材料单薄等等缺陷,均会在提纲中暴露无遗。只有经过教师的精心批阅、学生的思考修订,才能真正达到快速无误地整体构思的训练目的。

中考作文指导是一项需要有决心、有耐心、有恒心的艰辛工程。它重在提炼规律,要求教师筹划翔实的指导方案,并备好大量资料支撑方案。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系统的中考作文指导,才能让考生真正获益。而且,如上文所述分层学生状况,又需要教师在实施方案过程中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因为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之间、一个学生个体本身,写作能力也都会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不平衡现象。这就让教学实践来磨炼我们吧!只要我们勇于反思,勇于探索,那么中考作文指导的实效必定蒸蒸日上!

猜你喜欢

中考题目作文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