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激趣三招——一次成功的作文辅导获得的启示
2010-02-26福建曾蓉珍
福建 曾蓉珍
谈到学生作文状况时,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中学生作文能力靠的是小学的功底,否则要想教会学生作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一度我也这样认为,体现在教学上自然就是对作文指导不太上心了。可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儿子小学时,作文能力很差,说话颠三倒四,语不成句,更不用说什么主题和立意了。为此我很着急,不知道该如何教他,帮助他走出困境。一次,他放学回家,不知是不是受了谁的刺激或感染,居然怯生生地说:“妈,我们学校要举行作文比赛了,我也想参加……”虽然他并没说要我帮他些什么,可看他一副热切又信任的样子,我知道,在儿子眼里,当语文教师的妈妈是可以改变他不会作文的局面的。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能力改变儿子的现状,也不知道儿子是否具备改造的潜力,光凭儿子一向不认我这个老师(他一向爱说:妈妈不是他的老师),而今天居然在我跟前流露出低姿态的求助的眼神,我就获得了无穷的动力。我决定试一试。
晚饭后,我和儿子第一次为了学习这个有些神圣的目的,自然、和谐、没有任何别扭地坐在写字台前。儿子第一次为着他自己的主观愿望接受我的指导,我则第一次除了激动愉悦不带任不良情绪陪坐在儿子的身边。带着点虔诚与惶恐开始了我的作文指导。
记得那次的作文命题是——我美丽的校园。我拿出一张纸,画好一副方框,告诉儿子在方框里用三角形标出准备描写的美景,儿子愣了半天,居然没能动笔。我只好提问启发:“你校园里的哪些景物你觉得美丽呢?”儿子想了想说:“雕塑很漂亮,美人蕉很美。”说完他抓耳挠腮地说没有了。我引导他说:“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只指给人视觉愉悦的东西,能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都算,包括精神上的。”说完还给他举了些例子。经我这么一点拨,他豁然开朗。诸如宽广的运动场,高大的教学楼,婷婷的风景树,如茵的草地,老师和蔼可亲的笑脸,同学助人为乐的热心肠等等,一串一串无碍地从他那原本显得笨拙的嘴里溜出。看到启发的成功,我信心大增,居然也萌生灵感,就像教数学那样,试着用某种程序、某种公式,引导他迅速掌握一些作文的技巧。我让他围绕体现“校园美”这个中心,选定要描写的景物,而后按照空间顺序安排好描写的顺序,再仔细斟酌景与景之间该如何衔接与过渡……指导的过程是虔诚的,学习的态度是主动且迫切的,指导的效果当然也是空前的!
那一次,儿子的作文并没有获奖,可却得到了他老师最夸张的表扬,他告诉我他老师改他的作文时激动得快晕了!怕我不信,儿子反复强调说:“真的!不信,你给我老师打电话!”看着儿子激动的小脸,我心里翻腾得厉害,既感激又羞愧。感激儿子老师的善良和英明,羞愧自己的肤浅和不负责任!
或许是因为儿子老师的赏识教育起了作用,或许是我充满信心的用心指导帮上了忙,又或许是儿子作文的兴趣起了主导的作用,总之,儿子的作文一天天进步。小学时参加征文比赛还拿过不少奖。上中学了,他的文章也因立意新颖、主旨深刻曾不止一次被当作范文公开朗读。儿子作文的进步让我欣慰之余获得不少的启示:作文是可以提高的,就看你有没有心,就看你用不用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心呢?
结合我儿子的实例再整合从教二十年的实践经验,我觉得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就像古人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激发写作兴趣的渠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切实的人生体验丰富认识,丰富情感,充实作文的素材库。
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而摆脱作文的恐惧,愉悦地天然地作文,而非闭门造车。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看新闻,留意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新鲜事,看报纸杂志(此举目的在于获得一些别人的间接的人生体验,快速获取信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意设置情境让他们体验等。当然其中的有些环节单靠学生个人的体验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比如看新闻这一环节,因为孩子们的阅历不深,对人对事的看法难免流于肤浅或人云亦云,所以,这时就需要家长或教师从旁点拨,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或结论。只有这样,他们的思想才能立体,认识才会日趋成熟,在这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才可能有较为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会像白开水。
二、传授一些通俗易懂的操作性强的作文技法,让学生能写作文、会写作文,从而产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绝对有一定的作文技巧。我们教者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我们所掌握的作文技法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熟练地运用于作文之中。说实话,许多教师(包括我在内)无论是作文讲评课还是批改作文时写批语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只管传授理论上的所谓作文技法,却忽略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这一环节就更不用说了。具体体现在抽象、晦涩的专业术语写了一堆或说了一大通,而学生却仍在云里雾里。教师只顾一味传授的过程,并不重传授的效果。这样的授课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与学生都做了无用功!
其实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赏了一幅自然风光图,而后立马要求学生当堂作文。把看到的景物转化为语言文字。几分钟后,甲同学交出下面的文字
“高大的林木郁郁葱葱,低矮的杂草长在林木的下面,除此之外,林子里静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再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虽也有不乏描写生动形象些的文字,可类似的枯燥、呆板、乏善可陈的“写真”文字占了多半!看到学生预料中的反应,我没有懊恼,而是结合具体的实例,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了以下景物描写的思维程序:
(一)细心观察,确定中心(即确定这是怎样一副风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静的、美的、富于生机的、冷冷清清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还是叫人感到阴森恐怖、愁肠百结的)。
(二)围绕你想表现的唯一的那个中心取景(不一定看到的都要入文,也不一定看不见的就不能入文,可以根据中心的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安排合理的描写顺序(可以是逻辑顺序——由点到面或由面到点、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也可以按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远近高低)。
(四)根据表达的需要设置情景(早晚阴晴雨雪春夏秋冬)。
(五)巧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六)融情于景,力争情景交融(情随景生,景因人异,一切景语皆情语)。
(七)具体行文时关注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用过渡句或过渡词语)。
经我这么一点拨,甲同学很快写出了下面的文字:“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设置情境),晨曦半露,薄雾笼罩了整个山头(观察写实)。给林子披上一件朦胧的淡蓝色的轻纱(比喻形象描绘),晶莹的露珠在枝头、草尖微颤(合理想象),不知名的鸟儿藏匿在叶间,放肆地欢歌(想象、拟人)。徜徉在这样一片幽静、祥和、富于生机又带着点烂漫的林间(描写要体现的主旨),何愁不忘世间的种种烦忧呢?”(主观感受)(整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面到点)
甲同学先后两段描述文字的变化已很好地检验了作文技法指导的效果。我敢说,那节课确实让每一个同学都受益匪浅。
三、赏识学生习作,激发写作兴趣。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优点,对学生作品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其写作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摆脱写作恐惧症,产生下一次写作的欲望。
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许多成名的心理学家也这样告诉我们——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学生克服障碍,奋发努力,努力成功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还得注重激励的作用。关于这方面的案例,除了上述我儿子作文水平的进步的案例外,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很多,比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赏识教育王友”的故事、美国著名总统杜鲁门母亲赏识儿子的故事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
作文激趣的招数一定会有很多,采取何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也要因人而异。这里罗列的只是我个人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肤浅感悟。要想真正实现大面积、大幅度地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理想,还需广大同仁用心钻研,用心总结,用心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