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农村流通渠道的几个问题
2010-02-16尹世杰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完善农村流通渠道的作用
众所周知,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流通渠道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优化作用很大。
马克思早就强调过疏通流通渠道的作用:“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的市场情况。”“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以后,才能实现,才能发挥作用”。[1]他还认为,商品通过流通过程而出卖,“是商品惊险的跳跃”。[2]由此可见疏通流通渠道的重要作用。确实,完善流通渠道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枢纽,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农村流通渠道还不畅通,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仍然较多。因此,疏通农村流通渠道是重要的着力点。其实,多年来党中央一直很重视这些问题。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就提出,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这里把完善农村流通渠道、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内容,可见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为具体地提出:“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输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来具体落实这些大政方针。
2009年,商务部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了农村消费。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农家店41.6万个,配送中心1467个,覆盖了全国85%的县、75%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3]这是良好的开端。
但由于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时难以完全解决。当前流通渠道还很不完善,流通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商业网点大多小而散,很多农村还没有建立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有些农村商品买难卖难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目前的“家电下乡”就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流通不畅。中国家电课题组前不久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电产品价格普遍比城市高5%~10%,有些地区甚至更高。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家电价格越高。这主要就是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过高造成的。[4]“家电下乡”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流通不畅,运输成本高,影响商品价格,影响农村消费。这种情况还是不少的。
又如,由于农村流通不畅,导致一些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损失。据有人统计,近年来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途中腐烂。[5]
上面这些都说明,当前我国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促进社会文明与社会全面进步,作用很大。
二、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渠道
当前我国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渠道,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流通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还有不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使流通渠道阻塞。有些农村甚至还存在供水、供电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2010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增和改造农村公路38万公里、农村电网线路26.6万公里。”这是良好的开端。他还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村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2010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已经说得很具体了。本文认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外,社会组织、有关企业也可加大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格局,不断实现“六通”: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
还可考虑采取税费优惠的方式,鼓励民间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对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的企业,适当给予减税或免税的优惠。还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信贷、金融服务等方面适当采取一些优惠措施。
总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既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改善农村流通渠道,改善流通环境,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正如潘建伟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要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为农机、家用电器、电话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6]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在我们疏通流通渠道,必须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之路,使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多年前,本人就曾在一篇短文中提出,在农村“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必须找到农民与市场的结合点,也就要找到联结农民与市场的一条纽带……按不同产品分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服务组织”。“必须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排除一切人为障碍,使货畅其流”。[7]流通渠道疏通了,实现了货畅其流,就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大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与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这就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搞“三化”: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首先需要建立产供销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体系,完善农村集镇的市场网点,以利于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解决农村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这就要拓宽流通渠道,大搞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完善连锁经营方式,可以解决农村商业网点小而散的问题,使分散的农户通过超市直接将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真正实现货畅其流。现在可有步骤地在农村的重点小城镇、中心集镇和人口集聚的村庄首先落实,然后逐步推广。
还要搞多样化的流通方式。例如,可搞连锁超市,还可建设连锁化农家店,构建以批发市场和农家店为载体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或采取农超对接的方式。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15个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国家安排了4亿元资金,将在全国建设200个农超对接项目,重点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项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检测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参与农超对接试点的企业已在全国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1000多个。[8]这些做法是很好的。
还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拓宽农村流通渠道,并落实到基层。大量建设和改造农家店与区域配送中心。在县(市)的城区发展大型超市,在社区发展连锁便利店或超市,在中心乡镇建设具有配送功能的直营连锁超市,在村一级改造便民店、农资超市与综合服务社,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流通网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即如何在农村加强绿色通道建设,使市场网点形成有机、完整的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具体落实这些大政方针。特别是如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强绿色通道建设,成为当前完善农村流通渠道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具体落实。
第三,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运代理业、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要着力推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改善物流流程,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从农村物流来看,主要是农产品物流,特别是消费资料的物流。发展农村物流服务业,加强有关服务工作,有利于缩短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程,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并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还强调:“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已经说得很明确了,现在主要是具体落实的问题。
确实,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加强服务工作作用很大。马克思早就指出,服务这种劳动,具有“特殊使用价值”,“是确实必要的”。[9]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10年的主题是“消费与服务”,就是要加强服务工作,服务广大消费者,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和谐,其作用很大。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这里强调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和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这个要求已经很高了。各地农村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服务。对有关政府部门来讲,还要加强公共信息服务,逐步建立并完善以计算机网络、电视、电话等各种通信传播工具和技术为依托的多功能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畅通的城乡市场体系,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三流”共流,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
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还要加强产品售后服务。如目前的家电市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很少,维修收费又很高,影响农村家电的购销。应建立多种形式的售后服务体系,解除农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今后还可以搞多功能的集销售、收购、服务为一体的乡村综合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工作。
当前,我国加强农家店建设、加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都要强调加强服务工作,以完善流通渠道,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特别是农村的服务企业和服务单位,更要诚信经营,诚实服务,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自己光荣的职责。
当前还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服务,搞好“三网融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谈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时强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当前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更要加强信息网络服务,加强“三网融合”,真正体现“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发展电子商务。
第四,加强大中小联合的多元协作的流通网络建设。当前,我国中小型流通企业多,这就要构建以大型流通企业为骨干、以中小型流通企业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完善农村流通渠道。
这里还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现在是否可以构建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更好地促进城乡产品交流,促进城乡一体化。具体到如何进行双向流通,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哪些工作,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之,完善农村流通渠道,作用很大。十年前,我们在一本教材中谈到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时就曾经提出:“应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国营、集体、私营、个体经济均要发展,形成一个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才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居民集团的不同需要”。[10]我们相信,在党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在各有关部门、有关组织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将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人民群众的不同需要将更好地得到满足,这是可以预期的。
三、完善农村流通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流通渠道疏通了、完善了,不仅能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而且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农村流通渠道疏通了,促进“家电下乡”,使农民家庭可以用上新的家电,大大有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完善农村流通渠道,大大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在农村发展新兴产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早就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从农产品加工增值来看,在西方国家,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加工而增值的,加工后的产品一般增值二三倍,甚至更多。当前,我国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还不多,加工增值还大有可为。二十多年前,本人曾在一篇短文中提出,“商品生产的纵深发展——产业经济”,必须使“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协调发展的产业环流”,还强调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使生产向纵深发展”。[1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增加花色品种,发展一些新型产业、新型农产品,发展多样化、高效、优质的农产品,发展名、优、特、新产品。这样就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还可根据各地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例如,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就大力开发有特色的葡萄产业,葡萄种植面积累计达7.18万亩,搞了“阳关”牌商标,申报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经成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华名果”,现产品远销我国内地30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销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8年,敦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葡萄产业的就有4064元。2009年,敦煌市12万吨葡萄在第二届中国敦煌节上被客商订购一空。[12]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全国还是不少的。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产业和农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综上可知,农村流通渠道疏通了,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一些新型农业产业,既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而且由于这些新型农产品大量运往城市,还会极大地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还应看到,有些农产品属于原料,供加工之用,而新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农业原料的多样化和优化,大大有利于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样发展的结果,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由于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两个优化、升级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由此可见疏通流通渠道的重大作用。
四、完善农村流通渠道,促进消费和谐与社会和谐
如前所述,完善农村流通渠道,有利于促进两个优化、升级,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就会促进消费力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发展。而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随着消费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将不断提高,安居乐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大大有利于促进消费和谐与社会和谐。胡锦涛同志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大大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曾经指出:“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13]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时又指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恰恰有利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有利于解决“历史之迷”。这也说明了完善流通渠道、促进消费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1]、[13]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11、720、926-927.
[2]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4.
[3]崔鹏.让农村消费更便捷更实惠[N].人民日报,2010-01-20(10).
[4]王峰.疏通流通渠道,降低农村家电价格[N].中国消费者报,2009-01-16(A1).
[5]汪旭辉.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优化路径选择[J].改革,2008(2):83-88.
[6]潘建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10(1):3-6.
[7]尹世杰.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的几个问题[J].经济评论,1995(2):30-35.
[8]何璐.十五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 [EB/OL].http://www.snweb.com/2009/0719/63834.html,2009-07-19.
[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35、436.
[10]尹世杰,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01.
[11]尹世杰.商品生产与产业经济[J].求索,1985(1):4-10.
[12]陈宗立,等.敦煌葡萄香飘四方[N].光明日报,2009-09-18(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