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草根奖”与地方道德建设
——基于德清县“民间设奖”现象的思考
2010-02-15姚惠敏
□ 姚惠敏
民间“草根奖”与地方道德建设
——基于德清县“民间设奖”现象的思考
□ 姚惠敏*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县相继出现了23个民间奖项。民间设奖是民间人士的自发行为,旨在对当地一些道德行为的奖励和倡导,它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壮大和规范阶段。民间设奖提供了一种道德建设可能的路径:通过民间推动,结合政府引导,以评奖活动为载体,形成社会共同推进道德建设的新局面。文章就民间设奖提出道德建设方面的如下意见建议:民间设奖活动有利于道德建设;普通百姓应成为道德建设主体;道德建设应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政府应为民间道德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民间设奖;道德建设;德清县
本世纪以来,浙江省德清县对地方道德行为的“民间设奖”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半月谈》、人民网、央视新闻会客厅、《湖州日报》、《今日德清》、德清电视台等100多家主流媒体对此多进行了报导;该县的“热心好市民奖”设立者钱素春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孝敬父母奖”的设立者马福建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还被请进了央视新闻会客厅;“助人为乐奖”的设立者陆松芳曾获得“感动中国”2008年度候选人、2009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德清县的“民间设奖”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如此的关注,其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对推动地方道德建设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一、德清县民间“草根奖”的产生与发展
(一)民间设奖的发展历程
民间设奖从最初马福建设立“孝敬父母奖”到现在发展到拥有23个民间奖项,并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97-2001)
1997年,德清县武康镇太平村村民马福建针对社会上敬老不足现象,在本村设立“孝敬父母奖”。具体内容是:设奖励基金1万元存银行,每年拿出500元,奖励孝敬父母的本村家庭,获奖者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投票产生。“孝敬父母奖”设立后,村民们予以了充分认可,也在当地营造了争当“孝敬模范”的良好氛围,村风民风得到显著改善,不孝的子女在舆论压力下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2.发展规范阶段(2001-2006)
自2001-2006年,德清县先后有10人自费设奖 ,奖励内容有“环保奖”、“拥军奖”、“交通安全奖”、“外来人员风尚奖”、“残疾学子励志奖”、“见义勇为奖”、“热心好市民奖”、“非遗保护传承奖”、“和谐家庭奖”、“创业新农民奖”等。2006年1月德清县文明办成立了民间设奖管理指导领导小组,2006年2月德清县委宣传部制定了《德清县民间设奖指导管理办法》。2006年3月成立了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这是浙江省首家民间设奖协会。这也标志着德清县民间设奖活动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3.发展壮大阶段(2007-至今)
自2007年至今,民间设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5月至2009年底,全县又增加了12个奖项。奖励内容有:“胜勇移民创业奖”、“金山带头致富奖”、“巾帼创业奖”、“医德医风奖”、“励学助教奖”、“爱心帮扶奖”、“花木兰爱心奖”、“益民报国奖”、“蒲公英助学奖”、“三星外来学子奖”、“松芳助人为乐奖”等。随着民间设奖的进行,设奖人也不断把自己的道德建设事业做大。马福建创办了湖州地区第一个民办老年乐园,如今这里已经入住了100多位平均年龄80以上的老人。朱天荣贷款近10万元创建环保基金,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环保联系站,开通了全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热线电话。刘志国通过合资在三合乡办起了一家船舶修造厂,以解决退伍士兵的就业问题。
(二)民间“草根奖”产生发展的背景
1.经济发展为民间设奖提供了物质保障
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县域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下辖9个镇,2个乡,166个行政村。该县先后9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8个乡镇进入“全国千强乡镇”。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2.4亿元;人均 GDP达6928美元,财政总收入2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31元。①摘自2010年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德清强劲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民间设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保证。
2.深厚的文化积淀给民间设奖提供了人文土壤
德清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和古代防风文化在这里留下不少印迹和传说,德清历史上诞生过沈约、沈充、管道升、俞樾、沈铨、俞平伯等人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的作者孟郊便诞生于此。崇文重教的传统,纯朴致雅的民风,在德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成为现今德清百姓的自觉意识。而且,近年来德清的“社会治安考核”、“百姓安全感测评”等成绩连续多年在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良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积极参与民间设奖活动的积极性。
(三)“民间设奖”参与者的行为分析
德清县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断创新载体,多年来培育出了23个民间奖,促使崇尚公德、尊老爱幼、重视科技、注重环保、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思想在德清县老百姓中蔚然成风。这种民间道德奖的形成发展有赖于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对不同参与者的行为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民间设奖的内在逻辑。
1.设奖者的榜样示范
从民间设奖者来看,设奖的主体主要是普通群众,民奖以“民”字为特征,奖项以民间人士命名,奖金由民间自定自发。他们本身就是道德行为或品质的拥有者,他们都把道德建设作为己任。他们设奖的目的很明确,希望通过设奖和评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社会风气,造成更大的社会效应,带动本地的道德建设。此外,设奖者在政府和公众的支持与褒扬中也获得了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回馈,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设奖行为的动力。
2.获奖者的积极参与
从获奖者分析,奖励对象从民众中产生,他们作为身边人、普通人,能学易做,拥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主动的参与性。以第四届“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为例,获奖的外来人员共有7位,包括帮助民工垫付医药费的外来民工、担任万马路一带60多间出租私房的代管员、拿家里钱来急救的安徽民工的三轮车夫。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他们在生活中本身就是道德建设的榜样。“溪水交通安全奖”奖项设立后,村民们加强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10名外来务工人员自愿组成交通治安巡逻队。“天荣环保奖”有1万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许多人说,我们并不是冲着那个奖来的,而是觉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朱天荣的感召下,近百名环保志愿者和数千名学生汇聚一起,回收了约40万节废旧电池。获奖者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奖项的激励,也是自身道德意识的一种自然表现。
3.政府规范引导
德清县每一个民间奖的产生与政府的主动参与、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例,当有拥军念头的刘志国在县人武部和当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出资一万元设立了“志国拥军奖”。外来务工者斯正良经过几年的努力,走出来自己发展的路子,想回报社会和德清人民,却苦于没有好的点子。县建设局、新闻传媒中心、县文明办等引导他以外来者奖励外来者的办法,营造有利于提升外来务工者素质的浓厚氛围,设立了“正良外来者风尚奖”。为了使德清县民间设奖持续健康发展,对全县的民间设奖加以规范,从而把民间设奖纳入到有序的管理中去,使其能够更加规范地开展各类活动。德清县在文明办下面专门成立了一个临时机构——“民间设奖指导管理领导小组”,作为民间设奖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规定各奖项应成立评奖小组,监督评奖程序,以确保奖项的公开、公正、公平,真正奖励民间优秀典型。德清县还出台了鼓励措施,比如对规范运作的奖项给予奖励经费20%的补助。在租用场地等方面也给予协调,尽量减轻设奖人的负担。同时,县里规定,如发现各奖项有违规操作、借设奖谋取非法利益等现象,要及时制止,对情节恶劣者可通过媒体进行批评报道,甚至取消设奖资格。正是政府倡导了规范化管理,所以评出的对象既有百姓的口碑,也有政府部门的认可度,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政府的这一做法有利地推进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进一步推进了道德建设的进程。
二、民间“草根奖”对地方道德建设的影响
道德是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信念的力量,保证人们对它的遵守。①孙国华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一)民间“草根奖”在道德建设中的功能分析
民间设奖可以影响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评价,它还可以进一步帮助造就精神品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行为与品质,从而创造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的道德人。
1.道德认识的推动功能
民间设奖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对一定道德价值观念的肯定,对一定道德规范准则的标示。它实际上是在昭示人们:只有如此这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是社会认可的;只有如此这般的行为才是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的;只有如此这般的道德品质才是我们应当养成的。这无疑可以认为是社会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推出了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准则、道德品质模式等的范型。由于民间设奖在公共场合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公开性,所以它必然对个体的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人们明了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不应当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2.道德情感的培养功能
道德情感就是对道德规范尊重和遵从的特殊情感,如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与人的自然情感两部分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然而,这种结合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发生,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与人类的自然情感只有通过一定的中介才能结合在一起。民间设奖正是可以充当这样的中介,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奖励,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从而使其产生快乐的道德情感体验。
3.道德信念的强化功能
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影响个体道德信念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对道德的本质的深入理解。民间设奖,就是对自觉遵守了社会行为规范的人施以奖励,是人们更加笃信道德理想,从而发挥出道德信念的强化功能。
(二)“草根奖”对地方道德文明建设的影响
1.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道德模范
经过十多年的民间设奖、评奖、颁奖,目前已在基层群众中培育、树立各类先进典型5千多人。其中,122位现役军人的家属获得“志国拥军奖”奖励;有27位外来务工人员获得“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殊荣;朱天荣设立的环保奖,在让4000余名小学生成为“环保小卫士”的同时,还自费包车进行“环长三角环保行”活动。马福建,这位在1997年出资设立“孝敬父母奖”奖励孝敬父母的优秀村民,还投资创办全县第一家老年乐园,他本人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佳公益之星”;“残疾学子励志奖”设立者,曾七上西藏自费看望家乡子弟兵的拥军大姐钱立玲,2007年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同是2007年度“爱心好市民奖”设立者钱素春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奖”的设立者陆松芳曾获得2008年度真情人物;“感动中国”2008年度候选人;“责任中国”之“十大责任公民”;2008年度“浙江骄傲年度致敬人物”;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首届浙江省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2.提升了德清市民的道德水准
百姓设奖奖百姓,群众自发带群众的现象,形成了设奖者期望倡导的良好风尚。“益民报国奖”07年设立并有9位考上军士院校的军人家属当年获奖。群众拥军热情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从而促进了全县双拥工作。目前德清已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县;“孝敬父母奖”得奖的16对“孝敬模范”均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通过这个奖项的激励,不仅村风民风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德清城乡掀起阵阵尊老敬老新风;“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有27人获得此奖,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形成树立新品质,争做新市民的良好氛围;“清溪创业新农民奖”、“带头致富奖”等设置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他们的促动下,目前全县已发展有甲鱼养殖场100多个,养殖面积超过5000亩,仅此一项年产值超过1.2亿元。“创业新农民奖”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增强了农民的科技致富意识和致富本领,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提高了德清的城市文明程度
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高低,归根结底反映在人的行为上,决定于人的素质。德清县近年来获得了首批“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等称号。德清的外来人员犯罪率也相应降至浙江省最低地区之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位列浙江省前茅,并且获得“平安德清”建设五连冠。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获得,尽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民间设奖无疑也是众多原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引导民间设奖,助推道德文明
一位哲学家说: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净化人的灵魂,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德清县的民间奖设现象,就是让美德去占据灵魂的一种方法。德清县民间设奖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作用得到进一步显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不够健全、运作缺乏规范、人才和资金的缺乏、监督机制有待建立,等等。
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民间设奖的做法,使之在道德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
1.营造平凡人做高尚事的道德建设氛围
民间设奖的获奖者有两点共性:一是事迹动人,二是事迹平凡。这里的平凡,指的是其行为并非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而是每个人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善举和义举。因此,这些获奖者更有示范意义和可学性。对于道德建设,我们长期以来对民间道德楷模的作用重视不够,道德教育中重说教,人文精神偏少。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更推崇在日常生活中有闪光点的平凡人,因为他们能够给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动。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人,更多地用身边人来激励身边人,使模范人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让人们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2.建立群众普遍参与的道德建设平台,提供道德建设的政策保障
道德追求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要求,但这种要求往往会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得到加强或消弱。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建设有助于群众普遍参与的活动平台,让百姓成为道德建设主体,这是政府的职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民间设奖以道德活动为载体、以道德评议为主题,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评奖活动能充分调动群众广泛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但我国基层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尚处较低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基层党政组织的深入宣传发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而在总结表彰和授奖环节,又只有借助基层党政组织的权威性,才能扩大评价影响,提高评价的社会效果。民间评奖也得到了当地党政基层组织的支持和指导。因此,政府在加强制度建设和刚性约束的同时,应该因势利导,发挥政府各方面的优势,并为其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3.借鉴德清的做法,推动民间设奖工作的发展
不难看出,民间设奖是引导百姓参与的社会道德建设行之有效的平台。不仅如此,这一做法的普遍意义同样是不容置疑的。德清能做,其他地方为何不能做?德清能够做好,其他地方也没有理由做不好。研究德清的做法,使之上升的更具普遍意义的高度,让各地的道德建设活动真正扎根于群众内在道德追求的土壤之中,这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发展的新路径。各地可以借鉴德清的做法,创造条件“移花接木”,建设起民间设奖的道德建设平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在道德建设领域同样是有重要意义的。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地民间设奖的行为
规范化、法制化是民间设奖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民间设奖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其规范性程度较低,更没有达到法制化的水平。因此,政府和社科研究机构要加强对民间设奖行为的研究,在大力褒扬、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努力发现和研究其问题与不足,以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使民间设奖在发展中加以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
[1]杜继文:“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4.
[2]“民奖新风的德清现象”,《今日浙江》,2006.01.
[3]“来自德清的民间奖”,《民主与法制》,2007.4.
[4]姚阿忠:“集民间之力量扬社会之新风”,《湖州市委党校系统2008年论文集》,2008.7.
[5]《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章程》,中共德清县委宣传部,2006年3月17日。
[6]《德清县民间设奖指导管理办法》,中共德清县委宣传部,2006年2月23日。
(责任编辑:吴锦良)
D913.9
A
1007-9092(2010)05-0111-05
姚惠敏,中共德清县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