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宠物鸟·疫病·公共卫生

2010-02-12丛彦龙母连志宋德武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鹦鹉热禽类衣原体

丁 壮,丛彦龙,母连志,宋德武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大学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吉林 长春 130062)

宠物鸟就是指人工喂养用于玩赏、做伴、舒缓人们精神压力的鸟类。自然界现存鸟类9 000多种,我国的鸟类资源也很丰富,有鸟类1 300余种,其中90多种是我国特有或主要在我国栖息繁殖的鸟种。鸟类家族中适于家庭饲养的玩赏鸟类不多,我国约有100余种,驯鸟、养鸟、赏鸟和爱鸟的历史很悠久。家养宠物鸟有几百种,按来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从自然界中捕捉饲养的鸟,如画眉、百灵、黄鹂等;二是人工繁育的鸟,如芙蓉鸟、金丝雀(玉鸟)、珍珠鸟、鹦鹉等。按观赏目的将宠物鸟分类:(1)以聆听鸣声为目的的观赏鸟,如百灵、画眉;(2)以观看飞舞为目的的鸟类,如云雀、绣眼鸟;(3)以主要观赏技巧为目的鸟类,如黄雀、蜡嘴雀;(4)以观看鸟类之间的相互争斗为目的,如画眉、鹌鹑;(5)以观赏鸟类艳丽的羽色为目的,如孔雀、寿带鸟。

在中国饲养宠物鸟已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饲养宠物鸟的人越来越多,对笼鸟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宠物热,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宠物在全国迅速发展。狗、猫、鸟、鱼开始进入了一般市民的生活圈[1]。宠物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丰富了人们的家庭生活,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觉察的隐患。由于目前宠物市场管理极不规范,而宠物来源地广,检疫预防措施缺乏,致使宠物疫病不断传播,并不断有感染人类的报道。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164科9 000多种鸟类中,我国所产鸟类共计有26目81科1329种[2],其中宠物鸟约有几百种,主要为鹦形目、雀形目、鸽形目、佛法僧目4个目的鸟类。宠物鸟的主要疫病包括新城疫、禽流感、鹦鹉热、结核病、禽痘、鸽痘、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慢性呼吸道感染、曲霉菌性肺炎、禽虱、肉毒梭菌中毒等。其中新城疫、禽流感、鹦鹉热最为常见,而且与人类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1 宠物鸟·新城疫·公共卫生

1.1 宠物鸟在新城疫流行传播中的意义

新城疫(ND),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对动物健康及人类公共卫生具严重危害程度的A类动物疾病,我国农业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于2008年底公布新城疫为对人兽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一类动物疫病。

一般认为新城疫于1926年首次暴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新城,但是1897年在苏格兰的大鸬鹚和欧洲鸬鹚暴发的疫病中就分离到了新城疫病毒。鹦鹉等宠物鸟类的新城疫,在某些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1989年~1996年美国的鸬鹚暴发的ND,经追踪是由引入已感染NDV的鹦鹉所导致;日本在1997~2001五年中,平均每年进口超过40万只非家禽鸟类,在1997年从巴基斯坦进口的小长尾鹦鹉中分离出JP/Chiba-pa/97毒株。这清楚地启示NDV的传播与进口宠物鸟有关,而且NDV能在这些鸟类中呈隐性携带状态[3]。Erickson G等(1977)报告悍蚁鹦鹉(Amazon parrots)可持续排出NDV超过1年,虎皮鹦鹉(budgerigars)、conures、八哥(mynahs)、黑头家鸽(nuns)能向周围环境中持续83d散播NDV。为了控制宠物鸟向家禽及野生鸟类传播新城疫,进而预测和有效防治新城疫的暴发,对宠物鸟的带毒状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对进出口宠物鸟类进行了大量的新城疫病毒检测调查。D.A.Senne等[4]对从1973年10月至1981年9月期间进口到美国的2274批次2 882 111只鸟进行了病毒分离进行统计,其中6.2%(141/2274)批次分离得到新城疫强毒株,6个批次分离得到新城疫弱毒株,主要为鹦形目、雀形目及鸽形目宠物。B.Panigrahy等报道1991年从进口美国的鹦鹉、八哥、大盘尾中分离到新城疫强毒株[5]。Pearson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进行的外来鸟检疫中,92%的新城疫检出样品是来自于鹦鹉、八色鸫和犀鸟。相对于国外近年来对宠物鸟的大样本连续监测,目前国内对新城疫的监测却少有报道。我国梁旭晖等[6]报道用血清学检验旅客零星携带进出的观赏鸟及其它飞禽,通过用HI实验从鹦鹉、鹑哥、么风等观赏鸟上检出了新城疫抗体阳性。各种观赏鸟的阳性率分别为鹦鹉44.44%、鹑哥50%、么凤25%(其它飞禽阳性率是鹤鹑100%,鸽子40%)。表明我国宠物鸟新城疫的感染率比较高,要很好的防控我国新城疫,加强对宠物鸟新城疫的检验检疫是非常重要的。

1.2 新城疫病毒的宿主感染谱

1.2.1 禽类:已发表的正式报告野鸟感染约为27个目的241种鸟类,有学者据此提出新城疫病毒具有感染所有鸟类的潜力。近年来从野生鸟类中分离到自然感染的新城疫病毒的报道如表1所示,但感染鸟类分别表现轻重不同的临诊症状,即使是同一属的不同品种也有差异。有很大部分为宠物鸟,而且有大部分野鸟有被人们视为宠物饲养的可能。

1.2.2 哺乳动物:在实验室感染中,已有蝙蝠,白鼬,仓鼠,猴,鼩鼱,兔,猪,犬,猫,刺猬,大鼠,牛等动物。尽管新城疫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增殖是有限的,而且在自然条件下的自发传播也很少发生,但哺乳动物在新城疫传播中的机械传播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2.3 人:人感染新城疫的病例早在1943年既有报告,到70年代初已发表的正式报告有37篇以上,仅在1943~1958年间报告的病例就达100余例。人的新城疫公认为一种职业病,一般限于养殖场和禽类产品加工厂的工人和兽医,血清学流调结果已经证实了这类人要比少有接触禽类者的抗体阳性率高。人感染新城疫病毒潜伏期通常为1~2d,病人的症状通常为短暂的单侧结膜炎,偶尔为双侧,不侵犯角膜,常伴有耳前淋巴腺肿和疼痛。可发生发冷,头痛,低热和咽炎等流感样症状,个别病例可能会出现溶血性贫血,轻度脑炎,病毒性肺炎或轻微呼吸道症状。尽管病人一般不需隔离和特殊治疗,而且彼此之间不会互相传播,但应限制活动,因为人可能会将新城疫病毒传播给禽类。

1.3 新城疫的流行特征

自1926年发现至今已有4次大的流行。第一次大流行起源于东南亚,于1926~1960年代早期由亚洲缓慢地向欧洲传播。第二次大流行起源于中东,1960年代后期~1973年,遍及大部分国家。第三次大流行也起源于中东,1970年代末期~1984年,先传至欧洲,而后再传遍世界各地,嗜神经型新城疫病毒至少使24个国家的鸽子感染,同时还传染到鸡,如1984年在英国由于病鸽粪便污染鸡饲料而暴发了20次鸡的新城疫。自1990年开始的第4次全球新城疫大流行也起源于东南亚。据OIE公布,全世界2006年确定有新城疫临床传染的国家已达64个。

历史上和现在流行的新城疫病毒毒株总共可以分为9个基因型,其中,基因VI型又分为7个亚型,基因VII型又分为5个亚型。1926~1960年前期,流行的基因型主要是I、II、III、IV型,F48E9株则为我国特有的属基因IX型(有的学者也曾把它归于III型)。1960年后期~1970年前期,除第一次流行的外,新出现了V型和VI型,南部非洲出现了VIII型。1970年后期~1980年后期,除前二次流行的外,新出现了VII型。1990年至今,流行的基因型以V、VI、VII型为主,特别是以Ⅶ型占了流行株的大多数。通常,新出现的基因型取代早出现的基因型成为当时的流行优势型,同时也存在其它基因型的散发。

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在自然界与禽群中的长期存在,是新城疫在免疫禽群中不时发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城疫病毒宿主谱的不断扩大,自由生活鸟类与饲养禽鸟之间的互传,水生与陆生禽鸟之间的互传,形成了一个新城疫病毒的巨大基因库,有利于新城疫病毒种株在自然界的保存和进化,致使新的抗原变种不断出现,引起新城疫新的流行。

目前可以推断几乎所有种类的鸟都可能会感染一种或几种新城疫病毒,但绝大多数是无临床症状且不发病的。但近年来频频在家禽、宠物鸟及野生鸟类中分离到高致病毒株,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1)这些毒株长期以来在家禽养殖业中就存在,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禽类产品交易及国际贸易导致了新城疫反复的爆发;(2)这些毒株流行于热带雨林的野鸟中,当人类闯入其自然栖息地或将其视宠物饲养而导致疫病感染家禽;(3)这些毒株是由野鸟中发现的低致病力毒株发生基因突变进化而来。

虽然有研究表明,野鸟(宠物鸟)携带的含有潜在毒力的新城疫病毒毒株,在家禽体内传代,其毒力会增强,但野鸟(宠物鸟)体内携带的高致病性新城疫病毒毒株,是本身携带病毒进化的结果,还是感染自发病禽类,而又对野鸟(宠物鸟)本身不致病,则还是一个未解的课题。

1.4 新城疫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新城疫是危害禽类的重要疫病,也是一种可发生于禽类和人的共患病,但并不被视为一个严重的人类疾病。早在1942年Burnet[7]就报告了人感染新城疫的病例,到70年代初已发表的正式报告有37篇以上,仅在1943~1958年间报告的病例就达100余例。人的新城疫公认为一种职业病,一般认为限于养殖场和禽类产品加工厂的工人和兽医,通过血清学流调已经证实了这类人要比少有接触禽类者的抗体阳性率高。人感染新城疫病毒潜伏期通常为1~2d,病人的症状通常为短暂的单侧结膜炎,偶尔为双侧,不侵犯角膜,常伴有耳前淋巴腺肿和疼痛。可发生发冷,头痛,低热和咽炎等流感样症状,个别病例可能会出现溶血性贫血,轻度脑炎,病毒性肺炎或轻微呼吸道症状。一般认为会引起人类的急性结膜炎,而且不会有生命危险。但2007年Scott J.Goebe等[8]报道在由肺炎引起死亡的病例中分离得到新城疫病毒,人们通过对从鸽子中分离得到病毒进行基因组测序研究,虽然不清楚该病人是否饲养宠物或有新城疫接触史,但城市内肯定普遍存在鸽子,而且鸽子可以携带新城疫病毒,推测(但证据不确凿)该病人是可能被鸽源新城疫感染。1997年我国河南省荥阳市某鸽场饲养的10~15龄的肉鸽相继发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实验,证实为鸽新城疫。同时此期间发生了1例鸽新城疫对人的感染[9]。表明新城疫病毒感染人并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人的死亡,让人们对新城疫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尽管感染新城疫病人一般不需隔离和特殊治疗,而且彼此之间不会互相传播,但应限制活动,因为人可能会将新城疫病毒传播给禽类,尤其是宠物鸟类。我国宠物鸟新城疫的感染率比较高,人与宠物鸟接触密切,同样可将新城疫传播给人,所以加强对宠物鸟新城疫的检验检疫不仅有利于防控我国的新城疫,同样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 宠物鸟·禽流感·公共卫生

2.1 宠物鸟在禽流感流行传播中的意义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禽流感自1878年在意大利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对禽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认识不断增加,1902年首次从鸡体内分离到禽流感病毒,而30年后首次分离到人流感病毒[10]。1936年Burnet[11]报道用鸡胚增殖病毒获得成功,这一突破不仅使流感病毒分离更加容易,而且也使获得高滴度的病毒变得更加简单。1941年Hirst[12]发现流感病毒具有血凝活性,1955年Schafer证明禽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13]。甲型流感病毒它不仅能感染鸡、火鸡、鸭、鹅等家禽,也能感染孔雀、鸵鸟、野生鸟类等;现已有充分证据证明,人也可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发病、死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非致病性禽流感。由于鸟类也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加上人们喜欢以饲养各种观赏鸟作为生活的乐趣,为控制禽流感通过观赏鸟进行传播,特别是传染给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及研究表明,从迁徙水禽,特别是鸭中分离到的病毒比其他禽类多,禽流感的分布,明显地受饲养和野生禽类的分布、禽类生产的产地、迁徙路线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曾在迁徙野鸭和水鸟体内分离到H7N7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004年韩国各地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有关地区鸟类进行检查。京畿道一养鸡场发现禽流感,在东南部庆尚南道捕获的一只喜鹊禽流感检疫呈阳性反应,这是韩国第一次在野生禽类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野生禽类通过迁徙而使禽流感病毒在全球成流行态势,而人们不应当忽略进出口宠物鸟在禽流感流行传播中的作用。D.A.Senne等[4]对从1973年10月至1981年9月期间进口到美国的2 274批次2882111只鸟进行了病毒分离进行统计,分离得到大量禽流感病毒,其中主要在鹦形目及雀形目宠物中分离得到。大量走私宠物鸟没有经过检验检疫,更容易携带禽流感病毒,造成禽流感向家禽及野生鸟类的传播。所以加强对宠物鸟的带毒状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2.2 禽流感的宿主范围

2.2.1 禽类:自然界以鸟类带毒最为多见。Stall Rnecht等[14]报道,已发现的带毒鸟类达88种,涉及12个目,这仅是鸟类的1%,实际能自然感染或易感的鸟类要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家禽中以火鸡最为易感,有很大一部分宠物鸟也可感染禽流感。

2.2.2 哺乳动物:禽流感病毒可自然感染灵长类、猪、马、各种禽类,从海豹、水貂、鲸也曾分离出病毒,小白鼠和雪豹可通过人工感染发病。有些动物也许本身并不易感,只是通过共同水域或同在一起饮食而形成机械传播。

2.2.3 人:人们曾经一直认为人流感和禽流感有明显的宿主界限,人分离株不能在鸡、鸭等禽类体内复制,同样禽源分离株在灵长类体内复制能力也极差。原因是人流感病毒偏爱结合唾液酸α2,6-半乳糖,它存在于人上呼吸道细胞内,禽流感病毒偏爱结合唾液酸α2,3-半乳糖,它存在于禽类消化道细胞内,而猪呼吸道含有以上2种类型的唾液酸半乳糖,因此人流感和禽流感都可以感染猪,禽流感病毒可在猪体内通过遗传重组,将病毒基因转给人类毒株,对人类新毒株的演化产生一定作用。

但是1997年香港发生的禽流感直接感染人事件打破了这种认识框架。1997年5月,香港首次从一名死于流感性肺炎的三岁儿童体内分离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到1997年底,共确诊了18名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患者,前后共有6名患者不治身亡,患者都曾经有与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密切接触的经历[15]。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的各个基因片段与同年3月底到5月初香港禽流感死亡鸡的H5N1禽流感病毒几乎完全一致,这给人类第一次敲响了警钟,2003年2月香港又发生H5N1感染人引起发病和死亡病例。提示人们禽流感可以跨越种间屏障直接感染人,并能造成患者死亡。2003年荷兰爆发H7N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造成84人感染,并致使一名兽医死亡[16]。2004年亚洲8个国家陆续爆发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这次爆发在规模上、地域的广阔程度上以及对发生疫情国家农业经济损失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人类的威胁也越发凸显出来。从2003年底到2005年12月7日为止,WHO报告有135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69人死亡。其中柬埔寨感染4人,死亡4人;中国感染4人死亡2人;泰国感染21人,死亡13人;越南感染93人,死亡42人;印尼感染13人,死亡8人。这些病例让人们心中的恐惧变为现实——禽流感可以感染人类。面对这场灾难,科学家们开始担忧,禽流感会在未来1年时间里影响到全球半数人口,那无疑是一幕末日的场景。

2.3 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

2.3.1 传染源主要为病禽和表面健康携带流感病毒的禽:至今尚未证据证实,其它哺乳类动物能将其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直接传给禽。

2.3.2 传播途径至今成功的人工感染途径: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腹腔内、静脉内、眼结膜、肌肉内、泄殖腔和脑内接种各种不同的流感病毒。自然条件下传播途径尚未完全弄清。(1)空气飞沫:病禽或携带流感病毒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空气飞沫播散。(2)水源:至今已证实,可从飞翔鸭的泄殖腔,水禽的粪便和湖水中分离出流感病毒。表明流感病毒在水禽中传播,可通过粪便-水-口这个途径。(3)密切接触:有的认为密切接触是传播所必需的,而有的认为是非必须的。如有报道,在平地上养的火鸡中发生了接触传播,但在同一房间离地面一米以上的笼养火鸡则不受传播。尽管鸡群靠得很近,而且饲养员也没有采取扩散的防范措施,但感染并没有扩散到所有的鸡群。(4)垂直传播:从感染的火鸡所下的蛋分离出病毒。将7 000只火鸡受精卵和1 100只1日龄小火鸡输入加拿大,造成8 100只火鸡中流感爆发。由于被感染蛋用于孵化,造成种用火鸡群受感染也常见。因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5)通过人机械传播:到现在为止,只有少数报道个别禽流感病毒能直接感染人或其它哺乳类动物,尚未发现人或其它哺乳类动物能直接感染禽。已有旁证表明,感染可由服务人员和人工授精队员散播。实验已证明,饲养员能够把感染从一个感染了的鸡群扩散到一个易感的鸡群。(6)蚊虫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尚未获得确凿证据,但可能性是存在的。一种通过蚊虫叮咬,另一种是蚊虫机械传播。

2.3.3 易感禽群取决于病毒株型别,甚至不同毒株和禽的品种:一般来讲年幼的比成年的敏感。外来的比当地禽敏感。通过H9N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活禽密切接触人群的抗体阳性率比普通人群高。H7N7病毒也主要感染与病鸡密切接触者。

2.3.4 禽流感流行病学的独特性: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禽类间的致病特性和对人、动物的致病特性或者内在联系(种间联系),构成了复杂的流感生态圈,形成了禽流感流行病学的独特性。

野生水禽是流感病毒循环的贮存库(传染源)。从野禽体内可以分离到几乎所有血清Ⅱ型的流感病毒,而且从粪便和泄殖腔分离病毒的分离率比从呼吸道的高,显示野禽(鸭)流感病毒感染的肠道特性,为流感的种间传播打下了基础。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禽类的致病特性导致禽流感病毒从鸭到家禽的传播机制(从水禽到家禽)。研究表明,家鸭和野鸭的流感均属无症状型感染,肠道感染很普遍,但对鸭不造成损害,这种宿主适应性的结果使禽流感病毒长期存在于鸭体内,形成了鸭在流感自然发生中的独特性及重要地位。一旦家禽或者其它动物与家鸭、野鸭或者其分泌物、排泄物如(类便)等接触就可能造成感染,家鸭或野鸭污染的水源以及他们的迁徙也可导致感染的发生。

禽流感病毒从鸭到哺乳动物的传播(从水禽到哺乳动物)。1980年,欧洲爆发猪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遗传学特性与传统的猪流感病毒(HlNl)有明显区别,而是类似于鸭体内的H1N1Ⅱ型病毒,说明禽流感病毒已传染给猪。同年美国从患病海豹体内分离出了禽源的H10N4亚型流感病毒,提示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1996年英国从一养鸭妇女体内分离到H7N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次年中国香港报道了H5Nl亚型禽流感感染人的事件充分证明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包括人类)。

禽流感病毒从哺乳动物猪(人)到禽类的传播。近年来,人们对哺乳动物(人、猪等)源的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较表明,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很高,禽类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可以发生相互转移,证实了禽(鸭)源和猪源禽流感病毒可以相互传播。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农村就是很好的例证:家鸭、鹅、猪常混养一起,结果人流感病毒通过猪可以传给鸭、鹅,鸭鹅又传给野鸭,形成了流感病毒以猪为中间宿主,各种流感病毒(人、禽、其它哺乳动物等的)在猪体内发生基因重排,再传染给禽类或者人等,造成流感的再次爆发。可见,在流感的种问联系中,猪起到了中间宿主的作用。水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传染家禽、猪、人等动物,家禽、猪流感病毒又可以侵染人,人类流感病毒通过在猪体内和其它流感病毒的基因重排,再传染给水禽,使猪在人、水禽之间成为流感病毒的中问宿主,这种独特的生态学和流行特点已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4 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禽流感历来被认为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来源,1997年香港H5N 1和1999年内地及香港H9N2禽流感感染人事件的发生,更突出地显示了其公共卫生意义。1997年4月,香港流浮山3个鸡场4 500只鸡突然死亡,检验结果为H5N1的禽流感病毒感染;5月21日1名3岁男童死于雷耶氏综合症及肺炎合并症,从其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H5N1流感病毒(AHK 156 97);截止1998年2月11日共有18人确诊为H5N 1病毒感染并发病,其中6人死亡。经过对AHK 15 697分离株8个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并分别与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比较,发现8个基因片段同源率达90.1%~98.5%的毒株均为禽流感病毒,未发现任何曾在中间宿主与人流感病毒基因重排证据,由此可以确定,禽流感病毒已经首次突破种间障碍,未经在猪体中基因重排直接感染人并致死。1999年2月,郭元吉等发现5个禽源H9N 2病毒感染人病例,3月香港从2个小女孩体内分离出2株H9N2的禽流感病毒,虽然7人均全部康复,但事件发生增加禽流感病毒不止一个血清型感染人并致病例证。值得注意的是H9N2有多年流行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广泛存在,1999年7月在对我国某禽流感研究小组成员血清学调查中发现25%人员H9血清抗体阳性。

禽流感感染人并导致死亡的病例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从2005年1月到2009年12月为止,我国卫生部报告有34人感染禽流感,23人死亡。从2003年到2010年5月6日为止,WHO报告有501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294人死亡。其中土耳其感染12人,死亡4人;阿塞拜疆感染8人死亡5人;中国感染38人死亡25人;埃及感染109人死亡34人;伊拉克感染3人死亡2人;巴基斯坦感染3人死亡1人;吉布提感染1人死亡0人;孟加拉国感染1人死亡0人;缅甸感染1人死亡0人;泰国感染25人死亡17人;越南感染119人死亡59人;印尼感染165人,死亡136人;柬埔寨感染10人死亡8人;老挝感染2人死亡2人;尼日利亚感染1人死亡1人。

由于人类的无知或自满导致针对病毒传入和传播的预防措施不力,或者仅仅是亡羊补牢,结果常常使得禽流感的传播和引起严重疾病的情况与从前(甚至半个世纪或更早)的暴发情况惊人地相似。禽流感病毒作为人流感最大的基因库间接威胁人类健康,还作为新病原直接对人类构成威胁,因此其公共卫生意义不容忽视。意大利H7N1高致病禽流感的暴发和欧洲、北美及亚太等地区人流感的大流行,无不提示我们,禽流感将是人类本世纪面临的挑战之一。

3 宠物鸟·鹦鹉热·公共卫生

3.1 宠物鸟在鹦鹉热流行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AC),即鹦鹉热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ps)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鸟疫。Cps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造成哺乳动物、家禽、野禽和宠物鸟类等,以及人的间质性肺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样的疾病。20世纪30年代初,先在欧洲和非洲,后在美国,共12个国家发生过暴发性大流行,患者多达750例,死亡143人。本病及其自然疫源分布广泛,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发现,鸟类自然感染尤为严重,Bennu[17]新近报道非鹦鹉科鸟类多达140种,笔者以往记述自然感染鸟类23目20科190种(鹦鹉科60种),而鹦鹉科的绝大部分鸟类为宠物鸟类,凸显宠物鸟在本病流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宠物鸟与人类密切接触,通过人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同样表明本病感染广泛存在于欧、非、亚、澳及南北美洲。据不完全统计人群中感染见于丹麦、荷兰、德国、捷克、匈牙利、瑞士、罗马尼亚、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加纳、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此外,如法国、瑞典、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希腊、以色列、娜威、冰岛、阿根延、以及刚果布与中非也有病例报道。鸟疫在美国为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约200例,病死率1%以下,传染源70%为宠物鸟类[18],可见宠物鸟在鹦鹉热流行传播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为了控制宠物鸟向家禽及人类传播鹦鹉热,进而预测和有效防治鹦鹉热的流行和暴发,对宠物鸟的带毒状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3.2 鹦鹉热的感染谱

3.2.1 禽类:AC是一种全球性疫病,几乎所有的禽种均可自然感染衣原体。Bennu新近报道非鹦鹉科鸟类多达140种,笔者既往记述自然感染鸟类23目20科190种(鹦鹉科60种)[18],其中包括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宠物鸟和家禽——鹦鹉、相思鸟、鸽、鸡、鸭、鹅、火鸡、鹌鹑等均感染AC。

3.2.2 哺乳动物:AC可以感染几十种哺乳动物,如山羊、绵羊、猪、黄牛、牛、骆驼、马、骡、驴、鹿、兔、犬、貂、狐狸、豚鼠、啮齿类等[19]。

3.2.3 人:人类在接触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染以后即可获得感染。但是潜伏期往往难以确定,因为和禽类或哺乳动物的接触有时是很短,有时是经常性的,一般认为6~15d之间,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近40d。本病呈急性发病,患者发冷、喉痛、头痛、不适、体温38℃左右[20],若出现脉速,则意味预后不良。初发症状很像流感。少数病例可逐渐发作,在开始1周内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颇似普通感冒。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谵妄,严重者出现昏迷。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从肺脏中分离到鹦鹉热衣原体。但是,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干咳、少量黏液,有明显铁锈色,个别主诉胸痛。白细胞稍低。衣原体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可使患者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少尿。严重病例可累及心血管及神经系统,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脑炎等症状,可在心肌炎患者心肌内的巨噬细胞中检查到包涵体。一般有心脏损害病例同时有肺炎出现,病死率也高。严重感染患者多在发病2~3周时死亡。在抗生素未问世之前,本病暴发流行病死率达20%。目前已降至1%以下,且多数为老年人和幼儿。临床上根据症状,有鸟粪接触史即可初步诊断。不过鉴于临床病情变化很大,必须有实验室的辅助以明确诊断。

3.3 鹦鹉热的流行特征

3.3.1 传染源:带菌或发病的鸟类、家禽及其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均可成为传染源。虽然外观健康但排菌的鹅鹉、金丝雀等观赏鸟类则是重要的传染源。禽类及其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家禽和鸟类市场或其集散点、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乃至信鸽调教基地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城乡常见的鸽群更可能是具有广泛地区性的传染源。带菌的自然界野生水鸟对与其接触的水禽和人群同样都有感染威胁,带菌患者咯痰对他人也有传染性。家禽及宠物鸟感染与人群发病关系的调查显示,鸭类多是东欧和俄罗斯人群间的传染源,火鸡次之,美国的人群感染主要来自火鸡,西欧各地则以观赏鸟类中鹅鹉为主,其他如金丝雀及鸽等也是常见的传染源,偶有从海鸟获得感染的[21,22]。

3.3.2 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鹅鹉衣原体对人体的感染途径,通常通过呼吸道吸入来自传染源的病原体,如带菌分泌物、排泄物及所污染的物件。经由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等侵人人体也是感染途径之一。人体对该病原体普遍易感,从青少年直至老人都有病例报道,多发年龄30~60岁之间。实验室内的人员感染颇为多见。鸟疫的传播方式极其多样,真乃纷纭万状。流行模式可表现为暴发与散发2类型。前者通常多见于职业性发病,其感染机会是与生活方式或生产活动性质有密切关系后者多发于养鸟与玩鸟的家庭或个人。在与众多的带菌和排菌鸟禽之间经常发生密切接触的职业人群中,易于出现暴发流行。宰杀家禽、拔毛剔脏、购销运输过程都有可能受到感染,如在法罗岛妇女中间发生过的流行,即因剔脏与腌制管鼻较幼雏所致而闻名。

3.3.3 我国鹦鹉热流行情况:我国于1959年从家禽和人的鸟疫开始了对鹦鹉热衣原体的研究。在1981年任贵方等发现1959年北京某鸭场13名患肺炎职工恢复期血清的鸟疫补体结合抗体有7例阳性(1:32)。朱关福等在1984年叙述了1960年初北京病鸭及鸽的肝脾中分离到衣原体,其抗原性与前苏联鸟疫衣原体B株一致。胡起等在1981报道天津1964年由病鸽引起人群鸟疫,并从鸽子中分离到3株衣原体。郭元吉等1986年报道北京某鸡场鸡群中一次呼吸道疾病暴发流行,最后鉴定为由衣原体引起。此后,国内其他地方均有禽的衣原体的报道。1993年,段跃进等报道了一些大中型鸡场和户养的鸡群表现腹部明显膨大或者呈企鹅状,输卵管囊肿等症状,经分离鉴定后为衣原体。1993年,杨宜生等[23]报道了在6种野鸟体内分离出了鹦鹉热衣原体。1997年,王琼秋等[24]报道了1994年对云南省红河州14个大中型养鸡场疫病进行了检测,发现鸡衣原体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达22.7%,其中有4个商品肉鸡场的肉仔鸡在15~50日龄内的发病率53.7%,致死率达65.1%,经分离鉴定后确定为鹦鹉热衣原体。1994年,于维军等对连云港市商品AA肉鸡场的衣原体病进行了调查,表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且秋季和春季多发,15~50日龄肉鸡的易感性最高,发病率为30%~40%,死亡率为20%~30%。血清学调查发病鸡群感染率为25%~92.2%,父母代鸡群的感染率为41.2%~73.3%。2001年,刘棋等对广西6个地市的1568份鸡血清用间接血凝法检测衣原体抗体,结果显示阳性率高达20.66%,而广西在2001年养鸡量约为4亿~6亿只,仅因此病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2003年,石岩等对北京、天津地区肉鸡流行的严重呼吸道疾病的鸡群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肉鸡血清抗体出现10%~30%的阳性。2003年,张济培等对广东部分地区13个鸽场197份血清经间接血凝试验检验,有118份血清呈现阳性,总阳性率达到59.9%,从而表明广东地区饲养的鸽群中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2004年,肖金东等对北京某赛鸽场赛鸽突然发生以结膜炎、鼻炎、呼吸道病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经分离鉴定确定为衣原体。2004年,胡新岗等[25]对江苏省姜堰市某个体养鸭户500余只发病的樱桃谷鸭进行了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最后确定为衣原体。

3.4 鹦鹉热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由于禽源性鹦鹉热衣原体可以感染人并可引起严重疾病,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每年由衣原体引起的急性肺炎发病率为14.9%,而在美国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类肺炎为20%。据Meyer调查,1931~1963年间世界范围内因接触家禽而发生的人类鹦鹉热衣原体病为5390例。据CDC公布数据,从1988年~1998年间,大约有813人死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热衣原体的散发病例较多见于家庭饲养肉鸽及宠物鸟类,主要在养鸽玩雀欣赏之余,疏于卫生检疫,甚者,人嘴对鸟咏喂饲、亲吻等等溺爱做法而染病。时有传染源不明患者发生,其情节离奇,甚至难以想象。为拓展对传播渠道复杂性的认识,举例如下,某马戏团因鹦鹉表演,以致全部12名演员均被感染,早年在柏林金丝雀展览会的参观者中发生鸟疫重症5~6例(3例死亡)。在德国和纽约因死者灵堂内饲有鹦鹉,致使吊唁者感染鸟疫。早年德国一教授因从巴西带回观赏鸟造成全家和来客发病。从古巴买回一只鹅鹉的日本水手,上岸后染重症鸟疫致死。匈牙利一卡车司机只因给禽场运送冰块而发病。法国有部队驻扎在放置鸽笼与鸡笼的下风处几个月,因吸入吹过来的感染性干鸟屎而致暴发流行。尚有因清扫窗台、阳台及阁楼上的鸟屎而获感染。在一些城市的广场、街道社区、公园及高架铁道站台上,常有鸽群聚集,曾有检测显示这些鸽群中感染率普遍较高,如在莫斯科(30%~80%)、巴黎(72%)、汉堡(24%)、巴尔的摩(15%)。近些年来,尽管未见可观数量的流行病或动物流行病学数据,但据Vanrompay等[26]从比利时、德国及荷兰病死鸟264只及活鸟120只中共检获45株鹦鹉衣原体,在美国Andersen对1980年~1990年间9个州鸟类中检获14株该种衣原体的分型研究看,仍不难窥其在鸟类中感染状态之一斑。

医院内感染多见于患者感染其医护人员,通常在护理过程中,为患者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或其污染物以及伴发肺炎患者的大量带菌痰液所感染。历史上的23次鸟疫暴发流行中,竟有30名护士为其护理的患者所感染。194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发生重症肺炎流行时,曾有19名护士被感染,终致8名死亡。实验室感染亦颇多见,上世纪在大流行后,一度掀起的实验研究热潮中,曾发生38例的实验室感染15例死亡;以美国为例,在1931年~1956年的25年间共发生70例(死亡7例),澳大利亚也有实验人员轻症发病报道,大多发生于实验室诊断过程或处理感染标本时,尚有发生于哺乳动物株的实验室感染。据报道得知国内有实验室人员因培养中的鸡胚不慎落地而受感染。

一般而言,养殖场员工、肉类加工厂工人、兽医师、宠物鸟的主人及研究人员等感染的危险性较大,因此,在处理感染禽和污染物时必须格外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人一旦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病,其病情因人而异:有时呈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如颤寒,发热,头痛,厌食;有时会表现干咳,呼吸困难或呼吸痛苦;有时会发生腹泻,头昏,呕吐。严重的病例可以表现心肌炎、心内膜炎、肾病、脑炎、脑膜炎和脊髓炎。若治疗及时,一般病人很少死亡。

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禽鹦鹉热衣原体病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建立了健全的报告和处理机制,而国内对禽衣原体病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血清学的调查和病原分离上。鉴于国内宠物鸟类及鸡群中普遍存在较高鹦鹉热衣原体阳性感染率,而且禽鹦鹉热衣原体病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我国禽鹦鹉热衣原体病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薛志勇.宠物饲养与人兽共患病[J].中国动物检疫,2002,19(5):32-33.

[2]张训蒲,朱伟义.普通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38.

[3]Masaji M,Imai K,Yasuyuki S,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genotype isolated in Japan[J].JCM,2002,40(10):3826-30.

[4]Senne DA,Pearson AJE,Miller ALD,et al.Virus isolations from pet birds submitted for importation into the United States[J].Avian D,1983,27(3):731-744.

[5]Panigrahy B,Senne DA,Pearson JE,et al.Occurrence of velogenic viscerotropic Newcastle disease in pet and exotic birds in 1991[J].Avian dis,1993,37 254-258.

[6]梁旭晖,骆如运.深圳口岸观赏鸟及其它飞禽疫病的血清学检验报告[J].动物检疫,1989,4:16-17.

[7]Burnet FM.Human infection with the virus of Newcastle disease of fowls[J].Med J Aust.1943,2:313-314.

[8]Goebel SJ,Taylor J,Barr BC.Isolation of avian Paramyxovirus 1 from a patient with a lethal case of pneumonia[J].J Virol,2007,81(22):12709-12714.

[9]陈丽颖,王亚宾,张红英.幼鸽暴发新城疫及其对人感染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5(5):113-117.

[10]Horimoto T,KawaokaY.Pandemicthreatposedbyavian influenza A virus[J].Clin Microbiol Rev,2001,14(1):129-149.

[11]Burnet FM.Influenza virus on the developing egg[J].Br J ExpPathol,1936,17:282.

[12]Hirst GK.Agglutination of red cells by allantoic fluid of chicken embryos infected with influenza virus[J].Science,1941,94:22-23.

[13]Schafer W.Sero-immunologic studies on incomplete forms of the virus of classical fowl plague(German)[J].Arch Exp Vet Med,1995,9:218-230.

[14]Stallknecht DE,Shane SM.Host range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free-living birds[J].Vet Res Comm,1988,12:25-141.

[15]Hatta M,Gao P,Halfmann P.Molecular basis for high virulence of Hong Kong H5N1 influenza a viruses[J].Science,2001,293:840-1842.

[16]Elbers AR,Koch G,Bouma A.Performance of clinical signs in poultry for the detection of outbreaks during the avian influenza A(H7N7)epidemic in the Netherlands in 2003[J].Avian Pathol,2005,34(3):181-187.

[17]Bennu DAN.Facts about Psittacosis[M].DBMD-Psittacosis-Tech Inf.CDC&PNCID,2003,03-07:11.

[18]Essig A,Zucs P,Susa M,et al.Diagnosis of ornithosis by cell culture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pneumonia[J].Clin Infect Dis,1995,21:1495-497.

[19]阎守敦,施远翔,托哈耐.动物的鹦鹉热衣原体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00,4(26):8-10.

[20]Graves FJ,Gao D,Kaltenboeck B.A high-sensitivity quantitative PCR platform[J].BioTechniques,2003,34:106-115.

[21]陈菊梅,主编.现代传染病学.陈国仕.衣原体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74-389.

[22]陈国仕.鸟疫.国外军事医学资料(五)[J].1976,(1):10-28.

[23]杨宜生,方雨玲,甘桂娥,等.从六种野鸟体内分离出鹦鹉热衣原体[J].湖北畜牧兽医,1993,1:1-2.

[24]王琼秋,刘伯庶.红河州鸡衣原体病的研究一病原分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7,27(3):10-12.

[25]胡新岗,黄银云.樱桃谷鸭衣原体病病例[J].中国兽医杂志,2004,10(2):50.

[26]Vanrompay D,Andersen AA,Psittaci R,et al.Ducatelle of European isolates of chlamydia serotyping from poultry and other birds[J].Clin Microbiol,1993,31:134-137.

猜你喜欢

鹦鹉热禽类衣原体
养鸟后出现发热、乏力,当心传染“鹦鹉热”
养鸡养鸭引起的肺炎
什么是鹦鹉热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鹦鹉热肺炎11例临床特征分析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衣原体感染可能导致卵巢癌
新发衣原体研究进展
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