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痹症80例临床观察
2010-02-11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城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泰州 225300
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疗法辨治痹症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80例中,男31例,女49例,其中行痹37例,痛痹29例,着痹14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86岁,病程短者3天,长者18年。
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
风寒湿痹 ⑴行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方中防风、麻黄祛风散寒;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温补肾气。⑵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方中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⑶着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方中薏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关节肿胀者加萆薢、木通、姜黄利水通络,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
风湿热痹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桂枝汤加味,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桂枝疏风通络,酌加银花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皮肤有红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肤子、赤芍等凉血散风。
以上方剂均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风寒湿痹者服药后药渣用布包好热敷患处30分钟10剂一疗程。
2 针灸治疗
取穴 主穴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热痹者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3 推拿治疗
取穴: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操作:采用按法、揉法、捏法、叩击法、拿法等手法,以压痛点为重点,顺肌肉间隙及肌腱施用重手法按揉。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治疗结果
治愈:患处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消失,肢体关节活动正常68例;好转:疼痛、麻木、重着、肿胀等症状减轻或消失1~3项者18例;无效:上述症状无减轻2例,2例患者病程在2年以上,关节严重变形。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46岁,退休,初诊日期2006年5月9日。腕、肘关节疼痛3月余。患者于3月前感冒后发热,伴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经服退热药后,热度减退,但腕、肘关节仍疼痛,肌肉酸困,予口服消炎止痛药后效不显前来就诊。诊见腕、肘关节疼痛,压痛明显,稍肿胀,无红肿,舌胖苔腻脉浮。神清,精神可,T37.8℃,P80次∕分,咽部充血,心肺正常,ESR48㎜∕ h类风湿因子(—)。X线示:双腕、肘关节骨质无异常。诊治为痹症(行痹),用上法治疗5次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又治3次疼痛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体会
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一种顽疾,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治疗往往不彻底,缠绵难愈,笔者在临床上从疾病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口服、外敷,针灸通络止痛,推拿调和气血,三者联合使用,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缩短了治疗时间,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