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对慢性便秘疗效的影响
2010-02-10彭高慧
彭高慧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404)
便秘是当排便过程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欲排不排或便后不爽,或肛门坠胀可诊断为便秘。相反,若具有上述症状,即使每日排便一次或多次,也应视为便秘。有的甚至腹胀腹满,烦燥不宁或便意信号很弱。若1年12个月中有3个月左右连续或间断存在便秘,则可考虑为慢性便秘。国外调查表明:慢性便秘患病率为普通人群的27%,便意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儿童便秘发病率为3%~8%。发病高峰2~4岁,男童更多些[1]。而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23%[2],且常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和外科两个方面。由于病因不明,只能对症治疗,疗效多不满意,且多数患者在腹用泻剂后产生药物依赖性,服药剂量逐渐增加,疗效逐渐下降,形成顽固性便秘,使患者更加痛苦。办改善患者的痛苦,我科对2007~2009年收治的住院及门诊病人采取了护理干预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成绩,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3]
参照罗马III标准以及《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研究指导原则》制订:具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3月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 :(1)>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2)>1/4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3)>1/4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4)>1/4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5)>1/4的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6)>1/4的时间有每周排便<3次;(7)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8)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条件不充分。
1.2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09年6月于我院治疗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慢性便秘患者共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16~80岁,病程2个月~23年,平均18个月,临床表现为大便秘结,排便间隔时间超过24h。行结肠镜检查排除肿瘤、结核、息肉等器质性病变,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例,男8例,女12例,对照组16例:男,6例,女10例,2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
2组治疗均为:内科治疗方法未使用外科手术治疗:(1)应用刺激性泻药、高渗性泻药,润滑性泻药,容积性等各种泻药。(2)加强运动;(3)多饮水。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了系统的护理干预:(1)建立护理干预的基础:即与病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患者,观察了解病情,取得患者的信任、配合。(2)认知干预: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采取不同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诱因、治疗方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使其能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3)心理干预:心理学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慢性便秘的一部份,加强心理治疗等心理疏导,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适度,保持心情开朗,解除焦虑、紧张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强化对饮食上的干预:饮食中增加含纤维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粗粮、杂粮,多饮水,食用食物纤维能改变粪便性质和排便习性,纤维本身不被吸收,能使粪便膨胀,刺激结肠动力,对于膳食纤维摄取少的便秘病人效果极佳。但肠梗阻或巨结肠以及神经性便秘病人则不能增加膳食纤维达到通便目的,应减少肠内容物。(5)腹部按摩,除在常规治疗中每日坚持运动1~2d外,在晨起排便前,喝温开水250mL,右手掌心放在右下腹部,左手压于右手背上,按结肠走向从右到左,顺时针方向反复按摩腹部60~100次,每天1次。(6)养成正确的排便习惯:随便意感随时排便,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拘时刻,不等不忍。
2 结果
对照组16例中治愈6例(37.5%),显效4例(25%),有效4例(25),无效2例(12.5%),总有效率87.5%,复发率8例(50%)。观察组20例:治愈15例(75%),显效3例(15%)有效2例(1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复发3例(15%),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慢性便秘病因不十分明确,治疗中暂时通便容易,彻底治愈较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病”与“非病”的概念也在发生转变,就排便这一生理现象来看,因饮食、生活、排便习惯,食物成分的不同,以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的改变,各种压力的增加,使便秘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许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便秘的发病率为14.32%,老年患者的便秘,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我通过护理干预的模式使整体护理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使便秘患者尽快解除病痛,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黄志华,丁艳.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J].儿科标准及其与罗马Ⅱ标准的比较,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7):556~558.
[2]高芳坤,于普林,郑宏.北京城乡几种常见老年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3):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