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与干预对策

2010-02-10李春梅林利李淼晶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儿童

李春梅, 林利, 李淼晶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其年龄段、社会道德所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不仅包括遗尿、挑食、夜惊、抽动、多动等一般行为问题,还包括暴力行为、违纪行为等品行障碍。这些行为问题不但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人后社会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的发生。但有不少家长和教师对此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对待儿童行为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上不恰当,如感情上厌恶、方法上简单粗暴。这不仅不能使问题行为得到缓和和纠正,相反会使问题行为加剧发展和恶化。因此,探讨行为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正确的干预对策很有必要。

1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及表现

从教育的角度可以分为品行障碍儿童、焦虑退缩儿童、不成熟的儿童、社会性违法儿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行为问题包括行为和情感两个方面。英国精神病学家Rutter把行为问题分为 A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和N行为(neurotic behavior)两类,其中 A行为即违纪行为,反映行为方面的问题,如躯体和言语攻击、破坏行为、不负责任、不服从等一系列问题;而N行为指神经症性行为,反映情感方面的问题,如童年期恐惧和害怕、抑郁、社会性抑制等。

2 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Jaffee等[1]研究认为,在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占62.6%,环境占 29.2%,而家庭暴力占8%。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行为问题是生物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生物学因素

2.1.1 母孕期和围生期的不利因素 母孕期、围生期各种

不利因素可能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重要的生物学危险因素。母孕期的危险因素包括:母亲孕期患严重疾病或服用药物、接触某些毒性物质或放射线、有并发证、营养状况差、精神受挫、心理压力大、孕妇吸烟或被动吸烟、母亲受孕时父亲大量饮酒等。这些因素均可引起儿茶酚胺的过度分泌,导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造成儿童社交退缩、忧郁等行为的发生。围生期危险因素包括:胎动厉害、早产、过期产或难产、缺氧窒息等。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脑功能的损害,亦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迟缓,是产生日后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Mccormicck等[2]研究表明,低出生体质量儿童比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童更易出现行为问题。Pagan等[3]报道,分娩时母亲年龄较小,其孩子日后更易出现攻击行为;随着分娩时母亲年龄的增大,儿童行为问题呈连续性下降趋势,尤其是攻击、违纪、多动等外化性行为问题明显减少。但国外关于基因与犯罪的研究却指出,生育年龄过大导致的基因突变是犯罪的生物学因素之一[4]。Lewis等发现,在矫正机构的犯罪人中,37%的人有围生期障碍史;在新生儿期曾有过新生儿窒息或新生儿疾病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危险度增加。另外,父母吸烟会增加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危险性。

2.1.2 遗传因素 行为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也是以其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完善为基础的。而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以及最终的生理、生化性能均受遗传基因的调控,因此,基因本身虽不直接产生行为,但它在神经系统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却可间接地影响行为。Ward等[5]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题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些行为障碍是由于相应的染色体缺损或基因突变所造成的。Caspi等[6]研究发现,遭受儿童期虐待并具有MAOA活性较低基因型的人,具有更多的反社会行为,而有高水平M AOA表达基因型的受虐待儿童则极少表现出反社会问题。

2.2 家庭环境因素

2.2.1 父母职业、文化程度 父母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构成了对儿童抚养的基础。许多研究都证实,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父母均为知识分子的问题检出率最低。

2.2.2 家庭健全程度 Pagan等[7]研究认为,父母在儿童童年早期离婚对儿童日后的焦虑、多动及违纪行为有着长期的、直接的负面影响。国内的研究亦证实,家庭缺陷是初中男生发生违纪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8]。另外,寄养与儿童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寄养儿童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研究发现,寄养儿童常见行为问题包括:焦虑、恐惧、害怕、注意力不集中、不良的学习习惯、多动、攻击性等。Mekos[9]等的研究发现,再婚家庭(尤其是生活在继父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

2.2.3 家庭气氛 家庭环境和气氛在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道德性、组织性的分值高,则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低;而家庭的矛盾性高,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也高。Caspi等[10]研究发现,即使在考虑遗传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情况下,母亲对儿童的情感表达在其反社会行为的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到较多忽视和较少关怀的儿童会有更多的反社会行为问题。家庭成员之间常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譬如夫妻常常相互争吵、打骂孩子等会对儿童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增加儿童各种行为问题发生率,尤其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抑郁症状。

2.2.4 父母养育方式 许多研究均提示,在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诸多因素中,父母亲双方教育是主要因素之一。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宽松型、严格型和说服型。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前两种方式均不利于儿童心理行为的正常发育。有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在语言上侮辱孩子,可使儿童暴力犯罪的危险增加。Straus及Kaplan等的研究均表明,受虐待的儿童,尤其是受到身体虐待儿童的攻击性增强,杨世昌等[11]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身体遭虐待的儿童在与同龄人玩耍中,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攻击、打架和反社会行为。

2.3 社会因素

2.3.1 环境污染影响 现代化工业和交通业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铅污染。研究发现,儿童血铅增高会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攻击及违纪行为增多[12]。

2.3.2 社会文化 有研究报道,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行为产生着不同影响。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此外,由于儿童自身的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社会风气和传播媒介对儿童的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行为问题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关,许多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移民或难民、教师不称职、寄养等均可使儿童行为问题增加[13]。

3 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对策

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治疗,需要医师、父母、教师及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消除社会家庭环境中不利因素,使用正确的教育学、心理学方法和药物治疗,才能达到纠正儿童异常行为的目的。纠正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可分为4类。

3.1 心理教育法 其重点是放在评估儿童的需要、研制个别化计划和教育方法上,大量矫正行为的课程是在学校内进行。这种方法实际上更适合于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而矫治结果也受儿童接受能力的限制,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性很差;另外,如何评估儿童需要,涉及到一个尺度问题,而这个标准,则又是因人而异的。

3.2 心理动力学习法 是帮助儿童更加注意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恐惧,把适应不良的行为看作心理内部冲突的症状,治疗的重点是去除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这种方法将治疗的立足点由外部环境指向儿童心理的内部冲突,摆脱行为主义的束缚,但是在实施上也存在不足。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单从儿童的行为问题表现去推测造成问题的原因,即儿童心理的内部冲突,其准确性便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点恰恰是很难保证的。

3.3 行为矫正方法 主要依据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结合儿童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儿童行为问题作矫正。在矫治过程中,尽管各自遵循的理论不同,采用的方法各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几大类:即在精神动力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疗法;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行为疗法及认知疗法;在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患者中心疗法和心理--神经生理--生物学综合模式为基础的催眠暗示疗法等。国内外常用的行为问题矫正方法主要有正强化法、惩罚法、负强化法、消退法、间歇强化法、行为塑造法、模仿疗法、系统脱敏法、代币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

3.4 社会生态学方法 该方法认为,人的问题是由于儿童与环境(家庭、兄弟姐妹、教师、文化群等)之间错误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治疗应该包括修正生态学的组成成分,以便儿童和环境之间出现积极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与以上方法相比,显然突出了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既不是环境对儿童的单向作用,也不是儿童需要的冲突影响了行为,因此更加全面、中肯和科学。但是如何改善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是这种方法面临的挑战,也是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一项任务。

再教育计划是国外较流行的治疗儿童的情绪障碍社会生态学方法。实施再教育计划,是建立一个住宿学校,招收大约40名年龄在6~12岁的学生,对这些儿童进行 4~6个月的短期教育。整个训练的宗旨,是尽可能快地使儿童重新适应其家庭、学校和社区。再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有若干个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负责调节儿童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态度,其中还有一个联络教师,负责在家庭、学校和儿童之间建立有效的联合,使儿童回家和在再教育计划结束后能得到进一步巩固治疗。再教育计划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治疗效果,据国外文献报导是明显的,在国内也值得借鉴。

药物治疗主要是用于儿童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利太林、右旋萘丙胺、正莫林等。通常来说,药物疗法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变化,使有的反应(如注意)容易发生,有的反应(如攻击行为)不易发生。然而这种变化是否发生,还有赖于其他教育训练的配合。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干预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另外,对于一些严重、特殊的行为问题,应到专科医院,由专业医师进行及时正规的治疗。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和辅导,尤其是早期,综合干预对于避免和减少儿童心理问题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Jaffee SR,Moffitt T E,Caspi A,et al.Influence of adult domestic violence on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an environmentally informative twin study[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9):1095-1103.

[2]Mccormick MC,Workman DK,Brooks GJ.The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birth weights[J].Ped,1996,97(1):18.

[3]Pagani L,Boulerice B,Richard E,et al.Behavior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7,38(7):769.

[4]Wasserman M,David L,Wachbroit B,et al.Genetics and criminal behavior[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35.

[5]Ward D,BrayWard P,Lombroso PJ.Genetics of childhood disorders:VI.FISH,FISH,and more FISH[J].J Am Acad Child Adolese Psychiatry,1999,38(9):1200-1202.

[6]Caspi A,McClay J,Moffitt T E,et al.Role of Genotype in the Cycle of Viol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J].Science,2002,297:851.

[7]Pagani L,Boulerice B,Richard E,et al.Behavior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7,38(7):769.

[8]王丽敏,王达,刘爱书,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4):243-245.

[9]M ekos D,Hetherington EM,Reiss D.Sibling differences in problem behavior and parental treatment in nondivorced and remarried families[J].Child Dev,1996,67(5):2148.

[10]Caspi A,Moffitt TE,Morgan J,et al.Maternal expressed emotion predicts children's antisocial behavior problems:using monozygotictwin differences to identify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behavioral development[J].Dev Psychol,2004,40(2):149.

[11]杨世昌,张亚林,郭果毅,等.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16-17.

[12]何慧静.儿童铅污染与行为改变的关系[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8):35.

[13]王玉凤,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51-53.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儿童
解石三大因素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