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矿石纳米材料的DNA转化的机理初探及方法改进
2010-02-09谭海东王磊林金涛赵宗保
谭海东,王磊,林金涛,赵宗保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大连 116023
微生物的 DNA转化方法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对微生物转化主要有化学法和电转化法[1]。但这些转化方法,仍然存在许多缺点,比如感受态细胞准备时间长,处理过程容易导致细胞活性降低,处理后要有温育等过程。2001年,Yoshida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使用温石棉 (Chrysotile asbestos) 实现质粒对原核生物转化的有趣方法[2-5],这种方法被命名为Yoshida效应。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有很多缺点:操作繁琐、利用的介质对人体致癌等。对该法的可靠性有很多质疑,限制了它的应用[6],所以这种新颖的DNA转化法很少被其他科学家引用。
最近,这种方法又进一步被Wilharm等改进[6]。他们使用的一种价格便宜、资源丰富、对人类健康友好的矿石纳米材料海泡石 (Sepiolite) 作为介质,实现了对多种微生物的质粒转化。作者在本方法中使用的参数与 Yoshida等报道的一致,并根据后者的报道,提出了借助海泡石进行DNA转化的相同机制。问题是海泡石和温石棉属于不同的介质:前者没有生物活性,后者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前者对人体友好,而后者可以致癌等。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新的转化方法,可能会存在不同的DNA转化机制。Wilharm 等虽然对方法进行了改进,但该工作是以非常短的通讯形式报道,很多参数未优化。我们认为对这种转化机制的充分理解和对该试验参数的优化,会促进这种方法的推广和实现对特殊物种的DNA转化。为此,我们进行了本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和菌种
pET15b质粒有本组保存。E. coli DH5α菌株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 AS 1.579购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
1.1.2 试剂
蛋白酶K、250 bp DNA marker购自TaKaRa公司大连分公司。200~300 bp的RNA从短乳酸杆菌AS 1.579提取,在本组保存。海泡石购自德国Kremer Pigmente有限公司 (Kremer Pigmente GmbH & Co. KG,Hauptstr. 41−47DE 88317 Aichstetten,Germany),产品编号 58945。溶菌酶、盐酸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 (CTAB)、苯酚和琼脂糖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他培养基及生化试剂牛肉膏、胰蛋白胨、酵母粉、氯仿和异戊醇等均为分析醇,购自大连博诺生物化学试剂厂。
1.2 方法
1.2.1 海泡石悬浮液和培养基的准备
海泡石悬浮液根据文献准备4%储存液[6]:海泡石121℃灭菌20 min;用去离子水配含200 mmol/L KCl,5 mmol/L HEPES缓冲液,用NaOH调pH到7.4,过膜除菌。最后配成5% (W/V) 海泡石储存液。另外配10×海泡石缓冲液 (2 mol/L KCl,50 mmol/L HEPES,7.4) 备用。
LB培养基:在95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胰蛋白胨10 g,酵母提取物5 g,NaCl 10 g,摇动容器直至溶解,用NaOH调pH至7.0,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 L。取200 mL,加入3 g琼脂粉。在120℃灭菌20 min。待温度降到50℃左右,加入终浓度为100 μg/mL的氨苄青霉素,准备40个抗性平板。
MRS培养基的配制:1 L蒸馏水中溶解下列组分:胰蛋白胨10 g,牛肉膏10 g,酵母提取物5 g,葡萄糖20 g,磷酸氢二钾2 g,柠檬酸三铵2 g,乙酸钠5 g,吐温80 1 mL,硫酸镁 200 mg,硫酸锰50 mg,用高压锅在121℃灭菌15 min,调pH到6.8。其中葡萄糖单独灭菌。
1.2.2 海泡石吸附pET15b试验及转化E. coli DH5α的试验
从于 37℃培养 20 h的新鲜平板中挑取一个E. coli DH5α单菌落,接种于10 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过夜。将该菌悬液以1∶100的比例接种于100 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3 h至OD600=0.5左右。将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 min, 然后于4℃下4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上清,用预冷的海泡石缓冲液10 mL轻轻悬浮细胞,4℃下4 000 r/min离心10 min。最后用2 mL的海泡石缓冲液悬浮,置于冰上备用。
取40 μL pET15b溶液 (100 ng/μL),加入10 μL的5% (W/V) 海泡石储存液,充分混合,取5 μL备用。剩余的溶液12 000 r/min离心30 s,用1 mL的海泡石缓冲液连续洗涤 2次。吸附结果用 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取备用的细胞50 μL,加入5 μL质粒饱和的海泡石 (海泡石终浓度为0.1%),充分混合。取备用的细胞50 μL,加入1 μL洗涤后的海泡石 (海泡石终浓度为0.1%),充分混合。将2种悬浮液加到2个LB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 (100 μg/mL)。立即用玻璃板均匀涂抹30 s,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
1.2.3 利用海泡石对pET15b转化E. coli DH5α的试验参数优化
海泡石缓冲液对DNA转化率的影响:取备用的细胞50 μL 2份,1份用LB洗涤细胞,另外1份仍然保留海泡石缓冲液。分别加入10 ng pET15b和1 μL 5% (W/V) 海泡石储存液,充分混合。将2种悬浮液加到2个LB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 (100 μg/mL),立即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
细胞浓度对DNA转化率的影响:分别取备用的细胞500 μL、50 μL和5 μL,前者通过离心后用50 μL海泡石缓冲液悬浮,后者加入45 μL海泡石缓冲液悬浮,这样 3个样品的 OD600分别是 200、20和2。分别加入10 ng pET15b和1 μL 5% (W/V) 海泡石储存液,充分混合。将3种悬浮液加到2个LB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 (100 μg/mL),立即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
海泡石的浓度对DNA转化率的影响:分别取备用的细胞50 μL 3份,分别配成海泡石终浓度为1%,0.1%和0.01%的混合液。分别加入10 ng pET15b充分混合。将3种悬浮液加到3个LB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 (100 μg/mL),立即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
涂板次数和预干处理对DNA转化率的影响:取备用的细胞50 μL 7份,分别加入10 ng pET15b和1 μL 5% (W/V) 海泡石储存液,充分混合。将4份悬浮液加到4个LB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 (100 μg/mL)。立即用玻璃板分别均匀涂抹10次、20次、40次和100次,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另外3份细胞,1份立即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第2份10 min后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第3份20 min后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
1.2.4 利用海泡石对pET15b直接转化E. coli DH5α单菌落
取4℃存放1个月的E. coli DH5α单菌落,加入20 μL海泡石缓冲液,加入100 ng pET15b和1 μL 5% (W/V) 海泡石储存液,充分混合。将细胞悬浮液加到LB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 (100 μg/mL)。立即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
1.2.5 短乳酸杆菌AS1.579小片段RNA的提取
为了获得短乳酸杆菌AS1.579小片段RNA,该加入100 μL 5 mol/L NaCl混匀,再加入80 μL的CTAB/NaCl混匀,65 ℃ 10 min。加入固体的盐酸胍至终浓度6 mol/L[10],待细胞彻底裂解后,加入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 (25∶24∶1),混匀,12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加0.6倍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室温放置10 min。12 000 r/min离心10 min。沉淀用 75%的乙醇洗涤,晾干,最后用20 μL TE溶解,取3 μL电泳检测。
1.2.6 小片段RNA对pET15b转化E. coli DH5α的影响
取1 μL 5% (W/V) 海泡石储存液,加入5 μL小片段的RNA提取液 (200 ng/μL),充分混合,让海泡石饱和吸附RNA。加入10 ng pET15b和备用的细胞50 μL,充分混合。将细胞悬浮液加到LB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 (100 μg/mL)。立即用玻璃板均匀涂平板30 s,最后放在37℃培养过夜。并与不加小片段RNA的作对照。提取使用不加 RNAase的基因组提取方法,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7],并对此方法进行优化。简述如下:取单克隆短乳酸杆菌到10 mL MRS培养基中,200 r/min、37℃培养过夜。将过夜培养物按 1∶50接入 100 mL MRS中,200 r/min、37℃培养至OD600=0.5。10 000 r/min离心30 s,收集沉淀,使用500 mmol/L的EDTA洗涤3次,最后用2 mL的500 mmol/L EDTA悬浮,200 W微波处理1 min[8-9]。10 000 r/min离心30 s收集沉淀,取50 mg菌体用400 μL TE重悬于1.5 mL离心管中,加入终浓度为10 mg/mL溶菌酶,10 mmol/L的DTT,37℃保温1 h。加入50 μL蛋白酶K (10 mg/mL),混匀,65℃,1 h。
2 结果
2.1 海泡石吸附pET15b试验
从图1可以看出,用pET15b饱和后的海泡石,经过海泡石缓冲液充分洗涤后的海泡石几乎检测不到DNA。此结果说明海泡石对质粒的pET15b吸附能力很弱,几乎看不到DNA吸附。用pET15b饱和的海泡石转化细胞,长出的克隆数远远高于洗涤后的海泡石转化数 (图2,16-17)。这些结果说明,利用海泡石实现质粒转化,有可能不是海泡石将DNA带入宿主内的,而是由海泡石在宿主表面产生的瞬间小孔,导致DNA的随机进入。
图1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海泡石吸附pET15b能力Fig. 1 Analysis of 1%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for the ability of sepiolite absorbing pET15b. 1: pET15b; 2: the sepiolite absorbing pET15b saturatedly; 3: the sepiolite saturated with DNA was washed once; 4: the sepiolite saturated with DNA was washed two times.
图2 海泡石用于E. coli DH5αDNA转化的参数优化Fig. 2 Optimization of DNA transformation for E. coli DH5α based on sepiolite. 1−2: the effect of sepiolite buffer for transformation. 3−5: the cell concentration is OD600=200, 20 and 2 in sample 3, 4 and 5 respectively. 6−8: the percent content of sepiolite is 1%, 0.1% and 0.01% in sample 6, 7 and 8 respectively; 9−12: the circulating times are 10, 20, 40 and 100 in sample 9, 10, 11 and 12 respectively. 13−15: the pre-dry treatment is 0 min, 10 min and 20 min in sample 13, 14 and 15 respectively; 16−17: washing effect for transformation; 18−19: the effect of RNA treatment for transformation.
2.2 利用海泡石对pET15b转化E. coli DH5α的试验参数优化
2.2.1 缓冲液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培养基转化率略高于使用海泡石缓冲液 (图2,1~2)。另外海泡石缓冲液配制和过膜除菌的操作繁琐,利用培养基悬浮细胞,将使转化变得更加直接。
2.2.2 细胞浓度
细胞浓度是决定转化率高低的重要参数,我们研究表明当细胞浓度在OD600=20时转化率最高 (图2,3~5)。不同于电转,细胞浓度越高转化率越高。这可能与海泡石物理运动空间需要有关,细胞浓度太高,海泡石纤维不能充分运动,限制了质粒对细胞的有效转化。
2.2.3 海泡石浓度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海泡石的浓度比报道的高了近10倍,而转化率有5倍以上增加 (图2,6~8)。我们认为使用0.1%的海泡石浓度,而不是0.01%,转化率会更高些。具体原因不很清楚,是否由于不同批次产品之间存在纳米纤维材料数量的差异。
2.2.4 涂平板次数和状态
菌液不经预干处理,直接涂抹平板,随着涂抹次数的增加,转化率逐渐增加 (图2,9~12)。另外,随着预干处理时间的延长,转化率会逐渐降低 (图2,13~15)。
2.3 利用海泡石对pET15b直接转化E. coli DH5α单菌落
在 4℃储存 1个月的单菌落,利用海泡石仍然可以实现质粒的转化。取 4℃储存 1个月的单菌落,利用海泡石直接转化,转化率低于 100/μg pET15b。但是,该操作大大节省了时间,不需要转化前的再培养,没有感受态制备或超低温冻存和转化后的温育等过程。同时单菌落的直接转化,由于菌量过少,通过钙转和电转难以实现。当然,本操作不适用于对转化率要求非常高的实验,但可以在条件非常落后的实验室中普及。该操作也可用于某些特殊的实验,比如某些致病菌对抗性质粒的易感染性等。
2.4 短乳酸杆菌AS1.579小片段RNA的提取
为了得到理想化的RNA小片段,采取基因组提取方法得到降解的RNA片段。经过该试验,可以从短乳酸杆菌得到理想的小片段RNA:浓度较高,大于200 ng/μL;分子量在300 bp左右 (图3),根据文献报道,非常适合用于海泡石上 DNA竞争结合试验。同时,我们也尝试了其他微生物的RNA提取,但是得到的RNA总是一条模糊的带,分子量集中在500 bp和2 kb之间,不符合本试验的需要。对这种结果的差异,无法从试验过程中得知。
图3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短乳酸杆菌AS1.579小片段RNA的提取Fig. 3 Analysis of 1% agarose for small RNA extraction from Lactobacillus brevis AS1.579. M: marker; 1: small RNA.
2.5 小片段RNA对pET15b转化E. coli DH5α的影响
经小片段RNA饱和的海泡石转化E. coli DH5α,与对照组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图2,18~19)。同样说明,利用海泡石实现质粒转化,有可能不是海泡石带 DNA进入宿主内,而是由海泡石在宿主表面产生的瞬间小孔,导致外源DNA的随机进入。
3 讨论
利用海泡石转化有以下优点:可以实现质粒对细胞的转化;这种介质对人体健康友好,无致癌物质;本身无生物活性,不会对宿主生长产生影响;操作过程中不需特殊的设备;不需要感受态的制备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转化率;另外,资源丰富、价格便宜,使这种转化方法容易推广。
但是,关于基于矿石海泡石纳米材料的 DNA转化机制仍然不很清楚。Yoshida等利用温石棉进行DNA试验,提出竞争机制,即海泡石温石棉大量吸附DNA,借助涂平板的机械摩擦力,纤维丝插入宿主内。宿主内的RNA与海泡石温石棉上的DNA竞争,从而实现外源基因对原核生物的转化[6,11]。Wilharm等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无生物活性,对人环境友好的海泡石进行了DNA转化。但他们提出的转化机制仍然与 Yoshida等报道的相同。而我们试验表明海泡石吸附DNA的能力不是很强,洗涤后,转化率大大降低。而用RNA饱和后的海泡石,转化率几乎没有降低,这些结果说明,海泡石的作用是借助一种瞬间机械力,在细胞膜上击出孔,借此外源 DNA随即进入细胞。这种开孔现象是可逆的,移开海泡石,细胞膜会自动修复,将开孔重新封闭。细胞的这一特性,可使一些细胞外源DNA转入细胞内,从而达到复制或表达的目的。另外,由于对DNA转化机制理解的不同,导致操作方法有差异。Wilharm等根据他们提出的机制认为,在涂平板前要经过预干处理[6]。根据我们对该机制的理解,预干处理对提高DNA转化率不利。不经预干过程,用玻璃棒立即涂平板,转化率较高。而对照组,随着预干处理时间的延长,转化率会逐渐降低 (图2,样品13~15)。
在重新了解这种基于矿石纳米材料微生物转化机制基础上,我们对该转化进行了优化:使用对数生长初期的细胞为宿主,细胞浓度 OD600在 10~20之间,海泡石的浓度为0.1%,不经预干过程,不需要特定的缓冲液,持续涂平板时间在1 min以上,可以实现较高的转化率,有时高于钙转。这些不同于最近的报道[6],但我们的转化方法变得更直接,转化时间变得更短。由于我们使用转化率较低的pET15b作为实验对象,说明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多种质粒的转化。使用其他质粒如pUC18等可以得到大于1×106/μg质粒的转化率。这种转化方法适用于双链环状DNA (质粒),线型DNA和其他微生物的转化有待摸索。
当然这种转化方法与电转的转化率还有很大差距,不同的人操作,会有较大的差异。但该方法无需感受态的制备、不需要贵重的仪器、甚至单菌落冷藏 1个月都可以直接实现转化,所以这种方法的简便性会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海泡石用于微生物的DNA转化属于一种非常新的转化方法,而且提升的空间很高。在我们的试验中发现将DNA与E. coli DH5α在微型离心管内混合,枪头的随机抽动就可以实现DNA的转化,该现象预示可以通过海泡石、DNA和微生物的共培养就可以实现DNA的转化,这为研究特种微生物的DNA转化提供很新的方法。另外,海泡石可以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转化[1]。但该方法用于真核生物的DNA转化还没有报道,根据现有的转化机制推理,这种方法应该很快被用于真核生物的转化。
REFERENCES
[1] Yoshida N, Sato M. Plasmid uptake by bacteria: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efficiencies.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9, 83(5): 791−798.
[2] Yoshida N.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Yoshida effect: nano-sized acicular materials enable penetration of bacterial cells by sliding friction force. Recent Pat Biotechnol, 2007, 1(3): 194−201.
[3] Yoshida N, Saeki Y. Chestnut bur-shaped aggregates of chrysotile particles enable inocul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cells with plasmid DNA.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4, 65(5): 566−575.
[4] Yoshida N, Kodama K, Nakata K, et al. Escherichia coli cells penetrated by chrysotile fibers are transformed to antibiotic resistance by incorporation of exogenous plasmid DNA.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2, 60(4): 461−468.
[5] Yoshida N, Nakajima-Kambe T, Matsuki K, et al. Novel plasmid transformation method mediated by chrysotile, sliding friction, and elastic body exposure. Anal Chem Insights, 2007, 2: 9−15.
[6] Wilharm G, Lepka D, Faber F, et al.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of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J Microbiol Methods, 2010, 80(2): 215−216.
[7] Sambrook J, Russel DW. Molecular Cloning. 3r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萨姆布鲁克丁, 拉塞尔 DW.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3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8] Helander IM, Nurmiaho-Lassila EL, Ahvenainen R, et al. Chitosan disrupts the barrier properties of the outer membran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t J Food Microbiol, 2001, 71(2): 235−244.
[9] Goodwin DC, Lee SB. Microwave miniprep of total genomic DNA from fungi, plants, protists and animals for PCR. Biotechniques, 1993, 15(3): 438−444.
[10] Kamdar SJ, Evans R. Modifications of the guanidine hydrochloride procedure for the extraction of RNA: isolation from a variety of tissues and adherent/nonadherent cell types. Biotechniques, 1992, 12(5): 632−638.
[11] Yoshida N, Ide K. Plasmid DNA is released from nanosized acicular material surface by low molecular weight oligonucleotides: exogenous plasmid acquisition mechanism for penetration intermediates based on the Yoshida effect.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 80(5): 8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