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中医体质认识肿瘤
2010-02-09黄海福
黄海福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重大疾病,由于目前的医学对于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不管中医还是西医,谁能先得到突破,谁就能领先。尽管中医药在延缓肿瘤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一直未能取得明显的突破。
1 中医对肿瘤认识的现状
中医药对于肿瘤的认识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疾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留有大量的医籍文献。一般认为,肿瘤是由于“瘀滞、痰凝、毒聚、正虚”[1]而形成,即肿瘤是在人体正虚的状态下,由“瘀、痰、毒”等结聚而成。然而,肿瘤的生成,可能与“痰、瘀、毒”的作用有关,但绝不能等同于“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因此,有人提出“癌毒”之说,指出“癌毒”是恶性肿瘤之本[2]。但对于“癌毒”的形成、阴阳属性、致病机理及其临床治则等认识仍很模糊。说明目前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并没有真正触及到肿瘤的实质,离解决肿瘤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中医治疗肿瘤中存在的问题
在肿瘤的治疗方面,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治疗恶性肿瘤的古代秘方、验方、单方进行发掘、整理;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对大量的中草药进行体外、体内试验、筛选,进行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及合成,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成果。但大多数肿瘤早期患者没有其他任何症状,也无舌脉的异常,既无“瘀滞、痰凝、毒聚、正虚”之象,也难以分辨其寒、热、虚、实,因而“无证可辨”。因此,临床上很多中人就采用“辨病治疗”,只要是肿瘤,就用活血、散结、化痰、解毒之法,然后再加上几味现代研究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多数情况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在肿瘤中晚期,由于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对机体造成严重影响,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症状。往往出现“瘀、痰、毒”互结,“寒、热、虚、实”夹杂的局面。面对如此众多的症状,与初期“无证可辨”相反,而是“证多难辨”。总之,对于肿瘤的“辨病治疗”忽视了深入地辨证,“辨证治疗”又难以把握精准,有时加入的抗癌药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甚至很不协调。在治疗中“只见肿瘤不见人”,忽视了肿瘤生长的“土壤”。因此,如何突破早期“辨证”困难,抓住晚期的“主证”方向,进行有效辨治,是中医肿瘤辨治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
3 肿瘤发病与中医体质
中医体质学提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3]。体质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作为人类的重大疾病也和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所有“慢性”病患者必然有明显的、发病前就长期存在的生理异常(形态异常或功能的太过或不及),就是我们常说的“素体”。这种生理异常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因素之一(内因),大多是体质性的[4]。肿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生并不是在病因的作用下即刻发生的,而是要长期暴露在高危因素下,从正常到癌前病变然后再到癌变这么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肿瘤的发生是一种体质性的变化;其次,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5]。不同体质类型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决定疾病的证型,甚至决定疾病的传变与转归。如某些肿瘤呈现地域、人种分布;或者在相同环境下,有的人发生肿瘤,有的人不发生。这些均从另一侧面反应了肿瘤疾病发生中可能存在的体质因素。
因此,中医体质学强调从患者体质特征的基础上,寻找发病规律。认为人们不仅要从“病”与“证”的角度去认识疾病,而且还要以“人”为背景,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疾病。认为每个患者在病机、体质类型和疾病种类3个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只有把“审机论治”、“辨质论治”和“辨病论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使医者的诊治最大限度地符合患者的实际,从而获得最好的疗效[6]。
4 肿瘤疾病的中医体质研究概况
基于中医体质在疾病中的重要影响,近来有学者对中医体质与肿瘤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周小军等[7]的研究表明,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以单纯气虚质为特点,初诊鼻咽癌患者体质以热和瘀为特点,放疗1年后鼻咽癌患者体质以气虚质夹热、夹瘀及夹湿为特点。雷叶雁的研究结果提示,病理体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可能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阳虚质”、“气郁质”者共占乳癌人群的45.7%[8]。体质指数与广州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显示,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已闭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肥胖与乳腺癌的关系密切,表明控制体重的增加对预防女性乳腺癌发生有重要作用[9]。从这些研究来看,虽然尚还不够系统及规模,但这些都是现代医家从中医体质方面研究肿瘤作出的一种不懈努力,启发了我们从中医体质角度对肿瘤进行研究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不能完全解决肿瘤问题。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不仅要寻找更为有效的方药,而且还要在认识上有新的突破,更要敢于跳出现有的理论框架、超越某些固有的经验,建立新的认识体系。中医体质学是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体质现象进行研究,它有机地使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深化了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拓宽了中医诊疗的思维模式,带动了整个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必将为中医对肿瘤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1] 周小军,田道法.癌基因理论与中医癌变机理认识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1,19(5):445.
[2] 凌昌全.“癌毒”是恶性肿瘤之根本[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111-114.
[3] 陆云飞,钱彦方.首庙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及腹诊研讨会学术总结[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1):702.
[4] 张洪钧,彭莉.如何从体质中寻找中医病因-兼述一个中西医结合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2):27-31.
[5]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 -15.
[6] 成肇智.试论体质和病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7.
[7] 周小军,田道法.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51 -54.
[8] 雷叶雁.乳腺癌高危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9] 邓芳,刘奕龙,吴一龙,等.体质指数与广州市女性乳腺癌发病[J].中国肿瘤,2001,10(11):632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