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三十八)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技术
2010-02-09田元生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04
田元生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450004)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表皮细胞过度增殖为特点的皮肤病,是国内外皮肤科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此病虽顽固难治,易于复发,但不传染。若治疗得当,消除紧张情绪,防止复发,该病是可以缓解和临床治愈的。
经络三联法即医用羊肠线穴位埋藏,耳背刺络放血,耳穴贴压法的联合应用。中医认为银屑病是内有禀赋血热,情志饮食内伤,郁久化热、化燥致瘀,外感风寒、湿热燥毒诸邪搏于肌肤,内外互动而致经脉气血瘀滞不畅,肌肤失养而发病。治以活血通络,清热消斑为法。三联法基于“经络运行于皮肤、腠理、肌肉之间,内连脏腑,外达肌肤”的理论,通过背部相关夹脊、五脏腧穴和多气多血阳明经之曲池、足三里,取羊肠线的异体蛋白的良性刺激,以调达任督、阳明之经脉的目的。“耳为宗筋之会”,全息于身体各部,通过耳背刺络放血,耳穴按压,以起调理全身经脉,去瘀生新和退热作用。
1 疾病诊断标准
按照1997年我国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1 西医标准
1.1.1 诊断标准 ①皮损以红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覆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和薄膜后,有点状出血(血露现象)。②皮损形态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混合状等多种类型。发生在头皮,毛发呈束状;在指甲处,呈顶针样改变或发黄变厚。急性期可有同形反应。
1.1.2 临床分期标准 ①进行期:发病迅速,新皮疹不断出现,可有同形反应;②静止期:无新发皮疹,原皮损无明显变化;③消退期:皮损变薄,颜色变浅,鳞屑明显减少,直至皮损消退,皮肤光滑。
1.2 中医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寻常性银屑病属中医之白庀病。①主症:皮肤出现红疹或斑疹,并覆有银白鳞屑。②兼症:皮肤瘙痒,心烦口干,鳞屑刮除后有点状出血,面色无华,面色紫暗,便秘溲黄。③舌象:舌质红,苔黄;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舌质淡红,苔少。④脉象:脉弦数,脉沉涩,脉沉细。⑤诊断:主症必备。有②、③、④任意一项即可确定。
1.2.2 中医辨证标准 ①血热证:初发或复发不久,皮损发展迅速,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色鲜红,覆有银白色鳞屑,刮除后有点状出血,偶见同形反应,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心烦口渴或口干,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②血瘀证:病程较长,皮损厚硬呈斑块状,色暗红,覆有银白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③血虚证:病程迁延日久,皮损较薄,常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周身,色淡红或淡褐,鳞屑较少,伴轻度瘙痒,面色无华,头晕少眠,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1.3 临床量化标准 主要指标根据Fredriksson等于1978年在Dermatologica上提出的国际公认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标(简称PASI)。皮损面积:将体表分成4个主要部分,即头(h)、上肢(u)、躯干(t)、下肢(l),分别占全身面积的10%、20%、30%和40%。A为各部位皮损面积的百分数,用Ah、Au、At和Al符号代表皮损波及程度,以数字表示:0=无波及,1=<10%,2=10%~<30%,3=30%~<50%,4=50%~<70%,5=70%~<90%,6=90%~100%。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三项临床表现,即红斑(E)、浸润(I)、鳞屑(D)。用0~4分表示:0为无临床表现,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最严重。计算h、u、t、l皮损严重分值,得出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标。公式为:PASI=头[0.1(Eh+Ih+Dh)Ah]+上肢[0.2(Eu+Iu+Du)Au]+躯干[0.3(Et+It+Dt)At]+下肢[0.4(El+Il+Dl)Al]。
2 适应证
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或中医辨证的各证型,年龄在18~65岁,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PASI分值在72分以内者。
3 禁忌证
3.1 出血倾向者,如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3.2 高热、急性炎症、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者。
3.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
3.4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3.5 其他不宜采用埋线治疗者。
4 操作方法和步骤
4.1 器材 皮肤消毒用品、安尔碘、1ml注射器、镊子、12号腰穿针、医用手套、2~3号铬制羊肠线、2%利多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穴位探棒、耳穴王不留行压籽板等。其中,穿刺针需针尖端正,没有钩刺,锐利适度,针身无折痕,无锈蚀,光滑挺直,坚韧有弹性,做到一人一针,并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使用。
4.2 操作步骤
4.2.1 埋线 ①体位:背部埋线患者取俯伏坐位,四肢采取仰卧位。②取穴:一组在脊柱两旁大杼、风门、肺腧穴,医者拇指在以上穴位进行反复按压,找出酸、胀、沉较敏感的四个穴位(大杼:第1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风门:第2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肺腧:第3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二组取穴曲池(双)、足三里(双)(曲池: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三里:髌骨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③消毒:选准穴位后,用0.2%安尔碘以中心点半径3cm向外3次绕圈擦拭。④麻醉: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可因0.3~0.5ml,以15°角快速刺入穴位正中皮肤后推药,使皮肤呈橘皮样变化,形成0.5~1cm大皮丘,出针。⑤埋线:采用注线法,剪取3号羊肠线1~1.5cm,后退12号腰穿刺针针芯,将羊肠线放入针管内;用酒精棉球擦洗双手或戴消毒手套,医者右手捏针柄,左手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捏住针体下1/3,将针尖放在穴位处局麻皮丘上,垂直压至皮肤产生最大阻力,然后双前臂用力,相互协调使用爆发力,猛然一抖即可一下突破皮肤。这种爆发力局限于1~2cm范围,不至于因突然用力,由于惯性使穿刺针一下刺入过深,损伤深部神经或内脏。向背腧穴注线时穿刺针应向椎体方向略斜刺;四肢穴位直刺,深入至皮下2cm,达到肌层。当患者出现酸胀感后,医者左手一边向下推针芯,右手一边向上退针管,将羊肠线埋置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用消毒纱布按压1min止血后,用创可贴固定。一天后去掉创可贴即可,两组穴位交替,2周埋线一次。
4.2.2 刺络 ①选择耳背后的络脉:医者拇示指在患者耳背压揉几次,在耳背3个大静脉中选择一个充分怒张的静脉。②消毒:用0.2%安尔碘擦拭所选部位,再用酒精脱碘消毒。③用消毒后所适用的注射器针头,选准怒张静脉的近端点刺出血,不要按压,用湿酒精棉球轻轻擦拭,每次放血5~10滴为度。术毕用干棉球按压止血。每隔1周放血一次。
4.2.3 耳压法 ①取穴:两耳的肺点、肝点、皮质下、神门、荨麻疹、头、四肢皮肤严重部分对称点(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肺点:耳甲腔中心凹陷处;内分泌点: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神门:在耳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前;荨麻疹点:在耳舟内、耳轮结节下)经耳部消毒后,用探棒按压以上各点,找出最敏感的痛、麻、胀点。一次3~5穴。②用75%酒精消毒耳廓,左手固定耳部,然后用王不留行籽,紧附于小块胶布上,用小血管钳夹好胶布块的一端,使药籽对准所选耳穴贴上。③嘱患者用两指对压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1~2min,以耳廓发热、发胀、发散感为宜。每隔2周更换一次。
4.3 关键技术环节 患者治疗前应心平静气,不要恐惧,对医生应充分信任。医生在治疗前应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同时观察疾病表现,认真耐心的解释、鼓励,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增强信心,并将经络三联法作用和治疗优势深入浅出的做一介绍。医生在治疗时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手法应轻巧,刺激要适中。
5 注意事项
5.1 埋线应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背部腧穴深度在2~3cm,曲池穴在2cm内,足三里2~3cm,四肢穴位避开血管和神经,以出现针感为度。耳背放血不得伤及耳软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2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烂处不宜埋线,发热患者、结核活动期、急性心脑血管患者、血压过高者、意识不清者、身体极度衰弱者等不宜使用本法。
5.3 极少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甚至埋线针口出现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可取出羊肠线,停止操作,行抗过敏治疗。
5.4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各查一次肝肾功能,发现问题随时复查。证实系治疗和对照药物原因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和用药,采取中西医结合保肝肾治疗。
5.5 口服对照药物迪银片1周左右可能会出现口渴、多汗、瘙痒、黏膜干燥、皮肤脱落。外涂护肤脂类化妆品可减轻症状,对皮肤剧烈瘙痒者可口服或外用非激素类抗过敏药,对有渗出物部位可使用爽身粉等,以保持干燥。
6 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6.1 晕针 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甚至发生四肢厥冷、昏迷、二便失禁,应立即停止治疗,使其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领。轻者饮白开水,片刻恢复;重者针刺人中、涌泉穴即可苏醒,必要时采取其他治疗晕针的措施。预防: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患者背部埋线采用俯伏坐位,四肢埋线采取仰卧位;耳背刺络、耳穴按压采取坐位。对饥饿、极度疲劳者,不要马上操作。
6.2 血肿 埋线和耳背刺络后,局部疼痛、肿胀较剧,青紫面积大,血肿大,若影响到活动时可先行冷敷加压止血,24h后再行热敷,必要时可使用止血药。埋线手法要轻巧,患者如疼痛较剧应立即退针或改变角度,以避免刺中大血管。
6.3 感染 埋线后3~4d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埋线部位表浅者可能出现化脓,羊肠线随脓流出,严重者导致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有感染者行抗感染治疗,已化脓者切开引脓,并取出羊肠线,外盖敷料。埋线时做好各种消毒工作,术后保护伤口,不要沾冷水和污物。如敷料脱落,应及时消毒后再盖上敷料。
6.4 过敏 埋线后局部出现瘙痒、丘疹,或红肿、发热,甚至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瘙痒严重者可用抗过敏的软膏外涂,红肿发热者可局部行抗感染处理,必要时取出羊肠线,严重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
6.5 创伤 ①气胸:患者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发绀,胸肋间隙变窄,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心浊音界缩小,触诊可有气管向健侧移位,X线透视可进一步确诊。②刺伤神经:刺伤神经根、神经干,会出现触电样放射感。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若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出现上述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如应用维生素B类药物治疗。出现触电样感觉及放射感者,一般症状可自行消失,不需特殊处理。
6.6 治疗后反应 产生原因主要有:①穴位局部组织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反应;②羊肠线的物理刺激反应;③异体蛋白埋植造成的变态反应。埋线疗法术后正常反应多由于损伤及羊肠线(异体蛋白)刺激引起。在埋线1~5d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36h达高峰。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溢出于皮肤表面,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拭,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d,一般不需处理。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2~24h出现体温上升(38°左右),局部无感染征象,持续2~4d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埋线后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现象,有的还有周身不适、食欲不佳等症状。上述反应一般不需处理,注意休息,反应多会消失。若反应较重,可对症处理。
复习题
1.寻常型银屑病西医诊断标准包括:()
A.皮损以红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覆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和薄膜后,有点状出血(血露现象)
B.皮损形态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混合状等多种类型
C.发生在头皮,毛发呈束状;在指甲处,呈顶针样改变或发黄变厚
D.急性期可有同形反应
2.临床分期标准中的有关概念描述正确的有:()
A.静止期:无新发皮疹,原皮损无明显变化
B.进行期:发病迅速,新皮疹不断出现,可有同形反应
C.消退期:皮损变薄,颜色变浅,鳞屑明显减少,直至皮损消退,皮肤光滑
D.消退期:皮损变薄,颜色变浅,鳞屑明显减少
3.血瘀证是指:()
A.初发或复发不久,皮损发展迅速,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色鲜红,覆有银白色鳞屑,刮除后有点状出血,偶见同形反应,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心烦口渴或口干,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B.病程较长,皮损厚硬呈斑块状,色暗红,覆有银白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
C.病程迁延日久,皮损较薄,常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周身,色淡红或淡褐,鳞屑较少,伴轻度瘙痒,面色无华,头晕少眠,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D.病程较长,皮损厚硬呈斑块状,色暗红,覆有银白鳞屑,伴轻度瘙痒,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4.以下对穴位的定位方法描述错误的有:()
A.风门穴:第2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
B.肺腧穴:第3胸椎脊突下,旁开2寸
C.足三里:髌骨膝眼下2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D.曲池: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5.预防晕针的措施包括:()
A.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B.患者背部埋线采用俯伏坐位,四肢埋线采取仰卧位
C.耳背刺络、耳穴按压采取坐位
D.对饥饿、极度疲劳者,不要马上操作
6.下列有关神经损伤的描述正确的有:()
A.刺伤神经根、神经干,出现触电样放射感
B.感觉神经损伤,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
C.运动神经损伤,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
D.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